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百道网·庄庸专栏】现在的亲子读物和家庭教育图书,不缺看似新颖、独到和新鲜的理念,不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也不缺概括得相似性很强的案例,但是,缺乏的却是“细节”——每一个饱满的成长细节中,都饱含着一个针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大主题。
亲爱的XJ,
样稿已经仔细看完。对你的“写法”进行了逐行批注。整体来说,我还是觉得你写得比较“概括”,没有写出细节。
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多少次。现在的亲子读物和家庭教育图书,不缺看似新颖、独到和新鲜的理念,不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也不缺概括得相似性很强的案例,但是,缺乏的却是“细节”——每一个饱满的成长细节中,都饱含着一个针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大主题。
所以,对你的样稿来说,我不要求写得让所有妈妈都能赞同,但求把你这一对“辣妈熊孩”那独特的一个写透。
不得不说,你的样稿,离这个要求,距离还很远。
希望我的“写法”批注,能帮助你无限地缩短这个短离。
早晨,对我来说是最忙碌的时光。首先,为孩子做早餐:虽然只是简单的早餐,但要打豆浆,要烤馒头片、烤香肠,要煎鸡蛋,照例要花不少时间。一切就绪,喊赵小默起床……
——《辣妈熊孩》
原文中删掉的那一段,可以并入到下面“这一天”的描写。一是,这样有重复之嫌。二是,把“点”先描写透了,再来写“面”的总结。这样比较有代表性。
今天,我起床后心情就有些低落。拉开窗帘,窗外雾蒙蒙一片,又是个让人窒息的雾霾天。连续四天雾霾了,嗓子开始隐隐地疼,喝口水都只能一丁点一丁点地往下咽,连带得头也有些不舒服。
——《辣妈熊孩》
如果用第三人称的话,就可从孩子的视角来揣摩他的心理活动:比如,从捂住耳机,到悠哉悠,为什么有这样的转折?可能是孩子就是想跟老妈对着干,故意气气她。
千催万赶始出来,却悠哉悠哉地自编自唱:“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咱老百姓,今儿呀么今儿呀真高兴!”
——《辣妈熊孩》
催了两次,赵小默却依然在卧室没出来!往卧室走时,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有些加快。进了屋子,发现他还趴在床上,裤子只伸进去了一条腿,心底的小火焰腾地就蹿起来了:
“怎么还没穿好衣服?你能不能快点穿啊!”
……
我站在床边,一秒,两秒,三秒……三十秒过去了!有一股火苗哗地就烧大了,我一把掀开他紧裹的被子:“你看看都几点了!磨蹭磨蹭,就知道磨蹭,赶紧、立刻、马上穿好衣服!”
……
于是,他也开始发脾气:“讨厌的裤子,讨厌!讨厌!叫你穿不进去!”腿在床上胡乱踢着,裤子被一次又一次褪下来……
——《辣妈熊孩》
4.要注意行文的思路、逻辑和结构——现在全文是一种平直而没有逻辑结构的讲述方式。什么意思?请对照我调整后的思路、逻辑和结构,来看原文的问题。
我修改后的体例结构是:
(1) 一个点(如这一天的磨蹭事件)的极致描写。
忙活了一早晨,却换来这么一句。委屈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转过脸,揩干眼泪,我向他怒目而视:“赵小默,你爱吃不吃!不吃更好!拿你书包上学去!”说完,率先跨出家门……
——《辣妈熊孩》
(2) 总结成普遍或集体现象。(一两个段落,如:“这样的场景相信妈妈们并不陌生。”)。
这样的场景相信妈妈们并不陌生。或者可以说,好多妈妈们的每一天都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重复中开始:不自主地焦虑,没来由地上火,憋不住地唠叨……也想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却总是在当晚下定决心不再牢骚不再责备的次日清晨,面对孩子的磨蹭,再次克制不住自己而旧病复发,故伎重演。
今天仍然如此。
——《辣妈熊孩》
(3) 一个小细节的“亮点”,让整个这一天的故事普通又不普通。如(你那样说话,伤害你自己的细胞;我听到那样的话也伤害我的细胞!)
电梯间里,我的怒气未消,委屈全写在脸上。我故意不看他,但眼睛的余光瞥见他似乎欲言又止。
出了电梯,我径自走在前面。他忽然紧赶两步,拉住我的手,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瞧着我,小声说道:“妈妈,刚才对不起!可我真的我不愿意听到你冲我不耐烦地讲话。你那样说话,伤害你自己的细胞;我听到那样的话也伤害我的细胞!我们以后轻声好好说话好不好?”
我的心底忽然一颤。
——《辣妈熊孩》
(4) 妈妈的反思和体悟。如:为什么平日里道理讲了一箩筐,牢骚发了无数次,脾气一次比一气发得猛,对孩子起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我什么也没说,揉揉他的脸颊,俯身给了他一个轻轻的拥抱。
送走孩子,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平日里道理讲了一箩筐,牢骚发了无数次,脾气一次比一气发得猛,对孩子起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对于七八岁的孩子,它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关爱?自己真的读懂了孩子的心声吗?
——《辣妈熊孩》
(5)妈妈微妙改变的故事,作为结尾:如晚上放学回来,当赵小默又磨蹭着不写作业时,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催促和唠叨……
晚上放学回来,当赵小默又磨蹭着不写作业时,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催促和唠叨,而是如他所愿,陪他去楼下玩滑板车半小时。随后,陪他一起制订了一份计划,其中包括作业的时间安排,自己设置早晨的起床闹铃,帮家里做哪些家务,怎样把字写得更漂亮些,怎样和妈妈更好地沟通等。并击掌为盟,以后要严格恪守彼此的诺言。
按照计划,做完作业后,赵小默自己设置好了闹钟,高高兴兴地按时上床睡觉了。看着他熟睡中天使般的面孔,我深信:明天起来,我们依旧会有摩擦和冲突,依旧要斗嘴过招!但我做好了努力修为自己的准备,在陪伴赵小默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提升自我,与他一起快乐成长。
——《辣妈熊孩》
就像今天早上,当赵小默穿不上裤子时,他指手划脚的怨怼与暴躁,他对我说话时语气中的不耐烦,让我感觉那样的不舒服。我想阻止他,却又哑口无言。现在忽然警醒:这些都是谁教他的?是谁在以身作则地教会他对人对物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又是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牢骚满腹地出门?不正是自己吗!孩子至亲至爱的妈妈!
——《辣妈熊孩》
我们看完后,想知道今天孩子的墨迹为啥让你不耐烦,火为啥如此之大之猛,比如客观原因,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如小学刚开学第一天,如早上要升国旗学生都不能迟到?或者孩子刚转学进入新学校,要留个好印象?或者是个什么特别的日子等客观因素也要求坚决不能墨迹迟到?
妈妈的火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烧起来的?为啥火会突然那么大,有没有一个矛盾逐步展开、激化的过程?
孩子的墨迹是怎么个过程,妈妈进行了什么样的反思。如小墨从小跟姥姥姥爷长大,老人带孩子跟大人带的区别,这些或许都可以找到墨迹的原因。或者新学校对新节奏的适应还需要一点时间等。
总之,很多细腻的细节都可以一点点展开,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小墨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有怎么的情绪和个性,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教育方法在与孩子的PK中是怎样成长的。
而你,写得很概括。这也是大多数亲子和家教作品的通病。
咱们这本书要牢牢抓紧“虎妈-虎娃”亲子轴心,来构建整个故事。要学会从妈妈的视角转移到孩子的视角,采用双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也就是说,不仅要从虎妈的角度来写,还要写写虎子的情况,揣摩一下虎子的心理感受,他的想法;也写写虎爸的态度,进而折射出虎爸的教育理念。
另外,试着从虎爸、虎奶、虎姥等他人的视角来讲同一件教育的事情,来讲他们跟孩子的故事,他们的态度看法等,跟其他的教育矛盾和冲突。
以虎妈为主要的讲述者,适当地讲几个有代表性的其他幼儿园小朋友及其家庭的故事,哪怕他们只是很弱的支线。
一是,需要与虎娃一家有交集,只有在社会化的“面”的冲突和矛盾中,才能更好的聚焦虎娃一家的成长和教育这个“点”……比如,当虎娃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了,另外一家是如何处理的,两家又是如何互动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又做了什么。这样,才有可能立体化地反映整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比如有一篇文字是谈到虎子被别的小朋友打了,这个事情就需要细化,比如虎子在外面什么地方跟哪些小朋友玩?跟哪个小朋友打架?为啥打架,那个打人的小孩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比虎子还要厉害、霸道的熊孩子?两个熊孩子打架,大人到哪里去了?双方大人看到了都是个什么态度?是不是两家的姥姥看到了,自己的孙子吃亏了的姥姥要找对方算账,引起了一场争吵?等等,这样不就自动带出了其他的家庭嘛。
二是,我们毕竟是要从一家代成为一群人的代言,如果只是讲一家一人的故事,样本性不够。如果增加不同类型的孩子、父母和家庭的故事,可以让“上幼儿园”这半年的故事,更加丰富。
也适当通过虎子的小伙伴写写其他的家庭,展示一下他们的教育观念。
算了,回头我把那篇亲子创意写作的研讨和训练找出来发给你看吧。有案例有观点,看起来更直观。这样COPY来COPY去,还真是麻烦。
谨以此作为建议和意见,希望你能据此修改和完善你的作品——不要嫌麻烦,或许对于你来,这是你最珍视的一部作品(所以,下不了狠心大刀阔斧),但对我们来说,“你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作品”,所以,我们不惮以最大的雕刻刀,来毫不犹豫地剪去你那些没有意义的枝枝蔓蔓。
祝好。
你的编辑,
庄庸
2015年1月
作者:庄庸
来源:百道网·庄庸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