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
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


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

作  者:[美]韩书瑞 著

译  者:刘平,唐雁超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丛 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定  价:19.00

I S B N :978721405714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标  签:明清(1840年以前)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中国史  历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1774年秋,山东西南地区数千名男女跟着一个名叫王伦的宗教首领,发动了一场起义。依仗着据说可以护身、躲避枪炮的咒语,这些白莲教叛乱者杀了三个县的地方官员,并占领了大运河畔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临清,最后,起义者被清政府彻底镇压。

本书作者运用了目击者的叙述、叛乱者的口供及官方奏报来探究王伦组织的背景和叛乱的过程,精辟分析了白莲教在清代社会中的作用,并说明了其分支教派——清水教是如何为住在各处的信徒提供成就感和群体感的。在研究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状况之后,作者提出,起义的原因更多地是源自教派组织和千禧年信仰的动力,而不是社会本身的危机。

这部引人注目的、可读性很强的著作,对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领域作了新的阐释:白莲教信仰、组织和活动的特性,清代与精英阶层相对的民众社会史以及宗教运动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那个复杂的社会和时代的理解。

TOP作者简介

韩书瑞(Susan Naquin)美国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主要作者之一,独著有《千禧年之乱》、《山东之乱》、《北京的宗教》、《中国大众宗教》等10余部。

TOP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准备
背景
教派

第二部分 叛乱
发动
上路
进攻
防御
余波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TOP书摘

第一部分  准备

背景
18世纪时,大运河之水从山东西部山区的济宁北部高地流下,穿过华北平原,流向北京。一旦流出这片丘陵地带,大运河就进入了平坦无奇、人口密布的乡野。运河沿岸有白杨和垂柳,北上的旅人可以看到种植着棉花、粟米和小麦的田野,遍布四处的土屋茅舍,最后是大城市中更为密集的住房、店铺——一道充满了舟、车、人、畜声音的鲜活风景。
1774年起义的领导者王伦居住的那个小村庄,正位于大运河的西部,在那些丘陵和临清之间,北距临清100公里。王伦在教派中的亲密伙伴和成员也生活在这片区域,他和他的信徒在起义中穿越了寿张、阳谷、聊城、堂邑和临清这些县份,为他们的事业召集支持者。在谈及王伦自身和他的教派组织之前,我们先考察一下起义的背景,以及形成并在某些方面推动这次运动的社会结构。我们应该在总体上考察一下山东西部,具体考察一下那五个县,特别是王伦的家乡寿张县,然后才能设法重构并理解这次叛乱的背景。
在清代中期,大运河对华北的经济至关重要,其河道网络促进了贸易发展,并将这一区域联系在一起;其商业交通是私人和公共财富的巨大来源;它的运行节奏形成了沿岸这些县份数百万人的生活。每年春季,多达5000艘船只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北上,装载着几百万石漕粮上京。到了秋季,这些船只没有了粮食,但装满了其他货物,在仍然拥挤的大运河上向南行驶,进入山东中部山区,然后进一步南下等待来年的装运。这些漕运船队来来去去,主宰了大运河上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的商业交通,不仅吸引了商人的注意,而且各级政府官员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从总督往下,都要为漕运的中断和延迟负责。
满族旗丁受命驻扎在运河沿线,专门掌控漕运船队。在山东,这些漕粮运输站(卫)位于济宁、东昌、临清和德州。由于大约一万运输工人的出现,这几个县的城市人口都在增加,尤其是在萧条的冬季时分。此外,漕船的行驶还需要从当地人口中临时雇用纤夫和水手。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86

版  次:1版

开  本:大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6.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