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唐高宗的真相
唐高宗的真相


唐高宗的真相

作  者:孟宪实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定  价:29.00

I S B N :978730113608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标  签:三国至唐宋  中国  历代帝王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唐高宗的真相》一书以作者孟宪实先生2008年四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所作的同名讲座为基础加工润色而成。是今年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讲座系列。它主要关注唐高宗李治性格、生平,他与皇后武则天,与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关系等问题。同时透过这些问题,分析为什么本来大有作为的皇帝李治,在后世人心目中却变成了一个“懦弱无能”,始终被父亲李世民、妻子武则天的阴影所笼罩的人物。

在人们的印象中,唐高宗李治性格懦弱,能力平庸,始终被妻子武则天控制,直接导致武则天建立武周,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但事实上,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敢想敢为,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唐朝的领土达到了最大;甚至隋唐几代皇帝,包括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解决定的东北边疆问题,都在高宗时期得到解决;而标志着王朝兴盛繁荣的封禅大典,也是在高宗时候首次成功举行的。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现在历史上记载的高宗形象,是被歪曲过、被丑化过的形象。

后代人歪曲唐高宗,把他弱智化、无能化的原因就在于他悉心栽培的武则天以“武周”取代了“李唐”。后代的史学家为了警诫世人,避免女主专政的情况再次出现,因而极力丑化武则天,也因而把唐高宗写得很弱智,尤其是因为宋代时也有太后掌权的情况,所以这种歪曲更加严重。

另外,作者对武则天的掌权也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并不是高宗的“懦弱无能”导致的后果。因为高宗在世时,武则天的表现很好,她和高宗两个人夫唱妇随、紧密配合,而且决定权在高宗手中,高宗并没有失去控制局势的能力。武则天夺权是高宗去世以后的事情。而高宗扶植武则天,也有另一层很重要的历史背景,即唐高宗和大臣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高宗即位之初,掌权的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等人,高宗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立武则天为皇后,是唐高宗与大臣之间争夺权力的一次战斗,这是唐高宗突破大臣“包围”的突破口。通过这件事,唐高宗彻底击败了“托孤”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确立了自己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可以说是一段“皇帝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从这些政治斗争中也能看出,高宗并不是一个无能皇帝,而是一个很有政治能力、行事果断的人。

作者孟宪实,现任教于人大国学院,专长隋唐史、敦煌学,学术底蕴深厚,此书虽然采用了很通俗的讲法,但却渗透着作者多年学术研究所得的真知灼见;同时,此书是在百家讲坛的讲稿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讲述生动,深入浅出,真正做到了用最通俗的话语讲述历史知识、传达历史意识,就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而言,在同类书中出类拔萃。

《唐高宗的真相》可以说是《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的姊妹篇。

TOP作者简介

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2008年4月主讲《唐高宗的真相》。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敢想敢为。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个成功的皇帝。然而,传世史书却多把他描绘成“软弱无能”的人。这是因为他培养的武则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因为后来的史家要为防止出现女皇专政的局面提供可借鉴的史实,他们宁愿弱智化唐高宗而牺牲历史的真实。作者在爬梳、甄别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大胆为唐高宗翻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唐高宗。

TOP目录

序 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唐高宗
引子 拨开迷雾,告诉你一个真高宗
第一讲 殿下的早年生活
第二讲 从殿下到陛下
第三讲 舅舅当家
第四讲 房遗爱谋反案
第五讲 长孙的巅峰时刻
第六讲 高宗突围
第七讲 甥舅战役
第八讲 高端决战
第九讲 反对派的结局
第十讲 悲剧渊源
第十一讲 唐高宗的功臣们
第十二讲 帝后一家
第十三讲 高宗的太子们
第十四讲 亲密战友
第十五讲 升平皇帝
附录一 公主之死
附录二 唐高宗大事年记
附录三 唐高宗世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废后风波——唐高宗与武则天之一

公元655年,26岁的唐高宗李治不顾众宰相的反对,坚持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废王立武,就是唐高宗的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高宗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皇帝的威权。为了抬高武则天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废王立武的决策正确,高宗要求百官朝拜皇后,下令将武氏家族列入一等士族,甚至让武则天参预朝政。一时间,武则天以及武氏一族风光无限。不过,八年之后,公元664年年底,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关系出现问题,废后风波骤然而起——唐高宗要废去武则天的皇后地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情况是这样的:首先,从远的背景来说,皇后参预朝政以后,专作威福,皇帝也受制于皇后,不胜其忿。其次,导火索是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与皇后为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告发。皇上于是大怒,招来宰相上官仪。上官仪说皇后专横,人民很愤怒,废了她算了。皇帝说正合朕意,立刻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书。可是,皇帝没有想到,自己身边的人都是皇后的密探,密探们一看,这还得了,大家于是拼命往后宫奔跑告诉了皇后。皇后立刻到皇帝身边亲自辩护。皇上一看皇后来了,起草的诏书就在当场,被皇后抓了一个现行,立刻吓破了胆,缩了回去,不敢宣布废黜皇后。可是,皇帝怕皇后怨恨自己啊,只好把责任推给上官仪,说是上官仪教自己的,自己开始可是没有这个心思的。结果呢?大家可想而知。上官仪成了替罪羊。不仅如此,他们发现上官仪跟王伏胜有过一样的经历,就是都伺候过废太子李忠,于是他们的政治动机就昭然若揭。最后,把他们和曾经伺候过的主子,一起打成谋反集团,李忠赐死,上官仪等杀掉。
这个事情,来得很突然,几乎没有任何先兆。所以,我们要找出背后的真相,还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几个问题:首先,唐高宗要废皇后,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临时决定。其次,唐高宗不敢面对皇后武则天,而武则天能够从容自我申辩,说明两人之间还是唐高宗方面心虚。如果是因为武则天专横,高宗要废后也算是理由充足。如果确实因为武则天长期以来专横跋扈,那么高宗可以仔细安排,从容废黜她,为什么会如此仓促呢?按理说,唐高宗经历过废王立武事件,应该懂得废去皇后不是一件小事,而且多年辛苦抬举武则天,如今这么一废,不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吗?另外,到底为什么唐高宗如此心虚呢?
这让人不得不产生很多怀疑,而《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载竟然没有认真交待。其实,《通鉴》的记载不是独家发明,它来自《新唐书》。但是,即使《新唐书》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它们使用的统一口径是唐高宗性格问题,面对真理不敢坚持。究竟是唐高宗的性格问题还是另有隐情呢?
655年立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又相继生下了第三子李显(656)、第四个儿子李旦(662)。原本是恩爱夫妻,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皇帝突然说要废后呢?如果说是皇后专横,史书却没有记载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皇帝和皇后的冲突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
对于很多女人而言,皇帝这个人就是一块大肥肉,能够跟皇帝有所亲近,大约就是女人最成功的人生境界。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后宫的事情可以自己说了算,所以就把自己的姐姐引入宫中。高宗很高兴,封了他的姐姐为韩国夫人。韩国夫人生有一男一女,正在家里守寡,得到高宗的欣赏,一定心里高兴。请注意,这个欣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这里说的可是发生了床笫关系的那种。这是不是武则天原来的心愿呢?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这个韩国夫人呢,运气也是有限,享福没有几年就去世了。但是,她的位置又有了接班人,那就是她自己的亲生女儿。看起来,唐高宗更喜欢这个年轻女孩,给她一个封号叫做魏国夫人,武则天似乎也没有什么反对的动作。说不定,武则天也暗自高兴,看看,你这个皇帝还是跳不出我的手心。
不过,事情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正在向武则天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什么方向呢?唐高宗很想给魏国夫人一个正式的内命妇名号。这有什么重要的吗?当然有。所谓的魏国夫人是外命妇,在制度上并非属于皇帝的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唐高宗跟魏国夫人的关系是非法的。而所谓的正式名号,就是嫔妃一类的内命妇,内命妇的一个简称就是“内职”,那就是皇帝的合法女人。如果真的给魏国夫人一个正式的内职,那么这个小外甥女跟皇帝的关系就成了合法的。不仅如此,她跟自己的姨姨武则天就成了名正言顺的二女共一夫。这样一来,对于武则天而言,心里的别扭是可想而知的。甚至于,武则天还意识到了某种危险性。所以,她坚决反对高宗给魏国夫人正式身份。
《资治通鉴》在废后风波几年以后的相关记载里才提到这件事情,但是并不提它与废后风波的关系。看来,皇帝跟自己的外甥女两人发生关系,武则天并不反对,但是要给一个正式的名号,武则天是不同意的。没有记载说魏国夫人是什么态度,猜测起来应该是站在背后支持皇帝。皇帝与皇后在这件事上发生了争执,可能有一段时间沟通困难。所谓皇帝受到皇后的限制,到底是什么事呢?现在能找到的就是此事。
宦官王伏胜,一定是发现了皇帝和皇后之间发生了问题,所以才敢于在郭行真道士入宫以后去告发。内宫有和尚道士往来,那是常事。如果皇帝和皇后不是出现了问题,王伏胜打死也不敢告发。皇帝正在郁闷,心旌动摇,为什么不乘机废了皇后呢?说不定这个时候皇帝还想到,干脆让魏国夫人当皇后也不错啊。于是找来上官仪商量。
上官仪是一个风流才子,贞观时期的进士,他的诗歌被称作上官体,在长安是著名的帅哥明星。他写的诗,是长安时尚的风向标,每一首出来,立刻被传抄。但是,文学水平跟政治是两码事,政治谋划方面,上官仪还是一个新手。上官仪见皇帝要废皇后,赶紧表态支持,也没有考虑一下,皇帝此时的想法,究竟是深思熟虑呢,还是一时的冲动?当初废皇后,搞得天翻地覆,现在废皇后,会有哪些问题,会产生哪些后果,严重的后果应该怎样预防等等,反正,这些他都没有考虑,当场表态支持,也一定把理由使劲夸大一番,如同又作一首新诗。
于是,一时冲动的皇帝,遇到了诗性大发的诗人,两人兴冲冲地过家家,连身边的人都觉得太儿戏。结果,当皇后急匆匆赶来问个究竟的时候,连皇帝本人都傻了眼。没有办法解释啊。其实,换另外一个人,也会劝劝皇上,废皇后不是小事,皇上应该仔细想想清楚。那样,皇上也许不会如此。但是,偏偏是上官仪。皇上冲动,他比皇上还冲动。于是,一切后果只好由他来承担。
上官仪原来被废太子李忠的属官,可巧王伏胜也服侍过李忠。后来,他们二人跟李忠一起被打成谋反集团,远在黔州的李忠竟然被赐死。有人当了替死鬼,风波也就过去了。对于唐高宗和武皇后来说,这次争风吃醋的风波闹得有点大,所以也应该巴不得快点过去,而且肯定是谁也不愿再提起。另外一位当事人魏国夫人,又与唐高宗回复了原状,没有正式身份,但保持着旧日的暧昧关系。这种关系又维持了两年。
《资治通鉴》记载,乾封元年(666)八月,魏国夫人被武则天毒死。当时皇帝皇后封禅泰山完成,返回了西京长安。武则天的哥哥始州刺史武惟良、淄州刺史武怀运与天下诸州刺史一道陪同皇帝登泰山,然后又一道陪驾回京师,武惟良等献食,皇后偷偷在食物中放了毒药,结果魏国夫人食而暴卒。
这是《资治通鉴》的说法。而诸书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魏国夫人被毒死的事,是发生在宫廷之内还是武则天母亲宁国夫人宅第,有两种说法。大概在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已经无法弄清楚这次投毒事件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了,面对不同的说法只好选择一个了。
此事如果发生在宫廷里,也还有问题。其实,唐朝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皇帝的饮食,似乎也包括嫔妃们的饮食。按常理推测,即使是地方刺史献食,这个机构也应该负责品尝,怎么还是让武则天找到投毒的机会呢?
魏国夫人之死,现在的历史记载,异口同声指向武则天,在没有新资料的情况下,存疑也只能存疑,试图破解还是太困难了。
总之,这些很快都成了过眼云烟。一切都恢复原来状态,高宗和武则天依然是恩爱夫妻。高宗和武则天的感情还不至于如此脆弱,但是这个事情确实是一次考验。高宗一定深深地歉疚。史书记载,从此以后,皇帝允许皇后垂帘听政,武则天的政治地位再次提高,两人被称作二圣,这可以看作是皇帝对废后风波的歉意表达。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1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7.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