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编余拾论--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及其他(上下)/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编余拾论--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及其他(上下)/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编余拾论--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及其他(上下)/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作  者:翁弈波

出 版 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丛 书: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810367370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世界文学  作品集  文学评论与研究  文学  杂著  论文集  丛书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工具书  社会科学  综合  文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作者简介

汉族,广东潮州人。1970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海南:1978年考入大学读中文专业,1990年进修文艺理论硕士研究生结业,并为人生的高学历深造画上句号。1984年任职于汕头大学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1988年转入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现任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等会员。人生经历颇能与时俱进,先后当过兵团农工、营文书、话务员、中学教师和编辑,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始于创作而继之评论。主要著作(包括个人与合作)诗集:履痕》、《二叶集》等2部;论著《海外华文文学史》、《潮汕文坛漫论》、《潮汕翁姓》等5部。主要论文:《论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战后海外华人宗族社团的演变及其特征》、《论新世纪我国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修养》等60多篇;小评论200余篇。

TOP目录

上编: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

第一章 台港澳文学评论
1.论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
2.试论近四十年台湾新诗的蜕变及其原因
3.论台湾新诗发展的双轨运行现象
4.时代的鼓手
——台湾诗人桓夫
5.台湾乡土派《笠》诗人谈片
6.美的执著追求
——读三毛的小说《石头记》
7.台湾70年代校园诗歌11首评析
8.清醇脱俗理趣横生
——陈少华散文的审美意趣
9.陈少华作品简论
10.诗性的回归:从高戈、苇鸣的诗看澳门诗歌
第二章 泰国华文文学评论
1.传承与转化:泰华新诗的中国诗歌人文精神
2.在传统的树桩上嫁接现代
——论泰华新诗的美学特色
3.论潮人对百年泰华文学的贡献
4.泰华潮籍作家散文审美取向初探
5.在现实生活的时空中行吟
——琴思钢新诗简论
6.午夜幽远的梦铃
——李经艺诗歌风景
7.睿智与深情铸就的诗意之美
——走进司马攻的《人妖·古船》
8.中庸:人性美的极致
——论曾心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
9.人情练达即文章
——胡惠南文学作品览胜
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华社会的历史画卷
——论《破毕舍歪传》和《风雨耀华力》
11.市井生活的风俗画
——范模士小说创作的审美情趣
12.悲剧人生与沉重历史的双重负载
——征夫小说简论
13.谭真长篇小说的思想文化阐释
14.马凡短篇小说悲剧意蕴浅探
15.巴塞河忧伤的往事
——庄严短篇小说思想意蕴浅探
第三章 新马华文文学评论
1.试论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魅力
2.传统的移位与诗性的回归
——论新加坡当代华文诗歌审美趣味的演化
3.阳刚与阴柔的共振
——刘思诗歌赏析
4.传统在活活泼泼地发展着
——论方然的诗
5.热血与灵智撞响的晚钟
——小曼诗歌的审美意趣
6.一颗纤尘不染的诗心
——梁文福诗歌探幽
7.微尘中见大干
——论马华作家年红的微型小说
第四章 欧美华文文学评论
1.在人生与历史流变中沉思的歌吟
——张错诗歌创作管窥
3.沉潜于人生体验中的理性思维
——美华作家木心散文管窥
4.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文明
——程明铮散文刍论
5.惜情伤逝淡和闲适
——庄因散文览胜
6.在斑驳的史影中咀嚼乡情和文化
——侯榕生游记浅探
7.异乡人变奏曲
——木令耆小说创作简论

下编:编辑学、潮学摭论及其他
第一章 学报编辑学研究
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当代化”论
市场经济与高校文科学报的准商品属性
打造品牌:高校文科学报的根本出路
论新世纪我国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修养
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
第二章 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战后海外华人宗族社团的演变及其特征
宗社文化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使命
论海外潮人的恋根情结
——以侨领林义顺、蚁光炎为例
南洋潮侨在辛亥革命前夜
晚晴园与辛亥革命
——论新加坡潮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第三章 潮汕文化及文学评论
潮人文化六千年
(史学电视片解说词)
论宋明潮州前后七贤出现的思想文化氛围
陈元光诗歌概说
韩江人海流
(电视片解说词)
关于潮汕文化负面影响的思考二题
——兼与驿路风尘君商榷
汕头文学“逃人农业文明”了吗?
——与王少辉先生商榷
深沉而清醇的工夫茶韵味
——试论汕头青年诗人诗歌的审美取向
汕头中年诗人新诗在我国新诗发展轨迹中的位置
低吟浅唱:献给和谐社会的审美音符
——走马观诗品味《诗沙龙》
海风轻轻地吹
——汕头文坛散文创作印象’
汕头女作者作品旖旎的风景线
——兼论潮汕文学之崛起二题
在故土与史迹中咀嚼乡情和文化
——触摸澄海散文的美学意蕴
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黄赞发《潮水情》的审美意趣
壮丽雄强之美:生命原初意义与存在价值的叩问
——郭作哲散文诗集《沉思的风景》管见
精神家园的寻访与守望
——序肖涛生诗集《守望》
落花时节的情思
——郭大平诗集《落花时节》序
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庄锡雄诗集《生死树》序
吹着短笛寻找哲理和梦的诗人
——读张贤诗集《垂花卧梦》
在阳光下吹泡泡的女孩
思考: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序黄聪诗文集《冰冻的思考》
自然的追寻与人性的回归
——为钟咏天《滇池之梦》释梦
有我之文和无我之文
——读散文集《又是一年春草绿》、《遥远的琴弦》
捧一掬心灵的净土种植散文
——林渊液散文集《有缘来看山》的诗意内蕴
“忙”出文章
——序卢曼散文集《寂寞女人花》
《蝶翅》命题解读
海与岸:潮人文化的形象诠释
——陈跃子中篇小说集《女人是岸》的文化意蕴
蓝色文明孕育的一朵奇葩
——重读郑明标的长篇小说《商战巨人》
“过家家”的流逝
——《都市牧歌》女主角古华泠爱情悲剧的思考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小说《沧海英雄》读后
青春的骚动:社会转型期文化失调的形象展示
——黄建潮《18岁宣言》的思想文化阐释
立身中正:太极拳与“殊途抉择”探视灯之哲学意蕴
——序陈嘉瑜的报告文学集《殊途抉择》
人性的异化:封建官僚体制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潮剧《葫芦庙》的主要人物贾雨村
《龙溪兰韵》序
“无理而妙”辨
——兼与沈祖棼教授商榷

TOP书摘

书摘
论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
台湾的新诗,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纵观其历程,从其审美意
识、审美趣味的倾向性上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自20世纪20年代
新文学运动起至国民党逃亡台湾前的雏型阶段,特点是,传统的“言志载道
”白话诗倾向与前卫性新诗实验的初步结合;二、自国民党1949年占据台湾
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反共八股诗”阶段,特点是,强化诗的政治意识
,淡化诗的审美意识;三、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现代派诗盛行
阶段,特点是,追求诗的纯粹美学上的价值,倾向于诗的内在美的艺术探索
;四、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乡土诗产生以至盛行阶段,特点是,
以“兴、观、群、怨”现实主义传统诗风的发扬为主,以西方现代派诗歌艺
术手法的吸取为辅,作中西合璧的尝试;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发展的
现代诗阶段,特点是,追求“比现代更现代,比写实更写实①”的二元一体
审美特质,呈现中西合璧、多元并进、异彩纷呈的发展趋向。
台湾的新诗,是我国“五四”以来新诗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20世
纪80年代以来,内地的不少专家学者,虽然时有文章,对其作研究探讨,然
而宏观上的整体研究或阶段性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笔者不揣浅陋,拟对
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兴起,是以1953年2月内地迁台湾诗
人纪弦独资创办《现代诗》季刊,1954年6月覃子豪创办“蓝星诗社”,开
辟《蓝星周刊》,以及1954年10月张默、洛夫、痖弦发起创立“创世纪诗社
”,发行《创世纪诗刊》为标志的①。它的兴盛时期则以1956年元月由纪弦
发起,有102人加盟的“现代派”的成立为开端②,雄霸台湾诗坛十多年,
直至乡土诗的全面崛起。
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派诗,虽然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
影响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诗坛上也往往冠之以“象征主义”、“意象主义”
、“超现实主义”等等标签,然而任何一种“横的移植”,都离不开“纵的
土壤”,离不开台湾当时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的传统文化心理深层意
识的影响和渗透。加上台湾当时诗坛的面貌极为复杂,不同的诗社、不同的
诗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主张和追求。因此,台湾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很难简单、机械地用西方现代主义诗
歌的各种“主义”来套,而应根据这一阶段台湾现代派诗的创作实践,从其
总体审美取向上,概括出它的基本特质。
首先,从审美理想上看,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突出特征,
就是追求诗的纯粹性。1956年1月20日,纪弦发起成立了现代派诗大联盟—
—“现代派”。他们在现代派宣言里提出的六大信条中,就公开亮出“追求
诗的纯粹性”③的旗帜。纪弦在《现代诗》的一篇社论里也明确表示,新诗
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和独立的宇宙之创造”④。可见,诗的纯
粹性是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人执着追求的审美理想,也是20世纪
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诗最突出的审美特质。
所谓诗的纯粹性,即追求诗歌艺术纯粹美学上的价值。不难发现,追求
“诗的纯粹性”乃源于我国古代的诗歌传统。对此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洛夫
说过:“现代诗人所追求的是那种真能影响深远。升华人生,‘不涉理路,
不落言诠’,为盛唐北宋所宗的那种纯粹诗。”①在理论上,显然接受了西
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美国诗人爱伦坡,法国诗人波特莱尔、马拉美等,
他们都认为诗只有一种纯粹美学上的价值。如爱伦坡认为,诗的本质是一种
由张力所形成的抒情状态,其效果与音乐相似。②
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诗所说的诗的纯粹性,概括起来大体包括如下三
个特征:
1.追求诗情的净化。审美性是文学艺术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根本属
性。审美性有赖于抒情性,诗歌尤为突出。“诗缘情而绮靡’’就是我国古
代诗论家的真知灼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诗人,在权势高压之下,对
当时的台湾政治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因而,他们努力追求诗情的净化,力求
汰除诗歌的“实用性”,排斥诗歌的非美杂质。诗情的净化或纯情性、真挚
性便是他们追求诗的纯粹性的一个主要方面。纪弦的《休止符号》、痖弦的
《深渊》、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杨牧的《水之湄》、叶维廉的《赋格》
、《爱与死之歌》等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们无论是抒发一己之情
,还是男女爱情、母子之情都努力创造一个纯情的氛围,抒发一种超脱尘俗
的纯洁、真挚之情,被誉为“纯诗理论的服膺者与实践者③”的叶维廉尤为
突出。他的《爱与死之歌》之五可为显例:“澄碧的海上/那些纯白的是花
吗?/母亲/为什么/灰色的鸟/都停在/那木质血红的/长条上?/为什么
你的眼睛/凝固/在/远/方?”P15-17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733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4.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