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陈寅恪与柳如是
陈寅恪与柳如是


陈寅恪与柳如是

作  者:徐迅 著

出 版 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4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3000295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陈寅恪  国学名家  国学研究  国学  综合  中国哲学  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戏剧剧本为基本文本模式,穿插大量有关陈寅恪和柳如是的原始文献,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均有出处,并随文作注,创造出一种以学术为内容,以戏剧为形式的文学与学术相结合的独特话语形式。这种形式,还史料的本来面目于读者,让读者自己下判断,既忠于史料的本身,又在史料的甄选上体现出作者的独立判断和价值取向。

  本书是一部以《柳如是别传》为依托,以剧本形式为载体的中国数百年文化史。该书主人公陈寅恪以中国文化托命之人自命,遐想瞑思之际,神驰于三百年前,与柳如是成为异代知己。
  全书又以陈寅恪揭示王国维自杀之谜为主要线索,痛陈王氏以其一死殉中国文化而令千秋怅望。后世虽有“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作者目光如炬,视野开阔,上溯明末清初,下迄近现代思想文化之钜劫奇变,穿插古今,交错时空,跨越生死,纵横四百年间,使现实与梦境交融,古人与今人对话,堪称一部极具后现代意味的奇书。
本书是一部以《柳如是别传》为依托,以剧本形式为载体的中国数百年文化史。该书主人公陈寅恪以中国文化托命之人自命,遐想瞑思之际,神驰于三百年前,与柳如是成为异代知己。  全书又以陈寅恪揭示王国维自杀之谜为主要线索,痛陈王氏以其一死殉中国文化而令千秋怅望。后世虽有“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作者目光如炬,视野开阔,上溯明末清初,下迄近现代思想文化之钜劫奇变,穿插古今,交错时空,跨越生死,纵横四百年间,使现实与梦境交融,古人与今人对话,堪称一部极具后现代意味的奇书。

TOP目录

幕次
第一幕 托命
第二幕 寻梦
第三幕 史辨
第四幕 国殇
第五幕 招魂
第六幕 遗恨
第七幕 时空
附录
《王观堂先生挽词》心解

TOP书摘

书摘
太监 宣旨。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接旨。
[王国维遗像站起身,整容,跌跌撞撞下了供桌,匍匐在太监脚下,接
旨。]
太监“上谕”:
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学问博通,躬行廉谨,由诸生经朕特加拔擢
,供职南斋。因值播迁,留京讲学。尚不时来津召对,依恋出于至诚。遽览
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深恻朕怀。著加恩予谥忠悫。派贝子溥忻
即日前往奠祭。赏给陀罗经被,并赏银贰千圆治丧,由留京办事处发给,以
示朕悯惜贞臣之至意。钦此。(《清废帝溥仪档》,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王国维回到供桌上。]
胡适 公公,多日不见,皇上最近可好?
太监 胡先生,最近可是不大好呢。当初说民国临时共和政府给咱们清
室优待条件: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四百
万两银子,暂居紫禁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以后确实也是这样。胡先
生不是到过宫里吗。后来革命军来了,就不让皇上住紫禁城了。皇上只好住
在北府,也就是醇亲王府,后来又去了西交民巷的使馆。使馆住不下去了,
就去了天津。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胡适 冯玉祥在北京政变,软禁了总统曹锟,还把皇上从紫禁城赶了出
来,这种逼宫事件,在欧美国家看来,全是东方的野蛮!这种行为会让世界
的文明国家笑话我们的。(参见溥仪《我的前半生》“三岔口上的选择”)我
上书给民国政府说:“先生知道我是一个爱说公道话的人,今天我要向先生
们组织的政府提出几句抗议的话。今日下午外间纷纷传说冯军包围清宫,逐
去清帝;我初不信,后来打听,才知道是真事。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宿号的
,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
,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
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致信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王正廷,1924年11月19日
《晨报》)
太监 胡先生,您说得怎么就这么好,怪不得皇上总是夸您呢。
胡适 当时,皇上看了我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非常欣赏。就
想见见我,他给我拨了一个电话。“你是胡博士吗?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我听到是一个孩子在讲话,我有些发懵。“您是谁呀?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那边说:“哈哈,甭猜啦,我是宣统啊!”我想:“宣统?好怪的名字
……是……是皇上?”那边又说:“对啦,我是皇上。我听到你说话了,但
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儿,你有空来宫里,让我瞅瞅吧!”(《胡适的日记》“
1922年5月17日”,溥仪《我的前半生》“内部冲突”)不久,我就进宫去拜
会溥仪。我们进宫门,经春华门,进养心殿。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
,他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他的样子,很
清秀,但单薄的很;他虽然十七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厉害;室中略有古
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大部分都不是好报
,中有《晨报》、《英文快报》。皇上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
,还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了这个地位,还
要糜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来想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
清理。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他说
有许多新书找不到。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到的书,可以告诉我。我答应以后
多找一些书给溥仪,就离去了。这前后只有20分钟,我对皇上是很同情的。
(参见《胡适的日记》“1922年5月30日”)万万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就激起
了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轰然而至,最激烈者,恐怕就是鲁迅了。
(鲁迅以白话文小说蜚声文坛;以《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
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
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进入现代中学语文课本,(直至2l世纪,大陆中学语文才未选人《狂人日
记》)从而确立了国人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认知;以阿Q形象被解读为“国民劣
根性”,构成了当代国人的基本心理结构;(直至2l世纪,大陆中学语文仍
然选人《阿Q正传》)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表情成为现代国人的经典模仿
;以“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
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鲁迅:《且介亭杂
文未编》“死”)解决了当代的生死观。)[此时又是鄙夷不屑的样子。]
鲁迅 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
经尽过这样的任务。见过以后,也奇怪,人们不知怎的先问;他们怎样的称
呼,博士日:“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那时似乎并不谈什么国家大计
,因为这“皇上”后来不过做了几首打油白话诗,终于无聊,而且还落得一
个赶出金銮殿。(鲁迅:《二心集》“知难行难”)
P5-7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98

版  次:2006-04-0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81.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