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上下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上下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上下卷)

作  者:白春礼 主编

出 版 社:龙门书局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定  价:498.00

I S B N :9787508863474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总论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新时代。在实现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探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的中国科技、掌握其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分为上下两卷,以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与重大科技成就专题的形式,全面梳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总结70多年来重大科技成就的形成历史与重大意义,展现国际环境下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反映国家科学技术体制与战略布局的演进,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TOP目录

上卷目录
序言 i
上卷 科技事业发展历程
上篇 奠基与发展(1949—1976年) 3
**章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4
**节 从提出举行科代会到成立筹备委员会 4
第二节 科代会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 8
第三节 筹备委员会的筹备工作与活动 17
第四节 科代会的召开 25
第二章 海外科学家与留学生的归国和贡献 33
**节 1949年后两波归国热潮的形成 33
第二节 海外科学家与留学生的归国 40
第三节 归国科学家与留学生的贡献 43
第三章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与学科建设 49
**节 调整的背景与酝酿 49
第二节 学院和系科调整的初步实施 57
第三节 以专业设置为中心的学科建设 61
第四章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与早期发展 68
**节 中国科学院的筹备与成立 68
第二节 研究机构的草创与增设 71
第三节 学部与学部委员制度的建立 73
第四节 学术奖励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77
第五节 新中国正规研究生制度的开创 82
第六节 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制定 85
第五章 科技事业指导思想的形成与纠偏 96
**节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与“向科学进军”的提出 96
第二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 101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后期思想领域的“左”倾运动及其影响 105
第四节 “科研十四条”与广州会议的召开及影响 114
第六章 科技体制与科研系统的形成 120
**节 科技体制的探索和初步形成 120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职能的调整与研究机构的建设 127
第三节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33
第四节 产业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38
第五节 国防系统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46
第七章 科技发展的规划与实施 152
**节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52
第二节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71
第三节 科技项目的协作攻关 180
第八章 中国与苏联的科技交流和合作活动 189
**节 科技交流和合作活动展开的背景 189
第二节 中国留苏学生的选派 193
第三节 中国专家在苏联的科技交流活动 206
第四节 苏联专家向中国的派遣及其科技活动 231
第五节 苏联援建“156项”工程 246
下篇 改革与创新(1977年至今) 261
第九章 “科学的春天”:拨乱反正 262
**节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的提出 262
第二节 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 265
第三节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266
第四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268
第十章 恢复与整顿科技工作 270
**节 恢复科技领导机构 270
第二节 恢复整顿科研组织 272
第三节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276
第四节 恢复科教工作制度 279
第五节 科技工作的转型 284
第十一章 科教体制改革 287
**节 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正式出台 288
第二节 加强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 292
第三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97
第四节 改革中的具体措施 301
第十二章 科技规划-计划体系的形成 312
**节 改革背景下的科技规划 312
第二节 三个层次的科技计划 315
第三节 基础科学研究规划的制定 319
第四节 科技计划引领下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325
第十三章 市场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332
**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32
第二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334
第三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法律保障 337
第十四章 面向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改革 342
**节 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342
第二节 技术创新工程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344
第三节 强化战略性基础研究:97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51
第四节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355
第五节 中央部委科研机构转制改革 360
第十五章 面向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改革 370
**节 面向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370
第二节 “211工程”的出台与实施 371
第三节 “985工程”的出台与实施 376
第四节 世纪之交的大学合并潮 381
第五节 大学扩招与高等教育的普及 383
第十六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 388
**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化 388
第二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393
第三节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395
第四节 科技人才计划:从“百人计划”到“万人计划” 398
第五节 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阶段性科技成就 404
第十七章 走向科技强国 408
**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世界科技强国目标 408
第二节 新时代的科技体制改革 411
第三节 重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417
第四节 新时代的科技体制改革成效与科技创新突破 426
第十八章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439
**节 国际科技交流的恢复 439
第二节 华裔科学家的作用 444
第三节 政府间科技合作的开启 448
第四节 国际科技合作的拓展和深化 460
结语 469

TOP书摘

上卷 科技事业发展历程

  上篇 奠基与发展(1949—1976年)

  第一章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自1949年5月筹备,至1950年8月举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次重要的全国性科学会议。科代会自筹备起就重视加强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团结工作,注重贯彻中国共产党倡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科技方针。科代会筹备期间,其筹备委员会向新政治协商会议推选了科代会代表,通过了准备向新政治协商会议提出的关于“科学院组织”等提案。在科代会上,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成立。这两个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的前身,分别领导全国科学提高和普及工作。随着科代会的筹备与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事业拉开了帷幕。

  第一节 从提出举行科代会到成立筹备委员会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虽然起初在战场上占上风,但至1947年渐落下风,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1947年中国共产党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取得全面胜利已露出曙光。在此有利形势下,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问题迅速提上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过后,至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几成定局,建立新政权已指日可待。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科代会的倡议被提出。

  据1949年7月11日“中华全国**次科学会议筹备委员会”发行的《科学通讯》所刊李祥《筹委会成立大会纪事》一文,举行科代会的倡议由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提出。该文相关内容如下:

  中国科学技术界人士个别地交换意见之中,首先就形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向总会提出的举行全国性的科学会议的建议。这个建议经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会多数在平的理事的和中国化学会北平分会的支持,得到了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的同意和北平一般科学技术界的共鸣,于是在五月十四日下午由陆志韦、严济慈、曾昭抡、胡经甫、潘菽、袁复礼、黄国璋、薛愚、夏康农、钱伟长、周建人、袁翰青、马大猷、齐燕铭、沈其益、祁开智、涂长望十七位共同集议讨论如何推进这么一个有历史意义的盛会。

  其中,“全国性的科学会议”即后来召开的科代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于1945年7月1日在重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它是一个职业科学团体,被称为“科学工作者的工会”,设总会和若干分会。至1948年,其规模已较大,有十余个团体会员,会员达1200人左右。它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和监事会。*届理事长是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届常务监事是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会于1946年秋由重庆迁至南京,后于1949年春迁至北平。

  1949年5月13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北平召开理事会,决定成立临时常务理事会。会议推举梁希、涂长望、卢于道、严济慈、袁翰青、丁瓒、潘菽为常务理事,梁希为理事长,涂长望为总干事。据1949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对这次会议的报道,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今后的中心会务,将为发动全国科学工作者加强团结,加紧调查研究与自我教育为实现毛主席的增加生产号召与建设新中国而尽*大的努力”。

  1949年5月14日下午,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次预备会议在北京饭店举行。出席者有涂长望、严济慈、马大猷、曾昭抡、袁翰青、陆志韦、薛愚、袁复礼、夏康农、潘菽、周建人、胡经甫、齐燕铭、钱伟长、祁开智、沈其益(鲁宝重代)、黄国璋,共17人。会议由时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北平分会理事长严济慈主持,主要讨论如何推进这次全国性科学会议的举行。夏康农提出“预备会”应改称为“促进会”,获得通过。因此,这次会议亦称“全国科学会议筹备委员会促进会**次会议”。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发起,邀请国内工、农、医各界知名人士,各地区机关、各团体代表人士共同组织这个全国性的科学会议的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之前,“由发起者及在北平各方面科学技术界代表性人士,共同组织全国会议筹备会之促进会,以便促进筹备会之成立”。严济慈、袁翰青、潘菽、夏康农、沈其益、卢于道、涂长望被公推为促进会临时常务干事,以便执行促进会所决议的各项事务。后又加推孟少农、计苏华为临时干事。严济慈为干事会召集人,涂长望为总干事。

  这次会议之后,促进会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工作。1949年5月18日下午,严济慈在北京饭店主持召开促进会临时常务干事会议。会议决定全国科学会议“筹备委员以在平津或到达平津者为限,在其他各地者均为通讯筹备委员”,筹备委员人数以50人左右为限,通讯筹备委员人数不限;筹备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由常务委员9人组成,其中1人为主席,1人为总干事,1人为秘书,其他6人各负责一个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下设议程方案委员会,科学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与生产配合委员会,医药卫生委员会,资源、人才调查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同时,会议通过《中华全国**次科学会议筹备委员会简章草案》,通过《中华全国**次科学会议之基本任务拟议》,但决定“再加字句上的考虑与修正”。由此初步确定全国科学会议筹备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委员人选范围、规模,常务委员会所设职位及其人数,以及筹备委员会规章和全国科学会议基本任务。

  1949年5月21日下午,促进会第二次会议在欧美同学会召开。出席者有袁翰青、钱伟长、陆志韦、祁开智、黄国璋、胡经甫、刘鼎、薛愚、沈其益、乐天宇、沈鸿、孟少农、齐燕铭、涂长望、严济慈、潘菽、夏康农等。会议由严济慈主持,讨论了筹备会经费概算应如何决定案、全国科学会议基本任务应如何确定案、筹备会简章草案修正案,以及筹备委员会成立正式日期案。关于筹备委员会成立正式日期案,会议决定在1949年6月5日。后来正式成立日期延至1949年6月19日。

  在讨论全国科学会议基本任务应如何确定案时,钱伟长报告了西郊区交换意见的结果,认为方案应尽早提交至各地,以便展开讨论。祁开智表示以临时常务干事会议拟定者为原则,而以钱伟长所报告的纲要为补充。刘鼎说:过去各方面工作之经验都感觉到科学的需要,此后对于科学之要求将更增加,以期解决各种生产问题,以帮助农、工、青年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他还希望能介绍欧美的科学知识,能获得知识交流的机会。经讨论,这次会议通过《中华全国**次科学会议的基本任务拟议》,共有如下4项基本任务:①“团结并发动全国科学工作者从事新中国的建设而服务于人民”;②“检讨中国以往的科学工作以供今后改进的参考”;③“确定中国科学工作的总方向并制订纲领”;④“计议成立全国科学界的联合组织”。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