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作  者:[美] 沙希利·浦洛基 著

译  者:李雯露、王梓诚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丛 书:万有引力书系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218167220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科普读物  >  自然科学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TOP作者简介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他也是唯一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

 

  李雯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实践、科技翻译史、对外传播研究。

  王梓诚,自由译者,曾任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编辑。


TOP目录

辐射影响和测量的注解

前言:盗火

第一章 白色尘埃:比基尼环礁

第二章 北极奇光:克什特姆

第三章 英伦烈火:温茨凯尔

第四章 和平之核:三里岛

第五章 末日灾星:切尔诺贝利

第六章 核子海啸:福岛

后记:未来会怎样?

致谢

注释


TOP书摘

第六章 原子海啸:福岛

  1961年3月,在东京以北约120公里处,日本最大的岛屿本州岛东海岸的东海村附近,建造了一座装机容量为166兆瓦的反应堆。反应堆于1965年11月达到临界状态,于次年7月并网。广岛和长崎核爆发生的近20年后,日本拥有了自己的核工业。日本首座商用反应堆使用了英国的石墨反应堆技术,但此次合作十分短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发起了销售攻势,将英国挤出了日本市场——美国反应堆的造价更便宜,发电能力更强。东海村的第二座反应堆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供货,于1978年11月并网。

  通用电气公司卖给日本的反应堆是最早由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研发的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简称BWRs)。对比三里岛核电站运行的里科弗式压水反应堆,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沸水反应堆的构造更简洁。三里岛的压水反应堆有两套冷却系统,或称冷却回路,一回路使用的是加压的水,二回路使用的则是普通的水。加压水在反应堆堆芯内加热,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中的水,产生蒸汽以驱动涡轮机。沸水反应堆则只有一个冷却回路——反应堆将通过堆芯的水变为蒸汽,驱动涡轮机运转。

  三里岛核电站的混凝土安全壳曾避免事故升级为更严重的核灾难,设计简洁的沸水反应堆则无须建造这一类型的安全壳,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建造费用。事实上,为沸水反应堆建造三里岛式的混凝土安全壳也不现实:为了简化建造程序、去除大量不必要的管道,设计师在反应堆容器上部安装了汽水分离器和蒸汽干燥器,这使得反应堆的高度达到了18米。切尔诺贝利和苏联其他核电站的RBMK之所以无法建造安全壳,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不过,为了确保沸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设计者将反应堆放置在2.5厘米厚的“马克I型”(Mark I)钢制安全壳中。这种安全壳在性能上曾存在重大缺陷,他们改进了设计,认为问题得到了解决。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