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美术馆指南:基于设计的角度
美术馆指南:基于设计的角度


美术馆指南:基于设计的角度

作  者:唐克扬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108067937

所属分类: 艺术  >  建筑艺术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从城市语境、艺术承载、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本书详尽讨论了当代美术馆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以期将“世界的”和“中国的”美术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前有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原副馆长谢小凡作序,后有附录和索引。

2011年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主持筹建新馆,新馆国际竞赛的招标文件——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任务书,广泛征求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意见并屡获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的结果。全书结构清晰,条目详实,中英对照,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制作精良。为更好地体现视觉效果,本书采用5色印刷。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策划、建造和运营使用美术馆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读物,也可称得上是一本必备的参考书。

兼具思想性、资料性和工具性,本书要言不烦,独创了一种针对“文化建筑”设计的简明指南体例。在背景部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为美术馆设计提供了基本的语境,中国展览空间与世界美术馆的扼要对比,构成了一部美术馆小史,涵盖从朴茂的古典展示空间到现当代艺术催生的创新型美术馆等诸多案例。从“什么是美术馆”的大问题,本书逐渐过渡到美术馆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展开对美术馆建筑形象的具体讨论,其中既有“看”的议题,又兼顾到如何“行动”,并涉及美术馆诸如使用和管理等实际问题。

从理论到实践,本书的后半部分以美术馆建设为主题,试图提供如何从无到有地创生出一座美术馆的行动指南,并在一般性规则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在中国营造美术馆的特别之处,即事关当代中国“此时、此地”的话题,涵盖了传统与当代、本土化与他者参照等问题,这是西方艺术理论和通用设计模板所无法概括的。

国内外著名建筑师、文化学者和美术馆人,为本书所持的观点做了生动的阐释和有益的补充。


TOP作者简介

唐克扬,现任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教授,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同时也是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和建筑设计师。2010年曾出任被誉为“艺术界的奥运会”的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先后在国内外策划了众多建筑和艺术展览,如《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国家收藏馆和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2008—2009年),与故宫博物院、尤伦斯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以及多位著名当代艺术家有过广泛的合作。作为一名美术馆博物馆建筑专家,他在2010—2012期间年主持了中国美术馆新馆建筑的国际招标竞赛的主要技术筹备工作,并陆续担任重要的公益和私立美术馆、艺术机构项目的招标评审、专家组成员和咨询顾问等。在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康奈尔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各类著作多种,在建筑、园林、文化和艺术设计的代表性学术期刊上曾发表过多篇中英文论文。参编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一书,荣获第四届中国政府图书出版奖。


TOP目录

前言一 范迪安 012

前言二 谢小凡

方法论 024

第一章 “此时此地”的美术馆批 026

第二章 什么是美术馆 052

第三章 城市中的美术馆 100

第四章 建筑形象的问题 126

第五章 看的议题 166

第六章 行动的议题 196

第七章 管理的议题 + 功能程序推导 216

第八章 可建造的美术馆 256

第九章 不同的视角 270

第十章 行动指南 280

结 语 311

附 录 317


TOP书摘

美术馆设计需要一本什么样的“设计手册”?这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技术速查手册”。它的首要任务是明示、分解乃至厘清美术馆设计需要面对的议题——因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一个项目的起点有时甚至比它的解决之道更加重要。为什么要建美术馆?美术馆到底有什么用?怎样使一座美术馆的功用在当下中国的情境里最大化?这些都是美术馆建筑设计启动前就要考虑的问题。

美术馆设计不是一个纯技术活,它的文化前提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又不得不寻求某种共识和依据。因此,这本书一方面希望尽可能地打开思路,另一方面又尽量避免太过“个性”的话题。它确立了四个由大到小的思路:城市、艺术、建筑设计和技术。这里的顺序并非褒此贬彼,既然实践领域中尚没有一种可靠的理论和准则,我们只好着眼“起点”的问题,先在读者中普及某些重要的话题,并不奢望以一个答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但是本书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它源自于我们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艺术。艺术是什么?和人类文化的其他门类不一样,当代的艺术实践不是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某个问题而是着重“打开”很多问题。在过去20年内一直在持续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其实并没有“定案”,中国当代的美术馆设计,也得为这尚未落定的艺术实践留下点面对未来的空间。如今美术馆的设计多是讨论外部形象和内部风格,建筑师就算偶有“创意”,也挤不出可以深谈的道理。如此地准备不足,我们却迎来了美术馆的“大跃进”……建筑不理解艺术,艺术不满意建筑,城市有时对艺术、建筑两者都不“感冒”,更不用说很多技术的硬伤——风险和遗憾可想而知。

本书的写作编辑正是针对这样的语境。它不再是百科全书式甲乙丙丁、1234的流水账,它试图确立更合理的结构和层级。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当下的中国的情境,它是我们过论面对现实的基础;其次本书试图简要回顾中国的和西方的展览空间的历史和类型,接下来,我们抓住的是美术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观看与行动,通过艺术史的梳理我们才能建立起美术馆设计的前提。按照实际项目发生的需求,在不过多涉及建筑师主观个性的情况下,本书将演示如问将各种美木馆的(基本的和创新性的)功能诉求,一步一步地具体化与结构化,最终转化为成功建筑设计的雏形。至此,我们并不能告诉读者他们所希望看到的美术馆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们至少对这个话题褐示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将多样化的美术馆需求转化为僵化的设计标准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大可能,很难说,本书罗列的事项和观点会不会互相冲突。每个问题的提出可能基于不同的文化假设,所以不能指望本书中的观点成一大封闭的“体系”;要知道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千变万化,照顾了“古典”,就有可能忽略了“摩登”。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往往来源于“意外”,过分追求清晰和理性,美术馆设计这件事儿也许就不好玩儿了。

作为一本全面覆盖美术馆设计议题的参考书,本书并不想把对具体问题的答案整合成一整套万应灵药式的解决方案。对那些有志于美术馆建筑设计的人士,它只想建立起适合当下实际的设计方法论,一种有益于实践的“演习地图”,它是一堂美术馆设计入门课的“教学大纲”——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唤起专业人土对于本专题的注意,中国的建设大潮中涌现的美术馆,可以为这门课提供更具体鲜活的本土案例。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3.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