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最早的岛民:岛屿东南亚史前史及人类迁徙
最早的岛民:岛屿东南亚史前史及人类迁徙


最早的岛民:岛屿东南亚史前史及人类迁徙

作  者:[澳] 彼得·贝尔伍德 著

译  者:陈洪波 等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定  价:150.00

I S B N :978757320594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贝尔伍德的代表性著作,主要内容是探讨今天遍布东南亚和太平洋等地区的南岛人群起源和扩散的历史过程。贝尔伍德教授坚持南岛族群起源于中国华南大陆和台湾岛并逐渐向外扩散的观点,他综合运用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最新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他还邀请了一批在以上领域知名的专家撰写专题论文,附在有关章节之后,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总之,本书是贝尔伍德教授关于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系列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南岛语系的起源和扩散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TOP作者简介

彼得?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是国际著名考古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曾任该校考古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长期担任印度—太平洋史前协会(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秘书长。主要学术专长是从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角度研究东南亚和太平洋史前史、全球农业起源及人类迁徙等。著有《人类征服太平洋:东南亚和大洋洲史前史》(1978)、《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1985)《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2005)《最早的移民:古代世界人类迁徙》(2013)、《五百万年的跋涉:人类从古猿到农业之旅》(2022)等重要著作。


TOP目录

目    录

中文版序......1

插图目录......1

表格目录......1

图版目录......1

特邀撰稿人......1

致谢......1

第一章 导言......1

 关于本书......4

 关于年代学术语的说明......9

 关于考古学术语的说明......9

 发音和地名......12

第二章 岛屿东南亚:人类迁徙之地......14

 大陆架和盆地......15

 巽他古陆......19

 华莱士区......19

 莎湖古陆......20

 岛屿东南亚的环境......21

 气候......21

 地貌和土壤......23

 植物群......26

 动物群和生物地理界限......27

 更新世的周期性变迁......28

 更新世:定义和年代......28

 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29

 更新世阶段世界海平面的变化......30

 中纬度地区冰川的影响......35

第三章 岛屿东南亚的古人类:直立人和弗洛里斯人......40

 非洲和亚洲的人类祖先......42

 爪哇直立人......45

 爪哇—更新世哺乳动物与地层......46

 桑吉兰(Sangiran)......50

 昂栋(Ngandong)......52

 古人类什么时候来到爪哇的?......55

 ●爪哇直立人的进化......57

 特邀撰稿人 科林·格罗夫斯

 爪哇直立人的年代......59

 直立人头骨......62

 直立人下颌骨......63

 直立人牙齿......64

 直立人股骨......64

 爪哇直立人的进化......66

 菲律宾群岛、苏拉威西和努沙登加拉:更新世哺乳动物和地层......67

 菲律宾群岛......68

 苏拉威西......69

 弗洛里斯岛和努沙登加拉......71

 弗洛里斯岛的弗洛里斯人(和直立人?)......73

 ●弗洛里斯人之谜......77

 特邀撰稿人 黛比·阿格

 关于弗洛里斯人的争议......80

 弗洛里斯人是矮小的直立人吗?......83

 弗洛里斯人源于早期人类的一个独立分支吗?......84

 直立人和弗洛里斯人的文化证据......85

 爪哇和直立人的工具......88

 弗洛里斯岛与弗洛里斯人的工具......93

 结语......95

第四章 岛屿东南亚智人的生物学历史......100

 东南亚最早的智人......103

 岛屿东南亚全新世早期到中期的人骨资料......108

 亚洲新石器时代人群来到岛屿东南亚......110

 赤道地区皮肤色素沉着的意义......113

 ●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墓葬资料看东南亚人种的生物学历史......115

 特邀撰稿人 松村博文 马克·奥克斯纳姆 杜鲁门·西曼朱塔克

 山形真理子

 头骨测量分析......116

 早期土著狩猎采集者......118

 大陆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人群扩散......122

 岛屿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人群扩散......124

 结论......126

 ●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岛屿东南亚人群的基因遗传史......127

 特邀撰稿人 默里·考克斯

 岛屿东南亚的人种史......141

第五章 岛屿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147

 大陆东南亚、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和平文化及其后续......149

 大陆东南亚准新石器时代的和平文化......151

 苏门答腊的和平文化......156

 苏门答腊以外东南亚岛屿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58

 砂拉越的尼亚洞......160

 沙巴东部......163

 加里曼丹东部和中部......168

 爪哇岛......172

 菲律宾群岛......175

 苏拉威西岛和塔劳群岛......177

 南苏拉威西的托利安(Toalian)石器—小型工具技术的区域性变革......180

 北摩鹿加群岛......185

 东努沙登加拉群岛和东帝汶......190

 ●新石器时代之前岛屿东南亚狩猎模式的变革......194

特邀撰稿人 菲利普 J. 派珀

 晚更新世(距今4.5 ~ 1.4万年)......194

 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中期(距今1.4 ~ 0.45万年)......197

 关于岛屿东南亚智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思考......200

第六章 岛屿东南亚南岛语系的早期历史......204

 语系是什么?为什么语系很重要?......208

 南岛语言发展史简述......213

 ●岛屿东南亚南岛语社群的语言史......216

 特邀撰稿人 白乐思

 关于南岛语系历史的进一步讨论......227

 台湾岛之前:原始南岛语的前身......227

 南岛语系在岛屿东南亚的最初传播......230

 早期南岛迁徙运动的路线和相对年代......232

 早期南岛人的物质文化与经济方式......239

 ●南岛扩散: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观察......241

 特邀撰稿人 达乌德·阿瑞斯·塔努迪乔

 印度尼西亚南岛研究简史......242

 南岛语和民族认同......245

第七章 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农人与航海者......249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251

 中国新石器时代社会的演变......259

 新石器文化进入中国南方......262

 南岛人群向岛屿东南亚扩散的“走出台湾”说......266

 ●中国东南、台湾岛和吕宋岛的新石器文化......268

 特邀撰稿人 洪晓纯

 台湾岛......269

 台湾岛和吕宋岛之间......273

 绿岛和兰屿......274

 巴丹群岛......275

 吕宋岛北部......277

 ●岛屿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景观......279

 特邀撰稿人 迈克 T. 卡森

 关于台湾岛新石器文化的进一步考察......284

 菲律宾群岛新石器时代......290

 巴丹群岛......290

 吕宋岛卡加延河谷......296

 卡加延之外菲律宾群岛其他地区......298

 关于中国南部、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新石器时代的认识......300

第八章 东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新石器时代......304

 新石器时代扩散的西部移民流:砂拉越及周边地区......307

 爪哇和苏门答腊......315

 新石器时代扩散的东部移民流:婆罗洲东部、苏拉威西和

摩鹿加群岛......318

 沙巴:骷髅山......324

 苏拉威西......327

 重现岛屿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史前史......332

 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334

 岛屿东南亚新石器时代作物生产的阶段性......336

 岛屿东南亚的史前稻作及其衰落......340

 在雨林中狩猎采集的农人......343

 ●岛屿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家畜......347

 特邀撰稿人 菲利普J.派珀

 猪和狗......347

 鸡......350

 牛......351

 文化背景下的家畜......352

 新石器时代的渔业......353

 新石器时代迁移(Translocations)......353

关于岛屿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总结......354

第九章 岛屿东南亚的早期金属时代与文化交流......358

 岛屿东南亚冶金术的到来......360

 岛屿东南亚早期金属时代土著文化遗物和遗迹......368

 印度尼西亚的石碑和石刻......369

 马来人的迁徙......374

 墓地及其意义......376

 占语人群的迁徙......382

 ●玉与金属时代早期环南海贸易网络......386

 特邀撰稿人 洪晓纯

 印度文化对岛屿东南亚的影响......389

 早期金属时代之后......393

第十章 比较视野下的岛屿东南亚史前史......396

 参考文献......406

 索引......506

 译后记......528


TOP书摘

中 文 版 序    

《最早的岛民》英文版出版于2017年,到今天中译本面世,已经过去了6年。如果要说6年来东南亚史前史领域有何最重要的进展,那应该是古人类DNA方面的研究了,自2018年以来,有大量的成果发表。这些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认识,即东南亚新石器人群来自中国南方,南岛语族群是从中国南部出发,经由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迁徙到岛屿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过去根据对当代人群DNA(特别是线粒体DNA)的研究,曾经得出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结果,现在的古DNA研究则提供了一剂良药,有助于解决以往的问题。新的全基因组研究,基于对古人类头骨颞骨岩部核DNA的分析,成为驱散2015年之前笼罩在遗传学领域迷雾的一盏明灯。

在这篇序言中,我将按照正文的章节顺序,从远古人类开始,简要介绍近年来岛屿东南亚史前史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

关于智人之前的古人类,一项重要成果是将在菲律宾北部吕宋岛卡亚俄洞穴中发现的矮小型人骨确定为一个新人种,称之为吕宋人(Homo luzonensis)—与印度尼西亚弗洛里斯岛上的弗洛里斯人(f loresiensis)同属于晚更新世。卡加延谷地另一处遗址出土了中更新世石器,与剑齿虎、鹿和犀牛骨骼共存,表明该人种可能早在距今70万年就出现在了吕宋岛(Ingicco et al. 2018)。对卡亚俄洞穴矮小古人类的解释,就像当初对弗洛里斯人一样,也是众说纷纭。

新的研究表明爪哇直立人到达岛屿东南亚是在距今130万年,到距今10万年时在索伦河谷的昂栋遗址消失。不过,我个人觉得,要证明某支古人类是在某个具体时间点灭绝的,可能比表面看起来困难得多。

智人到达岛屿东南亚的年代近来也有新的研究。基于对尼格利陀人和巴布亚人基因组比较所做的分子钟推算,该事件发生在距今6.4 ~ 4.5万年之间。对苏门答腊岛洞穴出土的智人牙齿间接断代,年代也在距今7.3 ~ 6.3万年之间。

关于晚更新世岛屿东南亚的智人,菲律宾群岛的尼格利陀人显然比其他地方的尼格利陀人吸收了更多的丹尼索瓦血统。台湾岛东南部小马洞的全新世中期人骨遗存证实,在中国南方的新石器人群到来之前,这里就生活着尼格利陀人。在文化方面,也许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岩厦石灰岩壁上精美的旧石器时代岩画。这在2017年已经报道过,现在对两处岩厦覆盖在岩画之上的碳酸钙层进行铀系法测年,发现距今达4.5万年,由此成为目前所知全世界最早的人兽形象岩画艺术之一。

在遗传学和考古学方面,都发现了可靠的新证据,表明在末次冰期之后至全新世早期的数千年间(大约从距今1.4万年到距今8 000年),印度尼西亚东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技术创新。证据包括蚌壳鱼钩、齿缘马洛斯尖状器的制作,岛屿之间的黑曜石贸易。在本书2017年版中我认为马洛斯尖状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但很明显,这一观点可能需要修改,它应该源于新石器时代之前。

新石器人群从中国南部经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进入岛屿东南亚,这一观点在多个领域发现了新的证据。如松村博文等人,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古代头骨做了更深入的颅面分析,强化了“两层(two-layer)人种”假说。该假说认为,在来自东亚的新石器时代移民之下,存在一层旧石器时代土著居民,形态上与澳巴人群有亲缘关系。目前从中国南部和岛屿东南亚获得的古代DNA的离散状态证实了这一观察结果,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移民到底来自中国南部哪个地方。最近两项对岛屿东南亚当代人群DNA的研究表明,他们的新石器时代祖先是来自长江流域和中国南方的土著人群,其基因已经分化。在新石器时代及其之后,从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移民到中国南方所造成的人种覆盖造成这里的基因组和颅面形态十分复杂。

对岛屿东南亚人群基因组的分析结果,普遍支持南岛人是从中国南部经台湾岛进入菲律宾群岛等地的。也有些分析结果与考古语言学的推断不一致,令人困惑。然而,台湾岛东部是原始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直接来源地,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由考古资料可知,这些移民凭借先进的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携带水稻种植技术,从中国南方出发,经过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进入印度尼西亚。认定台湾岛是原始南岛语和南岛人的故乡的另一条线索是对台湾岛雌性构树基因克隆驯化的研究,这种树一直伴随南岛人迁徙。

距今大约5 000年前,全新世早期长江和黄河流域稻和粟种植传统的继承者从福建或广东越过海峡到达台湾岛,成为这里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开拓者,这一点被中国南方越来越多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所证实。但是,东南亚稻作农业史一直是一部新品种不断增加的历史,因此产生了今天如此复杂的状况。东南亚今天繁杂的水稻种类构成并不能直接反映水稻在新石器时代之初传播到台湾岛和岛屿东南亚的情况。

关于岛屿东南亚新石器时代到早期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我向读者推荐一些最新论著: Archaeology in the Spice Islands(2019)The Expansion of Farmers into Island Southeast Asia(2022)Australia and the Pacif ic Islands(2022)等。有一种观点认为,岛屿东南亚的考古资料也反映了大陆东南亚新石器人群的到来,他们的迁徙与南岛人经由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迁徙不是同一条路径,这种观点部分得到了古DNA研究的支持。然而,先前声称在西婆罗洲砂拉越栳叶洞(Gua Sireh)发现公元前2300年左右水稻遗存的说法已经被否定。我目前的看法是,新石器人群向岛屿东南亚的扩张主要是来自台湾岛的南岛语系族群的迁徙,南亚语系在大陆东南亚和尼科巴群岛之外都不存在,也变相支持了这一观点。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鸡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泰国被驯化的,这一点很有趣。很可能,鸡是通过社群之间的接触和交换而非人类迁徙传播而来的。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了解到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上众多人口的起源和扩散与中国有关意义非凡,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移民与今天的汉族并没有直接关系。中国人的祖先可能从仰韶时代开始,就从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向中国南部(长江以南)扩散。这一过程中,他们与南岛语系、南亚语系、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台—卡岱语系)人群的祖先等许多南方族群发生了互动,并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迁徙运动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促发了新石器时代向岛屿东南亚和大陆东南亚的移民,主要发生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之后。 

最后,仍然要强调的是,当代世界民族语言和人群的分布反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迁徙,如果没有考古学、遗传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重大贡献,我们无法轻易从中获知一部完整的人类史前史。

彼得·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

2022年10月

译 后 记

2020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和广西师范大学组成的翻译团队完成了彼得·贝尔伍德教授的名著《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的汉译工作,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为国内东南亚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受此鼓舞和启发,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决定继续推进东南亚考古资料的译介工作,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介绍国际考古学界关于东南亚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选择的重点仍是东南亚及太平洋考古研究的巨擘彼得·贝尔伍德教授的著作,之所以如此,除了贝尔伍德教授世所公认的学术造诣之外,主要是考虑到他的著作特别适合中国考古界。其一,贝尔伍德教授对中国的考古资料在西方考古学家中少见地熟悉,在著作中运用很多,而且他对中国考古资料的解读能够和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结合起来,对我们的研究推动作用很大;其二,他的研究风格比较偏传统,一切从材料出发,文化传播论运用娴熟而有度,和中国考古学的传统比较契合,很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其三,贝尔伍德教授考古学、语言学、遗传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十分成熟,已经产出了重要成果,而我国在这方面方兴未艾,他的研究可以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和指引。

作为一位笔耕不辍的学者,彼得·贝尔伍德教授著作等身。近二十年来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最早三部曲”系列,即《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First Farmers: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al Societies, 2004)、《最早的移民:古代世界人类迁徙》(First Migrants: Ancient Migra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 2013)和《最早的岛民:岛屿东南亚史前史和人类迁徙》(First Islanders: Prehistory and Human Migration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2017)。他从东亚、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的材料出发,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对于史前和历史早期农业和人群扩散做了全面的研究,他的新观点,对于理解现代世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作用和意义。“最早三部曲”的第一部《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的汉译我们已经较为圆满地完成,完成其余两部的翻译也成为一个责无旁贷的任务。为了满足国内学术界对于东南亚考古资料的急需,我们这次选择了2017年出版的《最早的岛民:岛屿东南亚史前史和人类迁徙》进行翻译。这部书全景式扫描了岛屿东南亚从旧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早期的发展历史,复原了岛屿东南亚早期社会和族群的形成过程。关于大陆东南亚同一时期的考古著作,已经有新西兰考古学家查尔斯·海厄姆(Charles Higham)的《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Early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From First Humans to Angkor, 2014)中译本问世(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丛书,蒋璐、孙漪娜翻译,文物出版社,2017年)。两部著作的风格、体例、时间段类似,都是大师名著,两者互相配合,可以让读者对整个东南亚的考古资料和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广西师范大学陈洪波教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杜芳芳女士合作完成,谢光茂和杜芳芳主要负责第1 ~ 5章,陈洪波负责第6 ~ 10章;此外,广西民族博物馆宋秋莲副研究员和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陈晓颖副研究员也参加了部分翻译工作;最后的统稿由陈洪波教授完成。这本书的翻译难度可谓不小。第一,涉及学科多,包括考古学、语言学、遗传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多个领域,理解起来很有挑战性;第二,涉及国家和语言多,特别是书中有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多个国家的遗址名称,多为闻所未闻的小地名,另外还有很多土著民族和语言名称,要准确翻译殊非易事。错误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翻译工作始终得到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林强所长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原书作者彼得·贝尔伍德教授撰写了中译本序言,补充了岛屿东南亚考古的最新进展,同时提供了著作原稿文字和图片,并帮助解决版权问题。我们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多次向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洪晓纯博士、越南学者范氏周红博士请教,并得到她们的热心帮助。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贾利民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在此谨致谢忱!

译 者

2022年12月20日

导    言

东南亚的岛屿地区—从苏门答腊到摩鹿加(the Moluccas),从台湾岛到帝汶—为史前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来研究人类与海洋最早的互动。过去150万年间,这个地区经历了巨大的地理构造变化,其间登场了现已灭绝的古人类,以及延续至今的智人。陆桥与海侵交替出现,构造活动频繁推动地壳运动,并造成了地球史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热带野生动物(包括古人类自身!)来来往往,有些通过陆桥来到此地,还有一些走得更远,跨过了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地理界线之一,即著名的“华莱士线(Wallace Line)”。这条线是华莱士生物地理区的西部边界,从婆罗洲和巴厘岛一直延伸到新几内亚和澳洲大陆架。由于海上航道艰险,华莱士区一直将亚洲和澳洲大陆阻隔开来,使得猪和牛从未与袋鼠和袋熊相遇,直到人类到来,才开始打破这个局面。

 

岛屿东南亚的基本地理范围(阴影部分)

就海洋航行而言,大约在100万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古人类至少通过两条海上路线到达了弗洛里斯岛(Flores)。在5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沿着多条航线到达了澳洲和新几内亚。在过去的5 000年里,东南亚岛屿孕育了人类史前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移民运动,也就是南岛语系人群的迁徙。他们驾驶独木舟,令人难以置信地到达了关岛、马达加斯加、复活节岛、新西兰、夏威夷,甚至南美洲等地。如果我们以台湾岛进入新石器时代为起点,以毛利人在新西兰定居为终点,那么这些航行的年代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250年之间,跨越了4 000多年的时间。这一巨大的成就理应受到全人类的高度关注,它也确实激励了我在1967年从英国移居到新西兰,目的就是研究波利尼西亚人的起源和波利尼西亚考古学。

不得不承认,在我的考古职业生涯中,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起源和迁徙属于史前史中最有趣的部分,无论这些人种业已灭绝还是繁衍至今。本书使用多学科方法,重建了岛屿东南亚居民在过去150万年间的生物和文化迁徙过程。大迁徙结束于岛屿东南亚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王国形成的前夕,年代在公元500至1500年之间。本书以人类迁徙为重点,与我之前出版的另外三本书—《最早的农人》(First Farmers, 2005)、《最早的移民》(First Migrants, 2013)和《全球人类迁徙史前史》(The Global Prehistory of Human Migration, 2015)有密切关系。相对于以上三本书,《最早的岛民》关注的地理范围要小得多,尽管有时我不得不把视野扩大到中国大陆的长江流域、大陆东南亚、澳洲和大洋洲群岛,以便能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待每件事物。

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在职业生涯中也曾多次到岛屿东南亚旅行,所观察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让我很感兴趣。在岛屿东南亚,爪哇岛的众多印度教和佛教寺庙,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遗迹,印尼和马来很多地方的伊斯兰文化, 以及菲律宾和东印尼部分地区基督教的流行,旅行者即使见多识广也会印象深刻。现代岛屿东南亚这些文化和宗教传统在史前时期并不存在,它们源于东南亚之外,即使外来宗教有时会与本地信仰融合在一起,它们仍然主要反映了远方社会文化和宗教对东南亚的渗透。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在生物和语言方面,现代东南亚岛民则完全是本地土著,并且在国际贸易和帝国时代发生之前早就如此。这些人不会讲也从未讲过梵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或荷兰语,尽管他们从这些外来语中借用了大量词汇(通常是专有名词)。他们的DNA完全是本土的,只是在历史时期融入了少量外来男性基因。

但凡读过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生态帝国主义》的人,都会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在2 000年前,岛屿东南亚就已经密集居住着大量本地人口,这里的热带环境不适合西方的欧亚居民生存,包括后者在新月沃地驯养的动植物在这里也难以存活。一系列疾病也保护了东南亚土著,温带地区很多跃跃欲试的入侵者都病死在了征途中。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那些不幸的土著同侪不同,岛屿东南亚距离欧亚大陆足够近,因此当地人受移民传染病的影响很小,他们对这些疾病有足够的免疫力。相反,他们自身的热带疾病却总是会扭转乾坤,岛屿东南亚大量早期欧洲墓葬的存在可能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换句话说,从生物和语言起源来看,至少在2 000年前,岛屿东南亚的人口面貌就已经和今天大致一样了。虽然从那时起,整个岛屿东南亚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混合现象,鉴于该地区在贸易、商业和海上交流方面一直活跃,这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假如我们能坐上时光机重回公元前500年,登上各个岛屿,我们看到的那些热情洋溢的脸孔可能和今天没有多大差别。

关 于 本 书

本书的前身—《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于1985年在悉尼的学术出版社首次出版。1997年,火奴鲁鲁的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个修订版。2000年,雅加达的首席图书出版集团将修订版翻译成印尼语,书名为Prasejarah Kepulawan Indo-Malaysia。2007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电子出版社(ANU E Press)(即现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将修订版作为第三版推出,但只是增加了一个前言,主要内容和1997年版完全一样。第三版反映的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于该地区的认识,而现在大家读到的是一本建立在《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基础上的新书,它经过了改写和增补,书名和章节结构都是全新的。

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本新书?主要是因为《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现在已经过时了,只做简单修订已然不够。现在到了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时候了,不仅对于我是如此,对于众多同行也是如此,大家所面对的研究领域正在变得日益复杂,因此,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全盘掌握。例如,从1995年《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第二版问世以来,岛屿东南亚史前史一些重要领域的资料和诠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 与20年前相比,人们现在对于岛屿东南亚更新世时期生物地理状况的认识更加清楚,尤其是过去10万年间海平面、气温和降雨量在冰期和冰后期之间的变化。当然,许多新的研究都是由当代对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和人为因素造成全球变暖危机的关注所推动的。

2. 在人类化石方面,东南亚也有新发现。2003年在印尼东部弗洛里斯岛新发现一种古人类的骨骼,也就是弗洛里斯小矮人(the tiny Homo f loresiensis);2016年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发现了一些小型古人类遗存,年代大约距今7万年。对出自晚更新世地层的很多早期现代人(智人)遗存进行的头骨测量分析和测年工作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3. 遗传学家、体质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现在普遍认为,在距今10万年到5万年之间,原始智人并未在整个旧世界范围内“多地区”进化,而是在非洲进化并扩散到非洲以外的地区。例如,现在很少有人会赞同存在从爪哇岛的直立人到印尼和澳洲/新几内亚现代土著这样一条连续的本土进化路线。然而,现代人和业已灭绝的古人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合,例如欧亚大陆西部的尼安德特人和东南亚所谓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这些问题在1995年都还未完全搞清楚,虽然当时我也倾向于认为欧亚大陆的智人是“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而非多地区演化的结果。

4. 在过去10年中,对人类基因组的生化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研究对象既包括现代人也包括古人类。1995年时,除了线粒体DNA、血型和血清蛋白的研究之外,遗传学对了解深层次的人类历史几乎没什么贡献,因为当时还没有开展系统的基因组和古DNA研究。今天,遗传学家可以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完整的扫描和比较,甚 至还能从30万年前的人骨遗存中提取DNA(在欧洲可以做到,但目前在东南亚还不行!)。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祖先基因研究的突破是惊人的,国际学术界相关的出版物将会越来越多。

5. 对史前墓葬中死者颅面变量的最新统计分析也非常重要,它证实了一支具有亚洲新石器时代基因和表型的人群,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从台湾岛出发,抵达了岛屿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该族群与当地原有居民澳洲—巴布亚人群(Australo-Papuan populations)相混合,后者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分布范围最北到了中国南部和台湾岛。今天,在印尼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很多人群中仍然可以看到二者融合的结果。

6. 中国中部地区的粟、稻农业是如何开始的?拥有稻、猪和狗的新石器时代农耕人群后来是如何扩散到中国南部、台湾岛、菲律宾和越南的?这些问题的研究最近几年取得了巨大进展。在中国台湾、菲律宾和印尼也有一些大型考古课题,为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整个移民过程提供了清晰的年表和路线。

7. 我邀请了一些同行在本书中发表他们的观点,他们提供的证据表明,存在一次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迁徙运动。这支迁徙人群从台湾岛出发到达了菲律宾群岛,携带南岛语和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包括水稻种植。迁徙开始于公元前2500 ~ 前2000年之间,经过巴丹群岛到达了吕宋岛北部。虽然这个南岛人“走出台湾”假说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我看来,在解释早期南岛祖先起源方面,其他假说都不像本假说这样能够得到一系列多学科案例的支持。《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早已清晰地表述了“走出台湾”假说的主要观点,现在支持这一观点的多学科证据更加铁证如山。

8. 在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间的多个时期,南岛人在地球表面大片区域上演了进一步的迁徙。他们的定居点遍布菲律宾和印尼的很多地方;出现在所罗门群岛以东所有太平洋岛屿上;向西进入马来半岛、越南,直到马达加斯加。因此,我们有机会前所未有地开展对世界史前时期第一批真正的长途旅行者的观察,例如马里亚纳群岛查莫罗人的祖先,以及美拉尼西亚和西波利尼西亚拉皮塔陶器的制作者。公元前1500年左右,南岛人从菲律宾到马里亚纳的迁徙,标志着他们远洋航行的开端。这次远航跨越了2 300公里的大洋海域。公元前900年左右,带有亚洲新石器时代基因的人群进行了从美拉尼西亚到西波利尼西亚的“拉皮塔运动(The Lapita movement)”。此次迁徙是南岛扩散的延续,最终导致地球表面上最偏远的岛屿都有了人类定居。

9. 本书并未详细论述新几内亚,因为一般认为它不属于岛屿东南亚,但是, 新几内亚高地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表明,在全新世中期,该地区在食物生产经济方面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可能影响了岛屿东南亚东部和美拉尼西亚的史前史。

10. 岛屿东南亚的后新石器时代考古(post-Neolithic archaeology)已经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台湾玉耳饰在环南海地区的交换方面。通过发掘2 000年前泰国南部和巴厘岛的聚落,以及了解公元前500年左右源于大陆东南亚的青铜制作传统对印尼西部早期金属时代社会的影响,现在对于“与印度交流考古(Indian contact-era archaeology)”有了新的认识。早期金属时代的研究,还见证了古占婆人、马来人和马达加斯加人离开岛屿东南亚(尤其是婆罗洲),分别迁往越南、马来半岛和马达加斯加的历史。有趣的是,台湾岛这时的主要交往对象依然是东南亚,而非已经进入秦汉帝国时代的中国大陆。

这本新书与之前著作的一个区别是,我邀请了许多同行撰写了一批署名短文,阐述他们关于岛屿东南亚史前史专门领域的学术观点。这本书所涵盖的整个研究领域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庞大,相关出版物激增,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日益复杂。现在已经到了多个学科之间密切合作的时候了。虽然我可以读懂考古学科领域以外学者们的高论,但如果他们能现身说法支持我的话,我会感到更加欣慰。我并不期望每个人都完全赞成我的观点,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意见一致的话,人类史前史等人文领域的研究就不可能继续取得进展。但我也知道,同行们和我的观点大多是一致的。

我还要补充一点,在本书中,我使用“岛屿东南亚”一词代替了以前的“印度—马来群岛”。虽然后者的表述清晰且优美,但它会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即这本书只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有关,从而将中国台湾和菲律宾排除在外。本书与《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删除了部分内容。《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一书中原有的现代民族志(第五章)、泰国南部和马来半岛的和平文化石器工业(第六章部分内容)以及马来半岛的新石器文化(第八章),本书都没有收入。并不是因为这些内容过时,而是因为本书主要关注岛屿东南亚本身而非马来半岛,并且依据考古学、语言学、遗传学和体质人类学重建公元500年之前的史前史。同时,相比《印度—马来群岛史前史》,《最早的岛民》还更加关注人类的迁徙。

关于年代学术语的说明

本书中的年代都是太阳年, 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后者为距今11 700 ~ 8 200年)表述为“×××年前”,其后的全新世中期和晚期以公元纪年表述为公元前×××年和公元×××年。在诸如此类的大尺度年代表述中,不再参考个别未经校正的碳十四测年数据。

更新世和全新世指的是地质时期。前者年代在距今258万年至1.17万年之间,后者标志着短暂重回冰期气候的新仙女木事件的结束(Head et al. 2015)。全新世包括过去的1.17万年(或者说1万年,系未校正的碳十四测年),并且今天仍在继续。全新世开始于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全世界形成现在的间冰期气候环境,见证了人类从狩猎采集起步,通过食物生产,共同发展到建立国家和统治全球。更新世之前是上新世,其间在非洲出现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进化现象。

更新世分为三个长度不同的阶段:更新世早期从距今258万年到距今79万年布容—松山古地磁反转(Brunhes-Matuyama paleomagnetic reversal),更新世中期从距今79万年到距今13万年末次间冰期开始,更新世晚期从距今13万年到距今1.17万年全新世开始。更新世晚期包括倒数第二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全球环境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人类的身体和行为愈加完善,而印尼其他更古老的人种,例如直立人和弗洛里斯人,最终走向了灭绝。

关于考古学术语的说明

本书的基本框架结构,仍然是围绕19世纪以来构成欧亚大陆(不是美洲!)考古学的技术阶段或“年代”体系为中心展开。我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但我强调,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我们讨论人类技术发展的产物(如石器、骨器、蚌器、陶器、金属器、玻璃器等)的时候。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四个基本的技术阶段,它们在年代和文化内容上有交叠,但每个阶段都有一种或多种典型器物组合或现象作为新时代的标志。

旧石器时代  岛屿东南亚旧石器时代的起止,是从更新世时期爪哇岛和弗洛里斯岛首次出现石器,到局部地区出现新石器文化。后者发生在公元前3500年(台湾岛)与公元前1500/前1300年(印尼南部和东部)之间。总体来说,旧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主要是打制石片石器、骨器或蚌器,但到了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岛屿东南亚的旧石器基本种类有所增加,包括磨刃石器(砂拉越尼亚洞)、双面尖状器(沙巴)、磨制蚌器(菲律宾、印尼东南部和东帝汶)以及细石器和修背石片/石叶(南苏拉威西)。再远一些的地方,有报告称在日本(Izuho and Kaifu 2015)和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Geneste et al. 2012)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磨刃石器,时间可追溯至距今约3.8万年。岛屿东南亚的旧石器时代跨度很长,这个时代既有古人类也出现了早期现代智人,但前面列举的二次加工工具属于一个古人类已灭绝、只有现代智人存在的阶段。

准新石器时代  准新石器时代(Para-Neolithic)一词,用于描述中国南部、越南北部,可能还有马来半岛的一系列典型遗址。这些遗址有更新世延续下来的狩猎采集经济和旧石器技术,但增加了通体磨光且刃面对称的石斧,通常用砾石锤击而成;另外还有粗朴的藤纹或绳纹陶器,口沿和器身弧度圆润而非棱角分明。以上这些器物种类同时出现,意味着我们应当对这个阶段有一个特殊的认知。这些准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全新世早期和中期,位于大约公元前7000年开始的中国中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区的南缘。当前在岛屿东南亚,还没有见到发现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报道。第四章和第五章将深入讨论中国和越南的准新石器时代遗址,部分原因是那里有丰富的墓葬资料,可以由此了解其对岛屿东南亚人类历史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  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包括驯化动植物、单面刃磨制石锛(斧是两面刃)和人体装饰品,以及器形和纹饰(包括磨光、拍印纹、刻划纹,圜形或曲折的口沿和器身)复杂的陶器。必须记住的一点是,在岛屿东南亚的热带遗址中,植物考古遗存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应当避免武断得出某些考古环境中存在或不存在食物生产这样的结论。然而,食物生产通常是定义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基本因素。它在岛屿东南亚的存在,得到了南岛比较语言学资料和越来越多植物考古成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在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新石器时代也是一个人口剧增的时期,判断依据来自考古和头骨/基因资料。后者证明了中国南部和台湾岛人群的迁徙,移民体现出亚洲新石器时代人群(而非澳洲—巴布亚人群)的头骨特征和基因亲缘关系。东南亚的新石器时代与最早的大型旷野遗址(也就是村落)有关,并且这里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大都是仰身直肢葬或瓮棺葬,常用陶罐或人体装饰品作为随葬品,而旧石器时代和准新石器时代的人群采用的是屈肢葬。

早期金属时代  早期金属时代,很多印尼文献也称之为“古金属时代(Paleometallic)”,以红铜、 青铜和铁器的出现为标志。最早的红铜/青铜器出现在大约公元前600 ~ 前500年的苏门答腊岛南部,铁器可能要稍晚一些。青铜在公元前一千纪前夕出现在越南和泰国,肯定早于铁器。青铜在中国中部出现的年代还要更早,大约是公元前2000 ~ 前1500年。早期金属时代的出现还与印度商人的到来有关,这些商人来自恒河和印度半岛东部(包括斯里兰卡)印度教和佛教文明繁盛之地。台湾岛的早期金属时代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00年,令人惊讶的是,台湾岛发现的几乎所有文化交流对象都是南方的岛屿东南亚而非近在咫尺的中国大陆王朝。

公元400年之后,东南亚进入早期历史时期(Early Historical)。这一时期的关注点主要是与中国和印度的早期贸易网络,相关遗址分布在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等地区。到公元500年,梵文和南岛语的铭文,连同印度教和佛教的第一批寺庙开始出现在从缅甸到婆罗洲东部的广大地区。本书不打算讨论早期历史时期或者艺术史方面的具体问题,除非其根源来自早期金属时代的土著人群。

读者会注意到,我并未为上述考古学阶段划分精确的年代界线,这是因为新的发现日新月异,加之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不断发表,所以绝对的精确只能是空中楼阁。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的几千年间,全球不同的地理空间,文化发展的步调并不一致,例如各地的新石器时代就是如此。绝对年表在认识各民族和文化如何随时间演变的具体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不针对具体研究对象,而给某个地区强加一个年表是很不明智的。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