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儿童精神现象学
儿童精神现象学


儿童精神现象学

作  者:刘晓东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33494476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该书试图展现“儿童精神现象学”的思想蓝图、主要议题和“深层语法”。

作者的著作《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于2021年出版后,有读者希望进一步了解该作者此前的童年研究,作者便以儿童精神现象学研究为线索,对过去的相关研究做了选辑,这便是该书的由来。该书是作者从其著作《儿童精神哲学》走向《发现伟大儿童》的理论桥梁和逻辑环节,为《发现伟大儿童》一书的儿童主义话语的展开提供前提和基础,可视为《发现伟大儿童》一书的姊妹篇。

TOP作者简介

刘晓东,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儿童研究》集刊编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童年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学前教育学。著有《儿童精神哲学》《儿童教育哲学》《解放儿童》《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评儿童读经》《教育自然法的寻求》《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等,译有《童年哲学》等。

TOP目录

绪言:纯粹儿童乃哲学之王

第一章 儿童精神现象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儿童是历史之子

一、个体与类生物发生的一致性

二、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

三、生物发生与精神发生:融会与整合

四、教育与个体的精神发生

第二节 “幼态持续”与“永恒的儿童”

一、“幼态持续”概念

二、胎化学说与幼态持续学说

三、幼态持续学说与重演论

四、人类个体发育的迟缓与幼态持续学说

五、童年是潜在适应的“贮藏室”

六、人是“永恒的儿童”

七、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幼态持续现象吗

八、幼态持续学说对“儿童本位”、“儿童主义”思想的支援

九、发现童年的宝库

第二章 儿童精神现象的个体发生

第一节 精神发生与儿童教育

第二节 精神现象的脑定位研究与儿童教育

一、精神现象的脑定位研究

二、精神现象脑定位研究的教育学意义

第三节 从孵卵现象说到儿童教育

第四节 从发育生物学说到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

第五节 儿童精神发生学对儿童教育研究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原则性规定

一、儿童有意识的生活不是儿童心理发展或精神发生的起点,而恰恰是儿童心理发展和精神发生的结果

二、儿童成长的内部原因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依据

三、心理原型、文学母题与儿童教材的编制和儿童文学的创作

第三章 精神生态学与精神层论:精神的多层性和多面性与儿童的精神成长

第一节 卢梭的《忏悔录》:全方位披露人性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第二节 梭罗的《瓦尔登湖》:心灵探险的一份报告

第三节 荣格:1909年一个梦的启示

第四节 对根我的追寻

第五节 两首诗与一次拜佛:沉沦于黑暗还是追求光明

第六节 精神层论与儿童的精神成长

第四章 儿童的梦想:游戏、艺术、神话、宗教、童话、儿歌

第一节 梦想

一、梦想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二、梦想是形式思维的启蒙者和培育者

三、梦想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

四、梦想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五、梦想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对话

六、梦想使儿童进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

七、梦想有助于人格的茁壮成长

八、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的梦想

一、儿童在游戏中生活于现实以外的一种现实里

二、儿童游戏是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统一、严肃性与非严肃性的

统一、先验与经验的统一

三、游戏是创造性的源泉

四、尊重儿童的本能,尊重儿童的游戏

第三节 艺术与儿童的梦想

一、梦想是艺术与游戏相通的关键因素

二、康德与荣格:艺术创作是梦想的过程

三、儿童的艺术与儿童的梦想

第四节 神话与儿童的梦想

一、神话是人与自然世界永恒对话的“言语”

二、神话的发生学来源

三、神话与儿童的梦想

四、从神话到宗教:儿童与宗教

第五节 童话与儿童的梦想

一、童话与神话具有紧密的联系

二、童话的发展价值

第六节 儿歌(童谣)与儿童的梦想

一、上古文献对儿歌的认识

二、儿歌是心灵的游戏,它具有梦想的成分

三、儿歌与永恒的普遍的人类精神

第五章 儿童的哲学、科学、伦理学以及艺术

第一节 儿童的哲学

一、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二、什么是儿童的哲学

三、儿童的哲学与成人的哲学有什么不同

四、儿童的哲学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五、早期的哲学冲动会影响人的一生

六、儿童与哲学:马修斯等人的研究

七、为什么要研究儿童的哲学

第二节 儿童的科学

一、儿童有其自己的科学

二、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第三节 儿童的伦理学

一、儿童有自己的伦理学

二、儿童的伦理学:儿童的道德困惑与道德认识

三、儿童伦理学中的道德范畴

四、儿童伦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 儿童的艺术

一、审美和艺术具有怎样的关系

二、儿童都是艺术家

三、儿童艺术的性质

四、怎样理解儿童的艺术

五、为什么要研究儿童的艺术

第六章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第一节 儿童文化: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异同

第三节 诗人视野中的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第四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哺育和污染

第五节 建设适宜儿童成长的社会和文化

第六节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

第七节 论“儿童是成人之父”

一、华兹华斯:儿童是成人之父

二、成人是其曾是的那个儿童所造

三、鲁迅的“幼者本位”

四、丰子恺:儿童“最健全”,成人已“残废”

五、“儿童是成人之父”对父权本位、成人本位的翻转

第七章 天性是教育、文化的根基和开端

第一节 天性是本,文化(或教育)为末

一、引言:天性与文化、教育的辩证关系

二、天性是不可教的,教育(或文化)对天性应保持敬畏

三、教育(或文化)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

四、疏离天性与教育(或文化)异化

五、尊崇天性乃民族复兴的根本

第二节 天性为教育立法

一、“教育”向“天性”看齐

二、为什么至今依然有学者拒斥“教育即自然发展”

三、“打破儿童自然成长,改善和加速儿童成长”有悖中国思想的优秀传统

四、“打破儿童的自然成长”其实质是反理性的

五、“打破儿童的自然成长”其所打破的是珍贵的童年资源

六、教育学界的“柏拉图问题”和“奥威尔问题”

第三节 童年的意义

参考文献

TOP书摘

绪言:纯粹儿童乃哲学之王

“世界是一个儿童,他在游戏;儿童是王者。” (赫拉克利特“残篇52”)那游戏着的儿童是纯粹儿童,是海德格尔“存在”的代言人 (即所谓 “存在之天命置送者”),是儒家的赤子,道家的婴儿,释家的自性。纯粹儿童体载着自然、天道、天命、天性、天理、天心,体现着自然意志和自然目的,是真正的“奉天承运”者。“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龄诗句)“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童心说》)人类的伟大思想史,是且只是,伟大思想家们将那纯粹儿童的目的、意志和言说代代相传。

“那进入天国里的,都是像小孩子一样的人。”(《马太福音》)“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李贽《童心说》)那理想国是纯粹儿童统治的王国, 是人人为赤子、满街皆圣人的国度。 

存在=根据=纯粹儿童。那纯粹儿童是宇宙人生的根据与主宰。自然而然地,当然地,那纯粹儿童是哲学之王。 

——作者题记 

1.在读教育学学士、硕士学位期间,除教育学的学术资料以外,我涉猎过哲学史、心理学史、自然科学总论、进化论、生物社会学等领域的一些书籍,阅读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等。1992年进入教育学原理的博士阶段学习后,导师鲁洁教授送我们到东南大学萧焜焘教授家中学习哲学。萧老师以治黑格尔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等而名世, 他先后为我们开设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欧洲哲学史”等两门课程。每周用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授课,为时一学年。 

当时,我正处于试图全面进行儿童哲学研究的准备阶段。有机会师从哲学名师学习,尤其是学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是鲁老师、萧老师对我从事儿童哲学研究的助力,“虽曰人事,亦天助也” (王安石语,见《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这为我后来选题 “儿童精神哲学”做博士学位论文,助莫大焉。 

……

4.海德格尔曾专文讨论“这是什么——哲学”。海德格尔是怎样界定哲学概念的呢? 他写道:“对‘这是什么——哲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在于:我们应合于哲学向之行进的那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就是存在者之存在。”

哲学试图应合的“那个东西”就是“存在者之存在”。如何应合呢? “开启我们的耳朵,静心倾听在传统中作为存在者之存在向我们劝说的东西。通过倾听这种劝说 (Zuspruch),我们便得以应合了。”“哲学以应合方式存在,应合乃是与存在者之存在的声音相协调。”哲学即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倾听与应合。 

儿童不仅仅是存在者,而且是存在者整体的主宰,在一定意义上儿童即存在。如果哲学是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倾听与应合,那么,海德格尔 《根据律》最后那句话——“问题始终在于,倾听着 [儿童]这种游戏的诸定律的我们是否与之共同游戏,如何与之共同游戏,是否及如何使我 们适合于这种 [儿童]游戏”——便是哲学自始至终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有些恍惚:海德格尔的哲学应当称为存在主义还是应当称为儿童主义? 至少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根据律思想和存在哲学体系将哲学引向儿童-哲学,将哲学引向儿童主义。 

5.柏拉图试图寻找成人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而那终极意义上的哲学王是纯粹儿童,是孟子学说中的赤子,是老子哲学中的婴儿,是海德格尔哲学中从事“存在之天命置送”的那个游戏着的儿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赤子之心自能做得大人”(罗汝芳:《近溪子集》卷数),若不能保全自身那个纯粹儿童,不能应合那个纯粹儿童及其游戏,那成人便难以“奉天承运”,难有资格做哲学王, 亦难做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王者。

 6.迄今中文哲学界往往将尼采、海德格尔等西语哲学中的儿童译为“孩子”,表明这些译者尚未意识到“儿童”这个自然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甚至是统治未来哲学体系的哲学概念。本来 “赤子”、“婴儿”、“赤子之心/童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当今的中国哲学界却出现了“赤子/婴儿的遗忘”,如同海德格尔埋怨西方哲学界存在“存在的遗忘”现象一样。希望拙书能促动现象学、精神哲学等领域的哲学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儿

童-哲学研究。 

7.我之谈论童年哲学、儿童精神哲学、儿童精神现象学,亦是为了使儿童登上本应属于他的哲学世界的王位。

《儿童精神现象学》跋

我是从观摩幼儿园而开始关注幼儿,从而自觉地从事儿童研究,直至以“儿童精神哲学”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起初,我对儿童有两种朴素的认识:儿童是具有自足天性的自然人;以此为前提,并与此相呼应,儿童自在地具有一套自然的形而上学体系,并在年龄维度上不断展开,也即儿童有其自身不断展开的哲学、科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与美学、梦想与童话(又即神话与宗教学),等等。个体这套自然的形而上学体系充分展开的程度,决定着个体可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为的成熟的属人的智慧体系,也即可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成熟的成人。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后,我又陆续做了一些儿童精神现象研究。拙著《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期间,我曾回望自己的儿童研究史,忽然发现一个不断成长的精神现象学系统的轮廓,在我面前显像并呈现。

就在这时,我大学本科时的校友、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沈群编审联系上我。当年沈群兄是高我一届的数学系本科生,毕业后即赴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社会学硕士学位,其后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做编辑工作。沈群兄有预约书稿的意图,而此时我正打算将我的相关研究以“儿童精神现象学”的面貌展示出来,于是一拍即合,遂有该书以现在的形态面世的机缘。所以,这本书和我应向沈群编审深致谢忱,感谢他的专业眼光、念旧情怀以及他对拙书及时面世的助力。

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刘筠、罗文心和姜丹,感谢三位编辑的细致、谦和、专业、敬业。刘筠编辑曾就装帧设计、版式调整等事务,不厌其烦地多次沟通,在此深表感谢。

顺便说一句,该书可视为《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的姊妹篇,二者均走向儿童主义的观念系统。

2022年10月23日晨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