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成就与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成就与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成就与挑战

作  者:[意] 弗斯科·贾尼尼

译  者:李凯旋,李赛林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1541182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为了集中系统呈现国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推动开展对比研究,同时推进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策划,马研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具体协调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提供出版资助,组织国外专家学者撰写“国外人士看新时代”系列小丛书。本书是此系列第一本。

贾尼尼以其欧洲左翼学者的视野,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路径与经验进行了分析。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工业发展、创新能力和脱贫成就进行了呈现。

作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丰富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尽管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面临诸如挑战,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阻遏的。


TOP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弗斯科·贾尼尼(Fosco Giannini)

意大利左翼政治活动家,意大利共和国前参议员,意大利参议院国防委会委员(2006-2008年),作为第一主编编写《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巡礼》(2019年1月版)并撰写跋。

译者简介

李凯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意大利政治与福利制度研究。

李赛林

罗马大学艺术史系博士。


TOP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化探索

(1949—1989)


第一节 前3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挫折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早期的实践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成就


第一节 中国的购买力平价国内生产总值真的超越美国

了吗?


第二节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工业生产体系


第三节 中国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节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与庞大的银行业

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发展和脱贫政策


第二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脱贫攻坚历程与成就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历史节点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治理理论与治理能力的与时俱进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节 丰富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成就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三节 鼓舞了处于低谷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前

发展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第一节 经济社会领域的挑战:外部的“脱钩”与内生的

难题


第二节 政治领域的挑战:来自西方的攻击与分裂活动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难以阻遏的


TOP书摘

引 言

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整部人类历史中去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其成就是非常罕见的。中国经济社会及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还改变了“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令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感到震惊,同时也使得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陷入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倍受鼓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学者开始关注甚至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以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关心中国发展的意大利学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愿景和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寄予了厚望。我在自己撰写的这部作品中,将真诚地向诸位分享意大利左翼学者近几年所形成的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认识。

我了解到,除了意大利,欧美也有很多学者在关注中国崛起背后的原因。我不太赞同将中国的崛起与韩国等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进行类比。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要庞大得多,同时,自然资源和可耕地资源却又相对匮乏。如果把中国比作一艘巨轮,那么1949年的中国号巨轮是千疮百孔的。若要它扬帆远航,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彼时的中国也不具备苏联那样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具有独特内涵的。在1979年,邓小平就说过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不一样。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脱离匮乏困境、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这对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借鉴意义。正如中国共产党在其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的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书由六章构成。在第一章,我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30年的曲折探索,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早期实践成果进行分析。之所以要对新中国的“前30年”进行分析,因为这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回避的历史时期,更是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并非如今天这样赢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一致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是一个解放思想的探索过程,必然会遭遇来自“左”和右的质疑。

但是,我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向读者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此,在第二章,我更多地侧重于通过数据,实证地展现中国的工业化成果和经济实力。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早在2015年就超过了美国。这绝非夸大其词。中国的工业体系在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我们对中国创造力的认知还停留在“模仿”的刻板印象中,去看看中国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吧!有这样的产能作后盾,其进出口贸易必然是繁荣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中枢作用的银行业,近些年也蓬勃发展起来。有繁荣经济的支撑,中国多家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在世界上市公司榜单中名列前十,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第三章,我引导读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与实现了工业化的西方国家现代化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中国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是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在第三章我花费了大量笔墨去书写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经济发展和脱贫政策。要知道,中国的贫困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调整的。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

在第四章,我尝试去分析截至目前,中国能够取得现代化成就的主要原因。与那些聚焦于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的学者不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些因素不重要,我更多地从社会主义中国的内部,去寻找其实现现代化的驱动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也不容忽视,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忘记马克思主义所告诉我们的关于“现实的人”的道理。因此,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成就且必将有美好前景的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幸运地拥有一个始终不忘初心的、“以人民为中心”并能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历史时刻,作出了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抉择。中国共产党还拥有自省、自我革命能力,这使其在治理理论和治理能力上始终能够与时俱进。

在第五章,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大部分人和大部分国家,都依然处在发展状态中。这些国家在20世纪纷纷实现了独立和自治,但是始终没能摆脱经济上的贫困和物质上的匮乏。它们在发展进程中纷纷移植了一直被奉为圭臬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但在不少国家中此模式未能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这些还在苦苦探寻民族富强之路的国家,不妨看看中国的经验吧!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对维护世界和平而言,意义非凡。中国不仅在联合国等多边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通过参与组建上海合作组织等政府间合作组织,为国家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作出了新的探索。“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的举措。第三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是和平与平息战乱的重要基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始终处于低潮,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吸引了多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目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极大地鼓舞着那些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的社会主义者。

第六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与前景进行了分析。毫无疑问,中美贸易摩擦,本质上就是西方媒体和部分政治人物所说的意在遏制中国崛起的全面“脱钩”战略的开始。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的确是不利的。同时,中国还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等内部挑战。西方主流媒体和政治人物假借所谓“人权”及他们编造的香港、新疆、台湾等中国内政问题,也给中国制造了不少麻烦。但是,外部的阻遏和内部的挑战都难以阻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只要这个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在现有的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上,在坚韧且富有创造力的中国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惊叹的成就。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26.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