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未来引擎
未来引擎


未来引擎

作  者:邵春堡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定  价:99.00

I S B N :9787521748888

所属分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用科技预测未来,比任何渠道和方式都更加可靠。

本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了科技创新在太空探索、量子通信、生命科学、深海探测、能源材料、数字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深度分析了本轮以数字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发生机制、发展趋势,以及对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引发生产力变革和数智形态生成等;探讨了科技伦理方面的前沿话题,主张用伦理道德、政策规章、法律法规,来化解和干预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潜在风险,创建共生共赢的美好未来。这些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科技工作者、工商业人士以及其他关心未来社会发展的读者站在科技视角,观察世界,思考未来,把握机遇。

 

TOP作者简介

邵春堡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曾任国务院国资委局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和中国电信股份公司监事会主席。

曾出版《现代企业制度研究》《国资监管格局》等多本专著,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党建优秀读物一等奖。发表科技革命、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等文章数十篇,研究方向是科技与未来战略。

 

TOP目录

推荐一
尤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推荐序二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自序 科技照亮未来

第一章 科技的N个世界
跨越世纪——科技多点突破和众领域群发
宏观世界——在太空探索中逐渐打开
微观世界——量子力学的窗口透出亮光
生命世界——-探索中缓缓揭开神秘面纱
地下世界——深海深地探测中开阔视野
能源材料世界——伴随生态建设重塑自身
数字世界——信息智能技术超群出众

第二章 新科技的革命节奏
汹涌的信息技术加速迭代
融合形成数字智能科技
科技与产业交互推进
向着未来强劲而持续地引爆

第三章 科技爆发的必然
科技爆发的要素和特殊条件
社会需求驱动科技爆发
科学家的创造动能
科技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 全新的样态
激增的特征
即用的机遇
融合的趋势
领先的优势

第五章 巨大的推引力
新科技的强大远超过往
引发产业革命的价值
生活方式新变化
催生社会变革
萌动的思想文化新潮

第六章 生产力家族嬗变
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劳动工具的革命突变
劳动对象的活力和范围
三要素内部关系的变化

第七章 导向未来的链轨
以资源性、信息性、智能性为标志的数字化
以全球性、外太空、网络性为特色的空间化
以资本性、虚拟性、延展性为特点的时间化
以自动性、感知性、能动性为标志的智能化

第八章 数智形态生成
渐变到质变的社会发展
科技价值扩张升值的逻辑
数字形态萌芽的特点和转型
数字化防疫加速新形态产生
数字治理折射未来塑造
数字智能时代的方向和前景

第九章 共享发展基座
科技通用性有利科技普遍应用和广泛共享
开放合作是扩散共享范围的重要条件
共享现象--共享经济--共享发展
共生、普惠、高效是共享发展的品质

第十章 对未来的挑战
新科技带来的异化现象
新科技及其运用的挑战
长期存在的科技负效应和威胁
科技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科技负效应拷问社会责任

第十一章 平衡科技与社会
科技和社会互动的作用
科技与社会矛盾关涉时间因素
科技与社会相互控制的关系
科技与社会的张力和对抗

第十二章 科技伦理的导航
科技的锋芒和任性需要伦理的平衡和引导
科技“能够的”与伦理“应该的”相统一
科技中立和自由的安全
坚守伦理原则是根本引导
政策杠杆干预化解科技风险
依法治理科技风险和问题

 

后记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TOP书摘

自序 科技照亮未来

现在人们不停地更换手机、电脑、软件等日常工具,更新购物、上学、开会、就医、就业、养老等行为方式。这些真实而繁华的现象,都是科技深水静流的变化。科技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科技在融入人们的现实工作和生活时,拓宽了人们对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生命世界、地下世界、能源材料世界、数字化世界等多个世界的认知,不断地带来惊喜和神奇。

曾几何时,科技还未列入国家和社会战略,第一、二次科技革命,连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未能深入影响到,距离百姓生活就更加遥远了。21世纪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决定的因素在于科技发生机制和科技影响环节。

科技发生机制有三个要素:一是社会和人类的需求,呼唤科技改变我们的落后现状,改善我们的生活;二是科技人员,尤其是科学家,靠自己的创造动能和特质,为人类的愿望和理想从事辛苦的科技研发;三是科技产生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科技由可能变为现实,全靠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这轮科技革命的爆发,就与几十年前甚至一个世纪前人们的愿望和社会需求不无关系,虽然它们没有直接进入科技程序,但是它们构成产生科技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土壤,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渗透科技的过程和目的。科技人员的创造动机、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是把社会强烈愿望和科技产生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桥梁。在长期艰苦的探索中,经过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的结合,使科学发现捷足先登,在此基础上,产生技术发明和创造,然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向着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科技的结果总会趋于和接近人们的愿望,毕竟科技也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但不排除有的科技成果难以符合人们的愿望;二是科学与技术乃至产业之间,并不总是按照次序出现和相互对应,不少情况是错位的。有的科学理论并未发展成实用技术;有的技术成果并不一定先有科学基础。因此在历史上就有科学革命或者技术革命。一般情况下,技术革命才能够带来产业革命。

科技对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产业的影响。科技成果出现后,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过程,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强烈推动,高强度、大规模的产业化将形成产业革命,直接带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

二是对生活的影响。利用新科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一旦进入市场,将对大范围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产生积极影响。普遍和经常性地使用新的产品和服务,就在逐渐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新科技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导致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进而对国家和社会的制度、管控、治理发生影响,以致引发社会变革,引起分配、就业、消费等方面的革命。

四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科技对产业、经济、生活、社会发生影响后,各个方面因科技影响带来连锁改变,必然间接地反映和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中,沉淀为一种精神。

科技的影响既涉及物质和经济方面,也有关社会和精神方面。利用科技既能生产物质产品和服务,也能产出文化和思想产品。许多新产品和新工具中除了智慧性、技巧性的东西,还蕴含着新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其中,科学更多地作用于思想文化,技术更多地作用于物质生产,这是由科学和技术两者的特性决定的。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形成科技。科学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原理,目的在于认知世界,解决理论问题;技术通过各种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在于为人类和社会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属于科学,发明和创造属于技术。科学提供知识,并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并不断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近代以前,科学与技术各行其道,或者说以前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在两条轨道上并行;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日益密切,两者相互转化和交织,彼此渗透和推动。人们顺理成章地将两者合称“科技”。没有科技的贡献,人类也许还在原始社会的黑暗中徘徊摸索。科技不断创新和进步,开辟新的未来,促进社会发展和繁荣,承担着塑造未来的神圣使命。

本书名为《未来引擎》,重在表述科技对未来的影响。科技如何预见未来,又会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可以肯定地说,用科技探测未来,比其他任何渠道和方式都更加可靠。著名哲学家休谟(1711—1776)描绘过他那个时代人们看待世界的被动心态。他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下雨?为什么打雷?为什么地震?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我们既不能阻止这种伤害我们的事情发生,也不能预测它的到来。我们被悬挂在这充斥恐惧和未知的世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或核心。“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智力上的愿望。” 然而,科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在科技出现前,人类经历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

真正改变愚昧无知局面的正是科学。牛顿的旷世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揭示了自然界隐藏着的数学原理。牛顿告诉人们,自然其实是用数学写成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从微观粒子到庞然巨物,从行星运转到苹果落地,都蕴含着数学原理。这预示着这个世界并不是无规律、不可知的,恰恰相反,它无比精确地按照规律运行,而且这个规律是可以被我们了解和掌握的。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等对话,构成了自然哲学的源头,甚至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称作“科学之父”“物理学之父”,但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自然哲学,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自然哲学较多依赖一般经验与观察,而近代以来的科学更多依赖和借助仪器进行观察,通过实验得出事实与结论。因此,牛顿等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的发现,是历史性和开创性的,带来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让人类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树立了人的尊严;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预示着科学时代的降临;为之后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牛顿等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后,马克思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可见,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利于解释未知的事件,预测未来的世界。从此,科学和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现在的科技研发更多与国家和社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在密切配合和成果互用,科技对未来发挥着过程中的预见和成果利用后的影响作用。

我们要了解的世界、期待的未来,与有什么样的科技息息相关。虽然科技无法使我们想要什么就能拥有什么,但是科技使得“但凡人能想象到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将它实现”这句话越来越像真理。有经济学家曾说,科技成果产生后,转化为产业一般还需几十年;科技革命较之常规科技有更强大和更深远的影响力。这次科技革命,除了对经济、生活、社会、文化产生传统影响,真正伟大的影响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深刻改变生产力要素及其关系。科技革命对生产的深刻影响,使机器人跻身劳动力队伍,劳动工具的智能性质超出其工具定位,劳动对象在扩大范围的同时具有了能动的活力,生产力家族的嬗变将导致近代以来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Z大变革。

二是架设通向未来的四条链轨。科技革命塑造的未来社会特征,体现在数字化、时间化、空间化和智能化上。未来的世界,空间超认知,数字成标识,时间量子化,智能驭天下。

三是生成超越工业社会的数字智能形态。我们正在从工业社会转换到数字智能社会,它是由数字智能科技决定的。人类社会经历的经济社会形态并不多,转换社会形态是伟大的历史性事件。

四是奠定未来社会共享发展的基座。新科技的通用性、融合性、共享性,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将更多利用网络、平台、数据等,在全球化和开放性的环境中,必将走出一条广阔的共享发展之路。

本书意义不仅在于描绘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还在于揭示社会对科技的影响。科技的进步与落后,科技的正面与负面,与其说是科技的责任,不如说是人类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只要给科技提出和平的、安全的、健康的、发展的社会需求,并在研发过程中积极引导和监管,就会Z大限度地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让科技朝着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方向演进。

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有一些科技在整装待发,有一些科技处于默默酝酿之中,还有更多的科技在萌芽中。它们的使命在于播种未来,影响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技永恒不倦地塑造着未来。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31.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