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余家坝(上下册)
作 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定 价:628.00
I S B N :978703073271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文物考古  
标 签:
《开州余家坝:全2册》是重庆市开州区余家坝墓地的发掘报告。报告在介绍余家坝墓地发掘过程的基础上,以墓葬为基本单位,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战国时期257 座墓葬的全部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市乃至整个长江三峡地区的巴人和巴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此外,报告还收录了几篇关于余家坝墓地出土青铜兵器的检测、分析和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
第二节 开州区的历史沿革(3)
第三节 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调查和保护规划(4)
第四节 余家坝墓地的发现和发掘过程(5)
第二章 地层堆积(9)
第三章 战国墓葬(13)
第四章 墓葬研究(459)
第一节 墓葬分布(459)
第二节 文化内涵和特征(460)
第三节 分期辨代(464)
第四节 文化属性和背景(484)
第五节 墓葬等级分析(494)
第五章 青铜器的检测、分析和研究(497)
第一节 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兵器与工具金相学研究(497)
第二节 余家坝遗址出土战国青铜剑腐蚀产物的无损原位分析(504)
第三节 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戈腐蚀产物的拉曼光谱原位无损分析(512)
附表 余家坝战国墓葬登记表(525)
ABSTRACT(535)
后记(538)
插图目录
图1-1 开州区区位图(2)
图1-2 开州渠口镇彭溪河两岸平坝分布示意图(3)
图1-3 余家坝墓地及山东大学开州考古队发掘遗址分布示意图(6)
图2-1 余家坝遗址发掘探方、探沟分布示意图(插页)
图2-2 余家坝遗址地层剖面(插页)
图3-1 M2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4)
图3-2 M3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5)
图3-3A M4平、剖面图(17)
图3-3B M4随葬器物(18)
图3-4A M5平、剖面图(19)
图3-4B M5随葬器物(20)
图3-5A M6平、剖面图(22)
图3-5B M6随葬器物(23)
图3-5C M6随葬铜器拓片(24)
图3-5D M6随葬器物(25)
图3-6 M7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27)
图3-7A M8平、剖面图(27)
图3-7B M8随葬器物(28)
图3-7C M8随葬铜器拓片(29)
图3-8A M9平、剖面图(30)
图3-8B M9随葬器物(31)
图3-8C M9随葬铜器拓片(32)
图3-9A M10平、剖面图(33)
图3-9B M10随葬器物(34)
图3-9C M10随葬铜器拓片(35)
图3-10 M12平面图和随葬器物(36)
图3-11A M13平、剖面图(37)
图3-11B M13随葬器物(38)
图3-11C M13随葬铜器拓片(39)
图3-12A M15平、剖面图(40)
图3-12B M15随葬器物(41)
图3-13 M16平面图(42)
图3-14A M18平、剖面图(43)
图3-14B M18随葬器物(44)
图3-15A M19平、剖面图(45)
图3-15B M19随葬器物(46)
图3-16 M20平面图(47)
图3-17 M22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48)
图3-18 M23平面图和随葬器物(49)
图3-19A M24平面图和随葬器物(51)
图3-19B M24随葬铜器拓片(52)
图3-20A M25平、剖面图(53)
图3-20B M25随葬器物(53)
图3-20C M25随葬铜器拓片(54)
图3-21 M26平面图和随葬器物(56)
图3-22 M27平面图和随葬器物(57)
图3-23 M28平面图和随葬器物(58)
图3-24 M29平面图和随葬器物(60)
图3-25 M30平面图和随葬器物(62)
图3-26A M31平、剖面图(63)
图3-26B M31随葬器物(64)
图3-27A M32平面图和随葬器物(65)
图3-27B M32随葬铜器拓片(66)
图3-28 M33平面图(67)
图3-29 M34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68)
图3-30 M35平面图和随葬器物(70)
图3-31 M36平面图和随葬器物(71)
图3-32A M37平、剖面图(72)
图3-32B M37随葬器物(73)
图3-33 M38平面图和随葬器物(75)
图3-34 M39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76)
图3-35A M40平面图和随葬器物(77)
图3-35B M40随葬铜器拓片(78)
图3-36A M41平面图和随葬器物(80)
图3-36B M41随葬铜器拓片(81)
图3-37B M42随葬器物(83)
图3-37C M42随葬铜器拓片(84)
图3-38 M43平面图和随葬器物(85)
图3-39 M44平面图和随葬器物(86)
图3-40 M45平面图和随葬器物(88)
图3-41 M46平面图和随葬器物(89)
图3-42A M47平、剖面图(90)
图3-42B M47随葬器物(91)
图-42C M47随葬铜器拓片(91)
图3-43 M48平面图和随葬器物(93)
图3-44 M49平面图和随葬器物(94)
图3-45A M50平、剖面图(95)
图3-45B M50随葬器物(96)
图3-45C M50随葬铜器拓片(97)
图3-46 M51平面图和随葬器物(97)
图3-47 M52平面图和随葬器物(98)
图3-48 M53平面图和随葬器物(99)
图3-49A M54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01)
图3-49B M54随葬铜器拓片(102)
图3-50 M55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03)
图3-51A M56平、剖面图(104)
图3-51B M56随葬器物(105)
图3-51C M56随葬铜器拓片(106)
图3-52 M57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06)
图3-53A M58平、剖面图(107)
图3-53B M58随葬器物(108)
图3-53C M58随葬铜器拓片(109)
图3-54A M59平、剖面图(111)
S3-54B M59随葬器物(111)
图3-54C M59随葬铜器拓片(112)
图3-55A M60椁和盖板平、剖面图(113)
图3-55B M60平、剖面图(114)
图3-55C M60随葬器物(115)
图3-55D M60①随葬铜器拓片(116)
图3-56 M61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17)
图3-57A M62平、剖面图(119)
图3-57B M62随葬器物(119)
图3-57C M62随葬铜器拓片(120)
图3-58A M63平、剖面图(121)
图3-58B M63随葬器物(122)
图3-59 M64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23)
图3-60A M65平、剖面图(125)
图3-60B M65随葬器物(125)
图3-61A M66平、剖面图(127)
图3-61B M66随葬器物(127)
图3-62A M67平、剖面图(129)
图3-62B M67随葬器物(130)
图3-62C M67随葬铜器拓片(131)
图3-63 M68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32)
图3-64 M69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33)
图3-65 M70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34)
图3-66 M71平面图(134)
图3-67A M72平、剖面图(135)
图3-67B M72随葬器物(136)
图3-67C M72随葬铜器拓片(137)
图3-68 M73平面图(138)
图3-69 M74平面图(138)
图3-70 M75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39)
图3-71 M76平面图(139)
图3-72 M77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40)
图3-73 M78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41)
图3-74A M79平、剖面图(143)
图3-74B M79随葬器物(143)
图3-74C M79随葬铜器拓片(144)
图3-75A M80平、剖面图(146)
图3-75B M80随葬器物(147)
图3-75C M80随葬铜器拓片(148)
图3-76A M81 平面图(148)
图3-76B M81随葬器物(149)
图3-77 M82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50)
图3-78A M83平面图(151)
图3-78B M83随葬器物(151)
图3-79A M84平、剖面图(153)
图3-79B M84随葬器物(154)
图3-79C M84随葬铜器拓片(154)
图3-80A M85平面图(155)
图3-80B M85随葬器物(156)
图3-81A M86平、剖面图(158)
图3-81B M86随葬器物(158)
图3-81C M86随葬铜器拓片(159)
图3-82A M87平、剖面图(160)
图3-82B M87随葬器物(161)
图3-82C M87随葬铜器拓片(162)
图3-83 M88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63)
图3-84 M89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65)
图3-85A M90平、剖面图(166)
图3-85B M90随葬器物(167)
图3-85C M90随葬铜器拓片(167)
图3-86 M91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68)
图3-87 M92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70)
图3-88 M93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71)
图3-89 M94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72)
图3-90 M95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73)
图3-91A M96平、剖面图(174)
图3-91B M96随葬器物(174)
图3-92 M97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75)
图3-93 M98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76)
图3-94 M99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77)
图3-95 M100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78)
图3-96 M101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79)
图3-97A M102平、剖面图(180)
图3-97B M102随葬器物(181)
图3-97C M102随葬铜器拓片(182)
图3-98 M103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83)
图3-99A M104平、剖面图(184)
图3-99B M104随葬器物(185)
图3-99C M104随葬铜器拓片(186)
图3-100A M105平、剖面图(187)
图3-100B M105随葬器物(188)
图3-101 M106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90)
图3-102 M107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91)
图3-103 M108 平面图(192)
图3-104 M109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193)
图3-105A M110平、剖面图(194)
图3-105B M110随葬器物(195)
图3-106 Mill 平面图(195)
图3-107A M112平、剖面图(196)
图3-107B M112青膏泥层分布图和随葬器物(197)
图3-108 Ml 13平面图和随葬器物(198)
图3-109A M114平、剖面图(199)
图3-109B M114随葬器物(200)
图3-110 M115平、剖面图和随葬器物(202)
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部的长江北侧,地处大巴山南坡和川东平行岭谷的结合地带,在北纬30。49'30"~31。41'30”和东经107。65'48 "~108。54、开州区之南为万州区,北有城口县和四川省 宣汉县,东邻云阳县和巫溪县,西接四川省开江县(图1-1)。
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开州区地形复杂,境内因纬度引起的差异甚小,而由高度不同所产生 的立体差异则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0.8 ~ 18.51高温期为7 ~ 8月,*高气温多年平均值 为39.7弋,低温期为1月,*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为-1.5T。四季分明,夏季时间较长,其余三季 时间大体相当。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油菜等。
开州区的降水特点是雨季长,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平均值为1224毫米,全年有7个月的降 水量在100毫米之上。在季节降水的分布上,夏季*多,冬季较少,春秋相当。开州区的地势 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趋势,而降水量则随着地势的增高而增多,即北多南少,地势每增高100 米,年降水量增加15 ~ 40毫米。
开州区气候湿度大,云雾多,属典型的日照低值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63小时,较之 长江流域同纬度偏少500 ~ 700小时。一年中的地表温度呈现中间髙两头低的状态,*高的7月 为33.5T,*低的1月为7.4T。自然灾害以暴雨和洪涝为主,间有干旱和冰雹、大风等。
开州区境内的主干河流为长江支流——彭溪河,亦称小江,所以开州区境内的河流统称 为小江水系。彭溪河大的支流有三条,即东河、南河和浦里河。东河亦曾称为巴渠、清江、 叠江和东里河等,主要流经区域为开州区的东北境,全长106.4千米,流域面积达1469平方千 米,在汉丰街道与南河汇合。南河亦称开江、临江和江里河等,主要流经区域分布在开州区的 西部,桃溪河是其较大支流。南河全长91千米,流域面积1117平方千米。浦里河又名垫江、浊 水、北集渠、小河等,流经区域覆盖开州区南部,长121千米,境内流域面积704平方千米,于 渠口镇驻地汇入彭溪河。上述主要河流,源自区境的北、西、西南部的群山之中,到地势略显 平缓的区域之后,长期的冲积和淤积,在河流的两侧形成一个个交错相对、大小不一的平坝, 像是被河流串联起来的珍珠。这些平坝经历代开垦成为优良的农田,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重 要依托,而绝大多数古遗址便分布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平坝之上。如从渠口镇驻地浦里河汇人彭 溪河之后,到进人云阳县境之前的这一段,不足10千米的彭溪河两岸,就交错分布着渠口坝、 张家坝、大浪坝、小浪坝、余家坝和龙家坝等六个大大小小的平坝。这些平坝高低不一,形状 各异,有的不甚平整,其上均分布着数量不一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图1-2;图版一,1)。
为了开发和利用彭溪河的水利资源,1970~1976年,在云阳境内修筑了小江水库。夏天雨 季来临,水库上游的水位可到渠口镇驻地以上。地处小江库区之内的余家坝遗址曾多次被洪水 淹没。正常年份,水位止于遗址的边缘或偏下位置(图版一,2)。
开州地区的现代植被整体上属于亚热带阔叶林区,但随着海拔的升高,1500米以上的山 地区域,则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布区。开州区境内植物种类众多,各种植物资 源十分丰富,仅木本植物就多达76科302种。开州区境内动物资源的种类也比较多,但分区明 显。已经被大规模开垦的河流两侧、平地和丘陵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基本消失,以家畜家禽的 饲养为主;海拔较高的山地和人烟较少的区域,野生动物资源保存较多。
开州区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历史上曾经推行过一年双季稻,因为水稻的品质 较差而不受农民欢迎。改革开放以来分田到户,农民有了种田的自主性,目前较为普遍的是种 植水稻和油菜,一年两收(图版五)。
第二节开州区的历史沿革
开州区(原为开县)曾是川东第一大县,人口 160余万。开州区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 夏商时期属梁州,西周为庸国地,春秋时期属巴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置巴郡朐忍县, 开州区为其一部分。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在今开州区境内始设汉丰县,县治在老县 城南二里的驷马乡南郊村,属益州固陵郡(后改为巴东郡),蜀汉至两晋因之。南朝刘宋时 期,开州区境内除汉丰县外,又增设新浦、巴渠二县,县治分别在今开州南门镇新浦村和大进 镇榨井坝,均属荆州巴东郡。齐梁因之。
西魏时期,开州区境入北朝,改汉丰县为永宁县,县境分属开州开江郡和信州巴东郡。北 周开州治所由开江迁至开州,境内一州二郡四县,即开州辖万安郡永宁县、万世县和周安郡新 浦县、西流县。隋代,以上四县直接隶属开州,大业二年废开州,后置万州。唐初,改万州为 开州,五代因之。宋、元均为开州,属夔州路。
明洪武六年,降开州为开县,隶属四川夔州府,至此,开州区的辖区四至和治所基本固定 下来,没有再发生大的变化。清代属四川省川东道夔州府,察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四川省。1997年,7月,撤开县设开州区,隶属重庆直辖市。
第三节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调查和保护规划
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牵头,于1992年组织了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的初步调查工作,确认了佘家坝、 厚坝中学等少量古代墓地和遗址。
1993年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承担了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的地 下文物保护规划工作。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1993年12月,山东大学委派于海广和栾丰实专 程到开县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要调查的范围和所需要的人力及时间等。
1994年2月,山东大学抽调13人组成了开州考古队,成员为于海广、栾丰实、徐基、林仙 庭、罗丹、刘言夫、杨学增、张子晓、刘统生、邵竹云、王炳合、朱东亮和郭炳志。开县文物 管理所的刘文渐、张建波、罗杰和渠口镇文化站的徐兰芳等一起参加了调查工作。考古队由于 海广和栾丰实负责。整个规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展野外系统的考古调查,时间 为1994年2月10日至3月10日,历时一个月。第二阶段为选择重点遗址进行试掘,时间为3月10 日至4月初。第三阶段为室内整理和编写保护规划,时间为4月10日至6月中旬。
第一阶段工作,考古队下设四个调查小组。
第一组由栾丰实负责,成员有刘言夫、王炳合、张建波和徐兰芳(只参加了渠口镇的调 查)。调查区域为彭溪河下游及其支流的浦里河下游地区,行政区划主要是渠口镇和赵家镇。
第二组由徐基负责,成员有张子晓、郭炳志和刘文渐(参加了部分调查)。调查区域主要 为当时的开县县城以东地区,行政区划主要为后坝镇,也包括汉丰镇大部,丰乐镇、渠口镇的 一小部分。
第三组由林仙庭负责,成员有刘统生、邵竹云、朱东亮和罗杰。调査区域为彭溪河的上 游一南河流域,行政区划包括临江镇、竹溪镇和镇安镇以及汉丰镇的一部分。
第四组由于海广负责,成员有杨学增。调查区域为彭溪河的支流东河下游地区,行政区划 包括白鹤镇及汉丰镇一部分。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试掘。在第一阶段调査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对部分遗址进行试 掘,以确定保护等级和规划发掘面积。考古队先后对余家坝、长镑、张家坝、棺山、红华、驷 马等10余处遗址和墓地进行了试掘。
余家坝遗址,位于渠口镇云安村余家坝,为一处战国秦汉时期的墓地。发掘工作由栾丰实 负责,发现3座战国时期巴人墓葬和1座近代墓葬,出土青铜兵器和铜、陶容器若干件。
长谤遗址,位于渠口镇铺溪村三组,为一处两汉至南朝时期的墓地。发掘工作由于海广负 责,发现3座砖室墓葬,出土一批南朝时期的青瓷器。
张家坝遗址,位于渠口镇坪井村二组,主要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墓地。发掘工作由林仙庭负 责,发现2座东晋时期的砖室墓,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
棺山遗址,位于后坝镇棺山。发掘工作由徐基负责,发现2座汉代墓葬,出土一批汉代陶 器等遗物。
红华崖墓群,位于石碗乡红华村二组。这一墓群在20世纪70年代曾由四川省博物馆考古队进行过发掘,出土一批十分精美的汉代青铜器和陶俑等遗物1994年调查期间,由林仙庭负 责在这里发掘了 1座汉代崖墓,出土为数不多的汉代遗物。
驷马遗址,隶属汉丰镇西南的驷马村二组,具体位于开县公路局的一个道班院内。在主楼 西北部一块空地上,发现1座“凸”字形汉代墓葬,由栾丰实负责进行了清理。墓室中部及以 上部分已受到严重破坏,出土一大批以陶器为主的文化遗物。
经过上述考古调查特别是对一些遗址进行的试掘,我们对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的 分布和保存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以此为基础,开始撰写《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 下文物保护规划》。
第三阶段工作主要在室内进行。首先是对全部调査和试掘资料进行了汇总,并尽可能地 修复调査和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进行了绘图、拍照和文字描述。然后’对调查所发现的遗址 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和分析,区别为A、B、C、D类等级。*后由栾丰实执笔完成《开县三峡 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规划》,上报国家文物局。而调查和试掘的各个遗址和墓地的发掘报 告,则由于海广牵头组织整理和发表。
第四节余家琐墓地的发现和发掘过程
—、余家坝墓地的发现、调查和试掘
余家琐位于开州区渠口镇钦云村,西北距开州城区约14千米,东侧紧邻彭溪河,为一处 有数道土岭的沿河平坝(图1-3;图版二;图版三)。因为彭溪河是开州区连接长江的唯一出 口和通道,附近还有清代后期以来的平浪箭楼(图版四,1)和云安寨(图版四,2)等防御性 设施。同时,整个开州区境内降落到地面的雨水都要通过彭溪河注人长江。对墓地的破坏主要 来自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重原因。
由于余家坝东南出口十分狭窄,雨季时洪水往往排泄不及,不断地浸泡和冲刷着余家坝 的东部边缘,从而使邻近河边的古代墓葬不断地遭受着洪水的侵蚀和破坏,从而陆续有各种青 铜器出土。据云安村渔民余福财介绍,他经常在河边发现被洪水冲出来的各种兵器和铜容器。
2002年冬天,我们发掘余家坝墓地时,村民余明财特意将夏天从河边断崖上发现的一件完整铜 鍪送给了考古队。而开州区文物管理所内收藏的余家坝青铜器中,就有被彭溪河冲刷出来的。
人为因素破坏的墓葬和挖出来的青铜器,主要来自三类人类活动。
当地的农业以稻作为主,在开辟梯田和耕作过程中,也破坏了一些墓葬。例如,有的墓 葬随葬品直接暴露于耕土层之下;也发现少量墓葬只保存一部分,即在较高一级的梯田之下尚 存,而位于低一级梯田的部分则被完全破坏。
云安村十四组村民就居住在余家坝墓地西北角较高的位置,除了建有十几栋房屋,在居住区之外,20世纪60年代还建了一座较大的方形水塘。据参加当年挖水塘的农民讲,当时挖出不 少铜器和陶器。陶器多已破碎,被随手扔弃,而铜器则以废铜的价格卖给了供销社的收购站。
自民国以来,云安村余姓家族一直就在余家坝东南邻近彭溪河一带挖土烧砖瓦。从那个 时候开始,在长期的挖土烧砖瓦过程中,就不断地有剑、戈、矛、斧等各种青铜兵器和鍪等青 铜容器出土。烧窑*盛行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墓葬被取土所破坏,同时也挖出了数量可观的青 铜器。按当年参与过此项工作的人的说法,曾用麻袋装着铜器去卖。因为这一带酸性土壤的腐 蚀,古代墓葬的人骨均保存甚差,所以当地农民并不知道这些兵器是出自墓葬之中。从这里出 土的青铜器,基本上被收购废品的人或机构以废铜的价格收走,变成了炼铜的原料。这种现象 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化的20世纪60~70年代。
199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县进行考古调查时,根据县文管所藏品的线索发现并 确认了这一遗址。根据历年来出土的青铜兵器、青铜容器和当地群众的讲述,他们推断这是一 处战国时期的
装 帧:精装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