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波斯纳 麦读译从11
波斯纳 麦读译从11


波斯纳 麦读译从11

作  者:【美】威廉·唐纳尔斯基

译  者:郑戈

出 版 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定  价:79.00

I S B N :978751622797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法律人物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著名法官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的翔实传记,深刻而又清晰地记述了传主的生活经历、个人品格、学术生涯、法学理论和职业关系。本书得益于作者与波斯纳本人的接触以及对芝加哥大学收藏的大量波斯纳档案的充分利用,还采访或者通过电邮联系了两百多位从波斯纳上小学起至今的整个生涯中结识、共事或同窗过的人物,其中包括他在《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同仁、芝加哥大学的同事以及他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工作逾三十年期间的助理。作为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具有权威性的作品,《波斯纳传》也是关于一位特立独行的法官的令人着迷的心智传记。这位法官尽管未能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却对当代美国理解法律的方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TOP作者简介

威廉?唐纳尔斯基 著:在美国从业三十年的律师和作家,具有较为丰厚的司法实践经历,此前的著作包括《联邦法官揭秘》和《伟大的最高法院大法官:1941-1954》。

译者

郑戈

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宪法、比较宪法、政治思想史和法理学,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学术名著,仅收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译著便有《法律的道德性》《公法的变迁》和《普通法》。

TOP目录

译者导言:局内的局外人

一、本书的价值

二、波斯纳的告诫

三、法学的认知开放性与法律的系统闭合性

四、未尽的人生故事

引言

第一章 头30年(1939-1969)

曼哈顿(1939-1948)

斯卡斯戴尔与艾奇蒙特学校(1948-1955)

耶鲁学院(1955-1959)

哈佛法学院和《哈佛法律评论》(1959-1962)

布伦南大法官的助理(1962-1963)

菲利普·埃尔曼与联邦贸易委员会(1963-1965)

美国联邦政府首席律师办公室(1965-1967)

总统通讯政策工作小组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1968-1969)

第二章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1969-1981)

法律的经济分析

《法学研究学刊》

理论基础

《法律的经济分析》

策略

论文

更多的而且有些不同的经济分析

《反托拉斯法:一个经济学视角》

《正义经济学》

亲自传教

咨询/律师业务

法经咨询公司

法官提名

第三章 铸就作为法官的声誉并挑战其他人(1982-1989)

起步

亨利·弗伦德利

……

第四章 攻击法律,主张实用主义(1990-1999)

第五章 公共知识分子(2000-2009)

第六章 推动改革与确立尺度(2010-2014)


TOP书摘

在柯林斯·布鲁克斯的指导下,波斯纳撰写了一篇长达321页的论文,题目是“叶芝晚年诗作:一项批判性研究”。柯林斯·布鲁克斯是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践行的是他自己参与创立并传播的新批判主义。这种方法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在理解文本的含义时淡化(如果不是避免)对作者传记信息的关注。就好像作者与他所写下的文本之间的关联已经断裂,因此作者对于文本并不享有其他读者所没有的独特洞见。这种方法将文学视为自足的、自我指涉的系统。它试图理解文学的美学品质。其目标在于揭示文本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利用的是哪些材料,这些材料被这种方法的阐释者称为文本的形式属性,比如语气、讽刺、悖论、多义、复杂性,以及最重要的隐喻。作为新批评主义者,布鲁克斯尤其对隐喻、象征和悖论感兴趣。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带来的是对一个文本的美学赏析。阅读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它的伦理、道德或哲学价值。这些旨趣留给文献学或文学史去追求。它们都是外在于文本的旨趣,与内在于文本的形式属性无关。这种方法首先而且或许最著名的应用领域是17世纪英文诗歌,比如令马维尔和邓恩重新声誉鹊起,但也被应用到戏剧和小说领域。有人或许会指出,布鲁克斯新批判风格的最佳论文是“裸婴与男子气的披风”,收录于他的《精致的瓮》(1947),其中不仅阐释了《麦克白》中所有的服饰意象,还证明了这是整部剧的关键。 

  波斯纳的论文以威廉·巴特勒·叶芝的晚年诗作为研究对象。尽管叶芝是他所处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晚年诗作作为一个整体尚未被认真研究过。个别的诗作得到过讨论和赞美,但这些个别诗作所在的诗集还没有被当成书籍来加以研究,尤其是缺乏对这些晚期书籍作为一个集群的研究。波斯纳仔细阅读了单个的诗篇,但他把研究触角延伸进了收录这些晚年诗篇的书,并且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群体,这就是波斯纳对新批评主义方法的应用。研究叶芝晚年诗作不只是研究他最著名的那几首,比如“驶向拜占庭”和“长腿蚊”,虽然波斯纳也写过关于这些诗作的长篇解读。他有时候会跑到这种方法之外去,采用他后来所称的折衷式的新批评主义方法,借助传记、自传以及叶芝的其他散文作品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即他从叶芝的书中辨析出的相互关联性得到叶芝本人的默默支持。这就是波斯纳的切入角度,主张一种内在聚合性,构建和深化对非宗教玄思——即诗性想象——的探寻,所有这些都导向一种论点,即隐喻是诗性想象的核心。他最终主张,隐喻作为连接于想象的部分帮助诗人以及我们这些读者通过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斡旋而生活于这个世界。隐喻成为一道大门,通向他所称的“客观世界的可理解性。” 

  本科生学者论文至少有两个原因值得重视。一个是它展示出波斯纳作为一个读者、写作者和研究者的深度。不仅是因为他对文本的精微解读通常十分微妙,富有想象力和原创性,而且因为他对一流文学评论家的批判性评论的处理也表明,他对这些文献的理解足够深刻,以至于读者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是这些评论家的同道。另一个是,尽管波斯纳在论文中展现的解读和写作技巧已经足够令人叹服,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他对新批评主义方法的把握和训练有素的应用。他在论文的导论部分写道,采用通常的方法来研究叶芝的诗作,“借助他的传记、书信和其他公开发表的意见,仅仅具有有限的价值。这或许会给我们提供线索:但它不会揭示出基本的范式。反之,如果评论者在研究叶芝诗作时首先着眼于文本本身,通过体察人微和坚持不懈地阅读文本,并且抱着发现形式与秩序、反复重现的范式与连续性的目的去考察相关的大量诗作,那么,我相信,他就比别人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去了解叶芝诗作中发生的事情。”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

加载页面用时:39.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