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的文化(衣食住行器)
中国的文化(衣食住行器)


中国的文化(衣食住行器)

出 版 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定  价:49.90

I S B N :9787547440889

所属分类: 少儿  >  少儿科普  >  少儿百科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从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器五个方面切入,重点表现深藏在“衣”“食”“住”“行”“器”五个汉字背后的中国文化:衣的部分重在讲述人类最初的衣服、形制、衣服背后的身份、礼俗和文化;食重在讲述从采集到农耕、五谷、六畜、食物与火和五味;住重在讲述人类最初的居所、跟家和房子相关的汉字;行重在讲述和道路相关的汉字,比如水上和陆上交通的汉字各自有哪些,反应了什么文化心理;器重在讲述与石器、陶器、武器等相关的汉字和文化。

TOP作者简介

孔晓艳,2015“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
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
一个日有所诵的实践者。
一个热忱的儿童阅读推广人。
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实践者。
中国文化的热爱者。

TOP目录

人类最初的衣服
一件衣服的诞生
衣的文化
从采集到农耕
五谷
六畜
食物与火
五味
人类最初的居住
我们都有一个家
人类最初的创造一行
陆上交通
水上交通
石器
陶器
青铜器

TOP书摘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了不起的女孩子叫花木兰。她替父从军、驰骋沙场十二年,回到家后:“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因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看来,衣服的作用可真不小!战场上,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伤害,生活中,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别男女。那么衣服是怎么出现的?最初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祖先用骨头做成的一枚针。
1933年,考古人员在距今1.9万年左右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它。它大约长82毫米(和妈妈手掌的宽度差不多),针身光滑,针孔残缺,针尖呢,又尖又细。
有了它,人类就可以把兽皮、树皮等缝制成又合体又保暖的衣服!
要知道,人类最早是没有衣服可穿的。
那时候由于气候变化,严寒酷暑和各种意外伤痛给人们带来数不清的苦难。后来,人们发现除了用火来取暖外,把树叶、草、鸟类的羽毛等围在身上,也可以起到防晒、保暖的作用。古代蒙学课本《名物蒙求》上说:“生民之初,未有衣服。或衣羽皮,或衣草木。”屈原的《楚辞·九歌·山鬼》中也有以树叶为裙、鲜花为饰的山鬼形象。我们现在还可以在书本、电视、网络上看到土著人穿着草裙跳舞的样子。打猎的时候,如果把保留着兽头、兽角、兽尾的动物皮披在身上,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猎物甚至混进兽群中,这样更容易获得猎物。《山海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述:“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日西王母。”这长着虎齿,披着豹尾兽皮,住在山洞里的西王母就是原始人类的形象。现在我们还能从狩猎民族鄂伦春族人戴的“扈头帽”中,看到这种习俗的传承!
不过,这些临时凑合的东西可不是衣服。如果你在动物园里看到猴子把树叶顶在头上就以为这是它的帽子,那可是要闹笑话的。
人类有保暖合体的衣服穿,就是从一枚小小的骨针开始的。
不过,制作骨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山顶洞人使用的这枚骨针,直径只有3.3毫米,经过了打磨和钻孔两道工序。对于当时只能用石片对物品进行加工的人类来说,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本领哦!我们的祖先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终于制作出这枚坚固、锋利的骨针。
它是人类劳动的成果,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相传,伯余最早制作衣服的时候,先用手把麻搓成细细的线,竖着挂在木头上——这就是经线,然后用手指勾起经线,用细线在经线间横着来回穿梭,就织出一块块像渔网一样的布。后来人们发明了用木头制成的织布机,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人们因此可以用衣服来抵御寒冷。
从用手编织简单衣物到原始纺织技术逐渐成熟,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有了纺织品,人们就可以“称体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服,“衣冠楚楚”——服装整齐漂亮了。
那么,最早的衣服样式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到陶器和岩画上找找答案。P1-4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89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