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人从哪里来——人类 600 万年的演化史
人从哪里来——人类 600 万年的演化史


人从哪里来——人类 600 万年的演化史

作  者:赖瑞和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52174513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人从哪里来: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是著名历史学者赖瑞和先生的遗作,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叙写人类演化史上的几个关键问题,尤其是人最重要的标志——双足行走及其起源和演化。

\n

在过去 600 万年,人是怎样从“像猿”慢慢变成“像人”?人在非洲大陆演化成直立人之后,又怎样出走非洲,走向全世界(包括中国),并且在过去二三十万年间,成了地球上最聪明而有本领的生物?赖先生写道:

\n

“人从最初“像猿”的阶段,一步一步演化成“像人”的样子。

\n

六七百万年前,在最早期人类的阶段,我们的祖先刚刚跟黑猩猩的祖先分手时,长得有九分像猿,慢慢学会双足行走,但走得不是太好。

\n

到了三四百万年前,在南猿属的时代,人双脚直立,走得比较好,省力,但样貌手脚等方面还是有七八分像猿。

\n

一直要到约200万年前直立人的人属阶段,人才开始长得像人,有些“人样”了,双脚也走得几乎跟现代人一样好,终于跟猿划清了界限。

\n

如此又经过了大约180万年的演化,到了30万—20万年前,像我们这种现代智人,才终于出现在地球上,并且在过去6万年间征服了整个世界,成了地表上最聪明、最有本领的物种。”

\n

由于科技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近些年的突飞猛进的研究成果,不断打破以往考古学的认知,关于人类演化起源问题的研究成果与我们以往的认知已产生很大的变化。本书依据发表于《科学》《自然》等期刊的有关人类演化的前沿成果而写就,汇聚截至2022年的研究,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讲故事方式,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语言,讲述人类过去600万年的历史;叙事生动、细节丰富、兼顾可读性和前沿性的学术新知,可以作为《人类简史》未涵盖的人类600万年演化史的补充阅读。

\n


TOP作者简介

[马来西亚]赖瑞和,马来西亚著名唐史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

\n

著有三本唐史研究专书——《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和《唐代高层文官》,以及三本通俗散文书——《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男人的育婴史》和《坐火车游中国》。

\n

 

\n


TOP目录

推荐序

\n

自序 

\n


\n

第一章 人从哪里来 

\n

——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能演化成人 

\n

一、物种如何形成 

\n

二、共祖长什么样子 

\n

三、人从古猿演化而来 

\n

四、人族成员 

\n


\n

第二章 人类物种问题和古基因古蛋白研究 

\n

一、物种问题 

\n

二、人类的化石种 

\n

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 

\n

四、基因交流的后果 

\n

五、夏河出土的丹尼索瓦人化石 

\n

六、古人类学研究的方法日日新 

\n

七、人类演化并非直线式的 

\n


\n

第三章 最早的人族成员和双足行走 

\n

——人最重要的标志 

\n

一、四种最早的人族成员 

\n

二、双足行走的起源 

\n

三、双足行走的演化

\n

四、早期人族成员的食物和双足行走 

\n

五、采集者,非狩猎者 

\n


\n

第四章 南猿——像猿多过于像人 

\n

一、史上最有名的南猿——露西 

\n

二、人类在树上生活了至少 400 万年 

\n

三、366 万年前的脚印 

\n

四、南猿像牛羚般吃草 

\n

五、南猿的肉食和石器的发明 

\n

六、仍然像猿多过于像人 

\n


\n

第五章 直立人——终于有些人样了 

\n

一、人属的最佳代表 

\n

二、肉食革命和昂贵器官假说 

\n

三、150 万年前的直立人脚印 

\n

四、终于有些人样了 

\n


\n

第六章 直立人出非洲记 

\n

一、上陈遗址和直立人离开非洲的时间 

\n

二、德马尼西的直立人 

\n

三、直立人离开非洲的原因 

\n

四、直立人离开非洲的方式和速度 

\n

五、直立人来到中国 

\n

六、猿人和人 

\n

七、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意义

\n


\n

第七章 

\n

中国人从哪里来 

\n

一、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智人)的起源 

\n

二、智人起源的两种假说 

\n

三、欧美学者如何看待中国出土的智人化石 

\n

四、基因、化石和石器证据 

\n

五、修正假说和两派的和解 

\n

六、终究有非洲根源 

\n

七、重构两种场景 

\n


\n

第八章 人类肤色的演化——从黑到白 

\n

一、演化的力量——亮丽的非洲黑 

\n

二、肤色演化的机制 

\n

三、肤色演化和移民 

\n

四、肤色和基因 

\n


\n

第九章 文明人还在演化吗 

\n

一、文化演化和生物演化 

\n

二、乳糖耐不耐 

\n

三、耐砷基因 

\n


\n

第十章 结语 

\n

一、达尔文:壮伟的生命观 

\n

二、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条鱼 

\n


\n

附录一 人类物种一览表 

\n

附录二 为什么是“演化”而非“进化”

\n


TOP书摘

自序 

\n


\n

过去十多年,我迷上了人类演化史,有系统地读完这领域的经典论述和最新论文。读过之后,经常在饭桌上跟我家小女儿谈起人类演化的种种妙事,常常讲到兴奋处,忘了吃饭。女儿从大约 9 岁起,一直听到 18 岁上大学为止。她离家在外升学后不久,我也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退休了,回到我的出生地,马来西亚最南端的边城小镇新山市(Johor Bahru),在城郊旧居退隐。 

\n


\n

闲时无事,想起从前和女儿谈论人类演化史的快乐往事,不觉动了心念,决定写一本这样的书。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说故事方式,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语言,讲述人类过去 600万年的历史,也算是一本写给我女儿读的人类演化史吧。她在大学主修电视电影专业,非生物学或古人类学,但她当年在饭桌上,就能听得懂我的“高谈阔论”,如今也能看懂我这本书(我曾经给她看过书中的两章初稿)。如果她能看懂,那么其他一般高中程度的读者,肯定也能读懂了。 

\n


\n

有朋友问起,这本书是学术著作吗?问得好。我原以为,大家看到这样的书名,应该就知道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通俗普及类的历史书+科普书,因为学术著作不可能取这样的书名。不过,要写这种历史科普书,我要做许多研究,要读大量最新最前沿的英文研究论文(中文的论文很少),也算是一种学术工作吧。 

\n


\n

我的工作,类似英美科普作家(science writer)的工作——先搜集专业古人类学的各种最新最好的文献,再研读消化,最后才用通俗的讲故事方法,把最全面的人类演化史知识,有系统地呈现给一般的普通读者。我好比是一个厨师,在众多科学文献中,精挑细选出最佳最新鲜的“食材”,想办法烹煮出一道美食,呈现给饕客们。 

\n


\n

专业的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一般不愿意写这种通俗读物,因为这不是学术著作,无法在大学或研究单位里靠它升等。他们重视的是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但是,这些专业论文往往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充满术语和数字,内容深涩。普通读者恐怕难以卒读。 

\n


\n

然而,社会大众和一般读者,中学生和大学生,又很需要获得最新最优质的人类演化史知识,以了解人类过去 600万年的历史。怎样获得?其中一个办法,是上网搜寻。但网上的资讯往往真真假假,零零碎碎,作者和材料来源皆不明,充斥错误,如何可信?百度、维基一类的文章还好。最可怕的是,网上博客有许多“妙论”和“谬论”,天马行空,容易误导读者。在这方面,能够读英文的读者,比较幸运。近年来,英美出版界出了好几本相当不错的通俗读物,有些也被翻译成中文,如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的那本《人体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n

至于翻译品质,有好有坏。坏的译本不少,译笔晦涩,常常不知所云,但即使是好的译本,它到底还是翻译书,难免会有一种“怪怪的翻译体”,让人读了有隔靴骚痒的感觉,不如读中文书那么亲切痛快。而且,这些英文书,原本设定的读者就是英美读者,非中国读者,经常有“欧美中心论”的倾向,不会去照顾到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不会涉及中国的材料,比如国内出土的那些古人类化石。 

\n


\n

因此,我们需要一本特别为中国一般读者撰写的人类演化史。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大空白而写。我主要的立论依据,是最新的英文古人类学期刊论文(除了少数例外,书反而都有些过时,不很重要)。这些论文许多发表在最顶尖的英美科学期刊上,如《科学》( Science )、《自然》(Nature)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等。书中引证的材料皆注明出处,可供好学者和有兴趣者做进一步的阅读和追踪。没兴 

\n

趣者可略过不理这些注。全书内容兼顾可读性和一定程度的学术深度。 

\n


\n

本书的重点是人类演化史上最关键的几个主题,尤其是人类最标志性的特征——两足直立行走及其起源和演化。书中第七章《中国人从哪里来》,更是专门为国内读者撰写。英文书不会涉及这样的课题。同时,也特别把中国古人类学界的新发现,如 2018 年发表的陕西蓝田上陈遗址研究报告,纳入人类演化史(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框架下来讨论(见第六章)。

\n


\n

人类演化史上有许多值得讨论的课题,例如种族和基因组(从一个人的基因组去分辨其种族),语言的诞生和人类智慧的演化等等,但本书不想写得太长,设定在200页左右,以免初学者见到三四百页的厚书,望之生畏。所以本书只处理了最基本、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几个主题。至于其他课题,我想将来有机会,留待下一本书再来细说。 

\n


\n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如果我还在大学里教书,这本书倒很适合用作我的教科书,在通识部门开一门课。课名可取正经的《人类演化简史》之类的,或花俏一点的《我从哪里来》或《人类文明前史》。书中有不少照片,也可以制作成投影片,更方便教学,增加教学效果。这样一来,这门课就要比我从前跟我小女儿在饭桌上谈论人类演化史,要有系统多了。 

\n


\n

本书初稿完成后,我发了一个 PDF 电子文件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新智院士,就几个问题向他请教。吴老师在百忙中给我提了好些意见,特别是在智人起源和形成的问题上,让我受益良多。吴老师后来又给我一封电邮说:“你为了写这一本科普书,阅读了那么多的有关文献。对诸多文献能有如此质量的理解,不简单。我很敬佩。”更让我很受鼓舞。在此要深深感谢吴老师的鼓励,让我有信心继续写完全书,不致于半途而废。 

\n


\n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退休后,仍然给我保留我在职时的那个图书馆账号,让我如今远在海外,依然可以上网连线到清华图书馆十分丰富的各种电子期刊库,去下载阅读最新一期的《自然》和《科学》等英文电子期刊,以及《中国知网》里所收的中文期刊。如果没有这些庞大的电子期刊库可用,这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 

\n


\n

赖瑞和 

\n

2020 年 4 月 30 日

\n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64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1.7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