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哈姆雷特还是赫库芭
哈姆雷特还是赫库芭


哈姆雷特还是赫库芭

作  者:[德]卡尔·施米特

译  者:姜林静

出 版 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定  价:40.00

I S B N :978754732022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卡尔·施米特曾说,莎士比亚研究是无底洞。但在1956年,以法学和政治思想见长的他,却向世人交出了一本讨论莎剧的小册子:《哈姆雷特还是赫库芭》。在这本书中,施米特反对精神分析和浪漫主义的解读,主张应将《哈姆雷特》视为一部严格的政治时代剧。这部剧中隐而不谈的王后罪责问题,以及哈姆雷特对复仇行动的延宕,都紧密联系于英王詹姆士一世的经历。借着对这部戏剧的解读,施米特也同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展开了理论对话,最终指向一个严肃的理论命题:历史如何成为悲剧的起源。

\n


TOP作者简介

作者

\n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1985),德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他以“决断论”的法学立场闻名,是实证主义法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批评者。他被西方学界公认为“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至今仍对人文知识界有重大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政治的概念》《政治的神学》《政治的浪漫派》《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大地的法》等。

\n

 

\n

 

\n

译者

\n

姜林静,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德语文学中的政治学与神学思想、德奥古典音乐与文学的交互关系、19至20世纪德语诗歌。译作有《什么是德意志音乐》《盼望:为了尚未完满的世界》,另著有《德语“音乐诗歌”的艺术》《沙仑的玫瑰》(合著)。

\n


TOP目录

绪言

\n

导论

\n

王后的禁忌

\n

复仇者的形象

\n

悲剧性的起源

\n

结论

\n

 

\n

附录

\n

  1  作为王位继承者的哈姆雷特

\n

  2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野蛮特质

\n

  3  我做了什么?

\n

  4  《哈姆雷特——玛丽·斯图亚特之子》序言

\n

编者后记

\n

人名索引

\n

译后记

\n

 

\n


TOP书摘

戏剧《哈姆雷特》经历了无数的阐释。身着黑衣的忧郁王子最终成为人类问题的一种原型。他所具有的象征力塑造出一个真正的神话,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变形。18世纪“狂飙突进”时期的德国诗人,如莱辛、赫尔德、歌德,就已经开始从哈姆雷特中创造他们自己的神话。在歌德的诠释中,哈姆雷特变成了在重负下走向毁灭的维特。到了19世纪,人们又将消极行动的哈姆雷特视为积极行动的浮士德之反面典型,并将他奉为天才与疯癫的结合体。20世纪前三十年,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齐格蒙特·弗洛伊德断言,每个精神病患者不是俄狄浦斯就是哈姆雷特,就看其神经官能情结是与父亲还是与母亲相关联。

\n

    过度的心理学阐释构建出一个没有出路的迷宫。正如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心理学是根有两端的棍子,可以随意旋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出现了严格的历史主义倾向,这可以被理解为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反抗。这种历史主义倾向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证据确凿的矛盾与缺陷,揭示了他与其文学前辈间的脉脉相通,以及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联。于是,将莎士比亚的性格与他的艺术成就视为浑然一体的传统观点被彻底击碎。莎士比亚转而成了伊丽莎白时代专为伦敦观众写作的剧院作家。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后还会涉及。

\n

然而,这种历史主义的客观化也并未终结日益更新的哈姆雷特诠释。直至今日,极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各种观点证明哈姆雷特依旧是个富有生命力的神话。我在此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永不枯竭的变化能力。德国著名作家格哈特·豪普特曼于1935年发表了名为《哈姆雷特在维腾堡》的剧作。这并非一部杰作,还停留在心理学维度,也包含不少令人尴尬的离题,我们从中可以读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主观唯心论者如何试图将爱欲情结依附到哈姆雷特身上。虽然这部作品中透露着一些伤风败俗的浪漫主义元素,我们依旧可以嗅到它与历史之间的关联性。这部悲悼剧名为《哈姆雷特在维腾堡》,却力不胜任这一应该承载强大内涵的标题。即便如此,这个奇特的例证标志着哈姆雷特神话依旧举足轻重。   

\n

第二个例子来自另一个国度,这次不是北国,而是来自南国。享誉世界的哲学家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哥在1948年一本名为《论哈姆雷特》的书中,以惊世骇俗的新视角审视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将哈姆雷特解读为文艺复兴时期厚颜无耻的行动家、暴力人士,解读为切萨雷·波吉亚式的人物。虽然整本书充满了贴切的洞见和中肯的评述,我们依旧可以想象英国评论家是如何对其冷嘲热讽的,他们绝不会忘了补充说明,这样的阐释与其说是对伊丽莎白时代的理解,不如说是希特勒年代的产物。马达里亚哥将西班牙出身与盎格鲁-撒克逊教养融合于自己的精神中,这位重要的哲学家对哈姆雷特之谜作出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新解,再次证明了哈姆雷特之深不可测。

\n

此外,对哈姆雷特的诠释与其象征化过程也并未局限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分析,整个民族都可以以哈姆雷特的形象出现。例如,19世纪德国自由主义出版人博尔纳和格尔维努斯就将内部破碎分裂的德意志民族比作哈姆雷特。1848年自由革命爆发前几年,诗人费迪南德·弗赖利格拉特就写过一首名为《哈姆雷特》的诗,它是这样开始的:

\n

 

\n

    德国是哈姆雷特!严肃又沉默

\n

      被埋葬的自由夜夜都

\n

      徘徊游走在他的城墙边,

\n

      向夜巡的守卫挥手。

\n

 

\n

德意志民族与优柔寡断、无法下决心行动的发梦者哈姆雷特之间的相似性,通过许多细节被详尽地勾勒出来:

\n

 

\n

    他织了知识的乱麻一团,

\n

      最佳行动就是思考;

\n

      长时间在维腾堡,

\n

      不是教室就是酒馆。

\n

 

\n

    迷宫越来越混沌不清。现在,我请求读者们花一个小时跟着我进入一个与心理学阐释完全不同的领域,同时不要拘泥于历史主义学派的方式与结论。心理学已走入穷途末路,纯粹的历史主义视角也将步其后尘而陷入另一个毫无出路的死巷子中,尤其是当我们困在19世纪的艺术哲学中时。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学与历史主义的方法,但不可将它们视为哈姆雷特诠释的终极答案。

\n

    另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则远超这两者,这就是悲剧性事件的本源问题。如果不对此作答,整个哈姆雷特问题的特殊性就依旧晦暗不明。只要思考一下欧洲精神自文艺复兴以降已在多大程度上经历了去魅,便会更觉惊奇,在欧洲、从欧洲精神核心中何以诞生出一个强健有力、受众人肯定的哈姆雷特神话。一部伊丽莎白时代末期的戏剧作品,究竟何以引起了一个奇特的欧洲现代神话?

\n

    让我们将目光先投向作品的情节本身,投向它的布局与结构。在古希腊剧作中被称为“假设”,在我们的学院美学中被叫作“主旨”,而如今人们称其为“故事”。让我们把握住这部戏剧呈现给我们的实情,让我们这样发问:这部戏的情节是什么?这部戏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究竟是谁?

\n

   

\n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76

开  本:NULL

加载页面用时:39.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