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让自己快乐:如何停止讨好他人,并转变你的生活方式
让自己快乐:如何停止讨好他人,并转变你的生活方式


让自己快乐:如何停止讨好他人,并转变你的生活方式

作  者:[英] 艾玛·里德·特里尔 著

译  者:李倩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  价:49.90

I S B N :978751536677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我们都知道,渴望获得别人的喜爱、认可和接纳是什么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身为人的一部分。想要支持他人、帮助他人满足需求,这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此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需求。这让他们苦恼不已。

  他们,就是讨好型人格者。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艾玛几乎每天都与讨好型人格者打交道,她深知这群人的焦虑与压力——无法讨好所有人,同时又无法允许自己取悦自己。

  本书中,艾玛基于十几年来的临床经验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讨好型人格”,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讨好者:典型讨好者、影子式讨好者、安抚式讨好者、阻断式讨好者。对孩子、父母、朋友、恋人、职场等讨好行为“多发区”“多发人群”,结合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人物心理、讨好行为的根源,并以一种类似于做心理治疗一样的私密对话的方式提供建议,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自己,更真实、更快乐地生活。

 

 

TOP作者简介

  艾玛·里德·特里尔(Emma Reed Turrell)

  剑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曾在宝洁公司市场部工作。2003年,因为一场车祸,艾玛接触到心理咨询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转而投身心理学领域研究,随后获得了沟通分析专业英国第一等级学位,成为英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协会成员。目前她已是一位从业12年的心理治疗师与临床医生,拥有超过1万小时的治疗经验,在威彻斯特经营一家私人诊所,同时为公益和商业组织提供个人或团体咨询服务。以上这些经历都是她分析讨好型行为与讨好型人格的资料库。

 

 

TOP目录

引言 我们为何会讨好他人

第一章 四种讨好型人格者的心理侧写

第二章 讨好型小孩

第三章 讨好型朋友

第四章 讨好型伴侣

第五章 讨好型员工

第六章 讨好型父母

第七章 特殊的讨好场合

第八章 线上讨好

第九章 女性讨好者

第十章 讨好他人与男子气概

第十一章 被人讨好

结语 学会悦己

致谢

TOP书摘

前言/序言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不乏讨好型人格者。他们可能很难说出自己的需求,不愿惹别人不高兴。即使没有做错什么也会道歉,即使是因现实原因而被迫改变计划也会感到内疚。他们很难向人解释为什么不行,对他们来说,一口答应要更简单一些。也许所有这些情形他们都曾遇到过。也许这个人就是你。

  我以前也很爱讨好别人。我在预产期当天早上降生,生来就很守时,是个善于讨人欢心的孩子。圣诞节时,我很乐意招待那些前来参加我父母举办的派对的客人,也很乐意前往老人院给那里的老人唱颂歌。我就像条变色龙,能适应任何社交场合,用我讨好他人的能力去满足周围人的需求。成年后,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交友中依然如此,把别人的快乐放在首位,似乎无法开口说“不”。我尽量避免被人讨厌(其实我是在避免被自己讨厌),但讨好他人让我无法真实地活着,有时甚至害我生病。现在我很少那样做了,也因此感觉好多了。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复杂的生活困境中进退维谷,既讨好不了所有人,又无法取悦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共同努力,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有些人是无法被讨好的,所以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别再白费功夫。

  一些日渐康复的讨好型人格者回顾往事时会说:“真希望我当时就知道这个道理。”取悦自己并不是在说“以我为先”,而只是在说“我们都一样”。

  本书就是为了帮你尽早知道那些你早晚有一天会知道的事。

  所以,我想和你谈谈讨好他人的问题……要是你方便的话。

  我们为何会讨好他人?

  你可能以为讨好他人就是表现得体贴、周到和友好。但实际上你讨好他人是因为你渴望控制他人的反应,并避免他人对你的厌恶给你带来的不适。讨好是种策略,旨在披着善良或圆滑的外衣,让自己得以安全地掌控局面。

  讨好型人格者无法忍受让人失望,被人讨厌会让他们大受打击。我们都害怕被人评头论足,被人发现自己的缺陷。而被人需要的感觉很像是被爱的感觉。讨好他人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他们,但我们却在徒劳地讨人欢心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讨好行为的起源不难理解。遭同类讨厌对于我们这种群居动物来说很是危险,我们要依靠族群获得火种、食物和庇护。恐惧、内疚和羞耻是一些很原始的感觉,它们存在的理由很大一方面是为了敦促我们安全地待在群体中。别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别做那些可能会导致你被剥夺烤火的资格,被放逐荒野,最终死于曝晒或命丧饥饿的野兽爪下的事。如果事情的惩罚可能致死的话,那么就最好别做任何不被接受的事。然而,这些感受并未随着现代生活一起进化。时至今日,我在咨询室里仍会碰到一些犯下“滔天大罪”的人,他们或是忘记了别人的生日,或是打电话向领导请了病假,或是取消了和朋友约好的晚餐。只要是做了会给他人造成影响或让他人不快的事,都会让他们感到“罪孽深重”。我认识一位讨好型人格者,有一周她来咨询时迟到了,这让她显得比平时更为慌乱。其实,她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她先是被一个咄咄逼人的募捐者拦了下来,接着又被迫聆听了一段基督复临的宣教,最后还注册订阅了一个语言学校的在线课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她离开停车场的路上,只因她无法拒绝。“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我朝他们走过去!(所以,我没好意思拒绝。)”她哀号道。这些原始的内疚感和羞耻感带来的痛苦根深蒂固,让人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避免,但现在这些感觉看来不过是行为的附属品,人们再也不需要这些感觉的鞭笞了。如不改变我们对这些原始感觉的理解,我们就会继续避免一切不快,哪怕错不在己。

  讨好不是一种人格怪癖,它是后天教化的产物。我们将在书中探究讨好型人格者的成长经历,从出生到童年再到青春期,直至成年后——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正是他们做出的选择在不断强化着他们早年形成的信念。

  讨好他人的阴暗面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讨好他人是专属于女性的苦恼。的确,在我们的文化定式A中,女孩从小被教育要文静,要把他人放在第一位。但时至今日讨好他人已不分性别、年龄、身份,成了人人都有的问题。长久以来,这个问题都被若无其事地归因为“太随和”“太善良”,说得轻描淡写,甚而还有些戏谑。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也相当敷衍轻率——“别管别人怎么想就好了”。不然就是劝我们拿起漠不关心的思想武器,鼓励我们无视那些讨厌的人,“让那些麻烦事见鬼去吧”。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做的正是要好好关注那些麻烦事,坚定地应对。若真的只是不要在意那么简单,我们早就那么做了。

  讨好并没那么简单。讨好他人是种牺牲自我的强迫性行为,对讨好型人格者与被讨好者均有害无利。讨好他人不是个可以学着适应的无害习惯,也不是个满怀善意的小缺点。讨好他人是焦虑的表现。它是人们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的恐惧,具体说来就是对无法控制别人的情绪的恐惧。讨好型人格者会竭尽全力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免给他人造成影响或引发不快。如不加以控制,这种讨好或避免得罪他人的冲动,最终可能导致焦虑、抑郁、身体健康下滑、自我价值感低下和危险的自暴自弃。

  你可能觉得自己并不是讨好型人格者。我的许多来访者一开始也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他人意见的影响,准备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那些一个劲儿地想让周围人过得轻松舒适的人或许是最显而易见的讨好型人格者,但他们只是冰山一角,讨好他人的形式有很多,伪装也有很多。各种不同关系中的讨好压力会引发一系列不同的反应,包括为了争取自主而故意不去讨好,但所有这些反应都同样是对低自我价值感、缺乏力量和害怕遭到排斥的防御。下一章,我将介绍四种不同类型的讨好型人格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认为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够好。

  实际上,应对害怕、焦虑还有另一条路。这条路并不自私,反而可以让我们自由回应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如果想要被人喜欢或被人需要就一定得牺牲自己的话,那么被喜欢、被需要也不是什么好事,有时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是讨好他人,还是活得真实。

  你的同理心是份难得的礼物。讨好他人,就是在将自己的关心胡乱丢给那些不会或不懂珍惜它的人。而取悦自己,则是在给予他人同样的许可。本书将教你从自己开始,如何把你的关心留给最值得关心的人。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32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47.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