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作  者:李晓愚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544792271

所属分类: 少儿  >  少儿人文  >  少儿人文  >  传统文化  >  少儿国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李晓愚老师以“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为底本,从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摘取汉字、成语、诗词、绘画、书法、风物这六颗明珠,以69篇妙趣横生的短文,介绍汉字的创制演变,探寻成语的来龙去脉,品读诗词的意境之美,趣谈古画的逸闻典故,追溯书法的渊源历史,玩味传统物件、风俗的意蕴内涵。 
李老师用故事讲文化,往往从现实中的一番经历或一个现象,引出文化知识、历史典故,生动地呈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流光溢彩、魅力无限的风貌。

TOP作者简介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栏目主讲人。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高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研习中西方艺术史,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从事艺术史与视觉传播的教学研究工作。独立主持国家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出版多部艺术、文化专著,发表三十余篇专业论文、近百篇文化艺术随笔,翻译了数十万字西方艺术理论著作。荣获江苏省文学☆高荣誉——紫金山文学奖;曾连续三年担任江苏省广电总台《微讲堂》《好书大家读》栏目撰稿及主讲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称号。

TOP目录

序言 像她那样传播中华文化 
一、汉字篇 
汉字的源头 
仓颉造字 
甲骨惊现 
汉字的形成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假借 
汉字的美意 
日月山川 
四季流转 
花草树木 
走兽游鱼 
二、成语篇 
人生勤为径 
学富五车 
人定胜天 
东山再起 
洛阳纸贵 
世事皆学问 
终南捷径 
小鸟依人 
一日三秋 
炙手可热 
墨守成规 
曲高和寡 
三、诗词篇 
风雅《诗经》 
《芣苢》:劳作者的朗朗风姿 
《甘棠》:心中的素朴丰碑 
《小星》:安之若命,坦然担当 
《褰裳》:通达也是一种美 
《蜉蝣》:仅有一天的生命 
光阴如梭 
除夕:年年年尾接年头 
清明:遥指杏花村 
端午:不图系腕,图系人肠 
中秋:最懂明月是东坡 
重阳:登高思旧友 
四、绘画篇 
多样的形态 
《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之《乐舞百戏图》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传世的名作 
顾恺之《洛神赋图》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张萱《捣练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书法篇 
五类书体 
一统天下的篆书 
隶书的兴盛 
草书的诞生 
钟繇与楷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 
千秋书家 
初唐三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草书高手:贺知章、张旭、怀素 
字如其人:颜真卿与柳公权 
全能书家:赵孟頫 
六、风物篇 
风俗礼节 
“赵钱孙李”,从何来? 
古时候的“网名” 
“不讲理”的避讳 
古时婚服是什么颜色? 
古人也过生日吗? 
古物趣说 
月饼的老祖宗 
言念君子,温润如玉 
生鱼片的前世今生 
白酒多以“春”为名 
跋 向古人学习情感 
附录 传送传统文化的“流光溢彩”

TOP书摘

除夕:年年年尾接年头 
年前有位朋友问我有没有好春联,我便想起了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的一副对子。据说某个中秋夜,金先生把酒对月,心有所动,得出了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可下联怎么对呢?想来想去一筹莫展。待到大年三十晚上,还是他自己对上了,“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这只是个文字游戏,未必多么高明,但我对“年年年尾接年头”这句格外喜欢,读来大有光阴流转、岁月如梭之感。年尾是大年夜,旧岁的终了;年头是正月初一,新岁的开端。立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我恨不能也像孔老夫子到川上去吼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年三十的学名叫“除夕”,这个名字很有趣。民间传说把“夕”形容成大怪兽,《吕氏春秋》里说新岁前一日,人们“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除夕”就是驱除恶魔,民间的想象力真是好玩。可如果要为“除”字找个更古雅的出处,就该追溯到《诗经》里的《蟋蟀》一诗:“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蟋蟀本在野外蹦跶,但天气渐冷,就会跑到室内来。蟋蟀在堂屋,提醒人们一年即将结束,若不及时行乐,时光便一去不复返了。“日月其除”的“除”是光阴逝去之义。我们在除夕夜全家团聚,共享美酒佳肴,一起娱乐,便是要抓住光阴的小尾巴,纵情欢乐一番。 
除夕也要守岁,过了十二点这个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才能睡。可不同的人守岁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除夕与家人饮》一诗里说:“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小孩子要长一岁,离成年又近了一步,自然欢喜雀跃;可上了年纪的人难免对生命流逝感慨良多。白居易在临近六十岁那年的除夕夜作诗留念:“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他不是因为守岁不睡,是岁数大了加上感触多,所以睡不着;今夜一过,他可就是整整六十岁的人,哪能不感触万千呢!还有一位唐代诗人顾况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春节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可同时来临的还有疾病和衰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猛然惊觉身边的人事变迁,很难欢乐起来。 
大过年的不说些“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的讨喜话,却来吟诵这些没什么年味的诗有点儿煞风景。我们挽不住时光的脚步,也不能一味颓唐,总要拿出些积极的样子来。古人倒是提供了两条纾解的途径。一是如宋人扬无咎在《双雁儿?除夕》里说的:“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觥船是盛酒的器皿,我们不妨浮上一大白,好好享受今宵之乐,然后怀揣美好的愿望,大踏步地迈入新年。不管老少,人总可以努力把当下的日子过好。二是学学苏东坡,他在《守岁》诗里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过了今夜还有明年,时间虽说够用,可若虚度,只怕消磨的不只是岁月,更是壮志雄心。何必等到年头立新年愿望,在旧年的小尾巴上就该振作精神,发奋起来。 
清明:遥指杏花村 
古往今来吟咏清明的诗词不计其数,如果做一张清明诗词流行排行榜的话,打头榜的肯定是这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们通常认为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也有学者质疑这一观点,理由是杜牧去世后唐人编撰的几部诗文集都没有收录这首诗,它一直到南宋末年的《千家诗》中才突然出现并且毫无理由地归在了杜牧的名下。然而,不管这首诗是不是杜牧写的,都不会影响它的人气,原因就在于它的艺术魅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此时春暖花开,气清景明,可雨水也会比较多。韩愈《早春》中的雨是温情脉脉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雨是宁静欢乐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里的雨是孤寂伤感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同样的春雨为什么会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呢?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有什么样的心境,眼前便会有什么样的景色。在这首诗里,诗人只用了两个字来形容春雨:“纷纷”。“纷纷”是雨丝风片不住地袭来,“纷纷”也是诗人在这个时节里凄迷纷乱的心绪。 
“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一种悲伤至极的心理感受,其中有迷茫,有痛苦,有煎熬。诗里并没有说明“欲断魂”的原因,而是给读者留了揣测的空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离总是令人伤感的,这种分离可能是天人永隔:清明前后人们通常会祭扫先人之墓,想起已经不在人世的亲友,内心难免惆怅。除了死生契阔的别离之外,生命里还有一种分离同样令人悲伤,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明明都在世上,却天各一方,不能相聚。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本就孤独,又逢上淫雨霏霏,心情更加凌乱。“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写景;“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写情。情景交融,把读者带入了一种忧愁伤感的气氛里。 
人生在世,愁苦忧伤的情绪总会来打扰我们的心灵。可我们不能任由自己沉溺在悲伤里,总要想法子排解,总要在“欲断魂”的绝望里开辟出些许希望来。于是诗人便“借问酒家何处有”,找个小酒馆,喝上一两盏,暖暖被雨打湿的衣裳,也消消内心的苦闷。那么他向谁问路呢?这句诗里没说,可我们读完下一句就知道了,“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向牧童问路,牧童如何回答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诗人只描写了他的动作—用手遥遥一指。这“指”字用得真好,胜过千言万语。人生在困顿迷茫中就需要这样的一指,这“指”字里蕴含着一种冲破忧愁的力量。 
这首诗题目叫《清明》,当然可以作为一首描绘清明的诗来读。可在我看来,这首诗还表达了生命的某种情境:“雨纷纷”是来自周遭世界的种种烦恼,“欲断魂”是紧逼内心的痛苦感受,“借问”是为求出路的寻寻觅觅,而“遥指”则叫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杏花村”呢?这三个美丽的字充满了诱惑,它或许是间酒家,或许是个村落,又或许是带给我们温暖慰藉的一个希望。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29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7.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