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

作  者:[德] 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 著

译  者:张旭鹏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10020996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明清鼎革之际,生活在宁波的中国儒生朱宗元,是如何通过思想和精神上的种种努力,去协调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纠葛? 与以往全球史著作只关注流动中的人不同,本书的主人公朱宗元是一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宁波的在地之人,但我们从其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对远西之地的想象和对全球网络的参与。借助全球与地方的双重透镜,本书深刻揭示了中西两种文化在朱宗元思想世界之中的会通与冲突;同时也挑战了以往著作中欧洲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的倾向,对相互纠葛的双方都予以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本书是近年来全球史、微观全球史、全球思想史、汉学研究领域中一部的佳作,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应对、吸纳乃至转换西方的挑战具有重要价值。


TOP作者简介

  [德]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哥廷根大学东亚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2018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全球史,曾执教于杜克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著有Glob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History:Theories and Approaches in a Connected World(2011)等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史与全球史研究丛书”主编之一。

  

  张旭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哥廷根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思想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出版著作多部,并在《历史与理论》(History and Theory)、《历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TOP目录

致谢

 

导言 朱宗元的生平与环境

第一章 地方生活及其全球背景

第二章 全球化的教会与中国基督徒的生活

第三章 被的教义

第四章 西学与儒道

第五章 欧洲起源的再审视

结语

 

词汇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TOP书摘

前言/序言

  《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初版于2018年,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史与全球史研究丛书”中的一部。第一版虽然只有精装本,但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在两年后也就是2020年又推出了平装本。现在,该书的中译本也已面世,令我倍感欣慰。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旭鹏教授,他出色地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同时我也要向为中译本的出版付出了非凡劳动的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和工作人员致以深深的谢意。

  拙著中文版的问世之所以让我尤其高兴,是因为本书的主角——那个从未旅行之人,是一位一生都基本上生活在浙江宁波的中国人。朱宗元生于1616年左右,卒于1660年,他的一生都处于明清动荡的变革时期。在中国,这是一个危机年代,与之相伴的还有17世纪中叶亚洲和欧洲其他地区所发生的剧烈转型。朱宗元的一生都深受这一纷繁混乱时代的影响,他病逝时也不过四十五六岁。朱宗元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影响,他三十岁出头就通过了举人考试。而在此前,他皈依了基督教,这让他与欧洲传教士有了频繁的接触。

  用一整本书来写朱宗元这样一个人物,看上去会有些奇怪。在17世纪上半叶,朱宗元并不属于中国最上层的儒生基督徒,显然无法与徐光启或李之藻这样的杰出人物相比,后者在中国天主教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一直是历史研究的对象。不过,朱宗元虽然极为普通,但与大多数目不识丁的信徒不同,他留下了一些文字,让我们得以一窥他的生活。同时,在明清变革时期,朱宗元与普通人的生活更加接近。这意味着,研究他可以让我们针对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提出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最高阶层的社会精英。

  通过研究一个并不起眼之人的地方的同时也是全球的历史,我可以在同一项研究中将微观与宏观视角统合起来。近年来,围绕如何在地方层面展开更为细致的历史研究,全球史领域出现了诸多争论。人们经常批评全球史学者高高地飞翔在世界历史之上,而忽视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动态。这种关切是重要的,它无疑指出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不过,如果就此认为全球史学者对地方细节不感兴趣,那也是不对的。全球史学者的大量研究都基于细致的档案工作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认真关注。并非所有的全球史研究都将“全球”理解为关于行星或整个世界不断发展的叙事。事实上,这一领域的许多工作都立足于详细的个案研究,它们探讨了特定的地方事件和全球转型之间的互动、冲突与矛盾。

  ……

  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探讨了天主教会和中华世界之间特定的遭遇地带,以及围绕着这些地带展开的各种挑战和张力。比如,我在第五章讨论了耶稣会士的著作所呈现的高度理想化,但同时也是扭曲的欧洲形象如何遭到跨地区的中国知识的挑战。后者虽然在来源上与构成欧洲的世界地理知识的基础截然不同,但中国关于欧洲人在亚洲其他地区活动的信息,却挑战了耶稣会士世界地图中的欧洲形象。在这些地图中,欧洲被描绘成一个永远和平与和谐的大陆。此外,我还谈到了全球天主教图书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图书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如此,我也探讨了因同时归属于基督教和儒家而必然带来的身份冲突,以及17世纪中叶左右满州征服中国引发的关于效忠的敏感话题又是如何加剧了这一问题。

  这样的问题和冲突直接贯穿在朱宗元等皈依者的生平之中。对于朱宗元或其他皈依者来说,17世纪中国的天主教并不是文化之间和谐的避风港,它的思想世界也不是不同文明平静对话的结果。朱宗元的全球和地方纠葛要比这复杂得多,但并非只有他才有如此的经历。中国的许多天主教徒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世界各地大量新近皈依基督教的信徒亦是如此。大约在耶稣会士活跃于中国的同时,其他宗教也在亚洲不同的地区传播着: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迅速发展,佛教和锡克教则在印度洋沿岸和更远的东方扩大其影响范围。皈依这些宗教的人也被强制纳入到不同的——有些是与之冲突的,有些是与之可以共存的——归属领域之中,其中一些归属领域与当时的政治或经济权力体系有着密切关系。

  在本书中,我还讨论了17世纪前后世界各地同时发生的(可能也是相互联系的)宗教扩张和远距离贸易浪潮,并对现代历史研究倾向于用孤立的视角去看待特定的跨文化遭遇这一事实提出了质疑。举例而言,直到今天,仍然很少有研究将17世纪中国天主教的历史与大约同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亚洲其他地方的发展联系起来。联系的方法可以为历史比较,进而为研究迁移、纠缠和共有的转变提供沃土。单个的学者和仅此一本书是不能提供如此重大的研究的,但仍然能够产生具有地方敏感性的成果。因此,在将我们对17世纪中国基督教历史的理解,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对中欧文化关系的理解,融入不同的全球历史视野时,拙著只是向前迈出了一小步。正如拙著所示,这种尝试也与下述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借助跨地方的透镜去审视地方的历史,去审视那些看上去并不处于流动之中的人的历史。而当这些微观和宏观视角相遇时,它们将迎来一个新的令人振奋的有利时刻,这一时刻不仅事关一个从未旅行之人和他的地方环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17世纪全球历史的一些重要动态。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32

开  本:D32开B

加载页面用时:110.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