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
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


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

作  者:[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

译  者:徐献军

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55612913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写给青年人的一本哲学入门书。这原本是他的一系列电台讲演,雅斯贝尔斯将自己深邃的哲学思想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阐释出来,并在讲稿的基础上成就本书。
  这本书从什么是哲学、哲学的本原、人、世界、信仰和启蒙、人类的历史、哲学思考者的独立性、哲学的生活方式、哲学的历史等十二个方面,阐述了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让读者对哲学有具体的感受。最后,对于一些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以及西方和东方哲学,他都提出了简明扼要的评论,还就青年人如何学习哲学提供了自己的朴素而坦诚的建议。
  与一般的哲学著作不同,这本书简明而有深度,语言流畅好读,没有难记而恼人的哲学名词和教条,对于青年人了解哲学的基本命题,培养对哲学的兴趣和爱好多有帮助。

TOP作者简介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20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哲学家,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曾任海德堡大学、巴塞尔大学教授。他是汉娜?阿伦特的老师及终生挚友,深刻影响了海德格尔、萨特、伽达默尔、加缪等重要思想家。著有《时代的精神状况》《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我们时代的理性与反理性》《世界观的心理学》《生存哲学》等。

 

  徐献军  
  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译著有《超越生命的意识》《人的自我理解》等。

TOP目录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拥有真理。

第二讲 哲学的本原

所有哲学都提倡交流、讲述,并想要被倾听。

第三讲 大全

哲学思考将我们从所有存在者中解放出来。

第四讲 关于上帝的思想

信仰没有知识的确定性,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的确定性。

第五讲 无条件的要求

我们都必须不断地从优柔寡断中重生出来。

第六讲 人

人作为在世的此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七讲 世界

我们的认识对象在世界中,但世界本身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第八讲 信仰与启蒙

我们可以将启蒙理解为:人成为自己的道路。

第九讲 人类的历史

以史为鉴,我们就扎根于永恒之中。

第十讲 哲学思考者的独立性

既在尘世中,又不在尘世中;既入世,又出世。

第十一讲 哲学的生活方式

哲学思考就是学习如何生以及如何死。

第十二讲 哲学史

哲学史是让我呼吸思考的空间,并且为我的探索提供了难以模仿的模型。

 

附录 青年人如何学习哲学

在哲学中不能有个人崇拜,不能把一个人上升为唯一者。

TOP书摘

第一讲?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拥有真理。

  哲学是什么以及它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有争议的。人们要么期望从哲学中获得非凡的启示,要么将哲学看作空洞的想法而嗤之以鼻。人们要么带着敬畏而把哲学视为卓越人士的重要努力,要么将哲学鄙视为梦想家的多余思绪。人们要么把哲学当作事关每个人的事情,因此在根本上必须是简单易懂的,要么就把哲学当作是玄而又玄,因此是无法从事的工作。冠以哲学之名而出现的东西,已经为上述矛盾的判断提供了实际的例子。

  对于一个信仰科学的人来说,最糟糕的是:哲学根本没有任何普遍有效的结论,也没有可以认识并拥有的东西。各门科学在其领域中都有确定无疑和普遍认可的知识,然而哲学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努力之后仍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哲学对于最终的认识对象一直没有达成一致。从确定基础出发并且人所公认的东西,都成为了科学,并属于特定的认识领域,而不再是哲学。

  哲学思考也不像科学那样具有进步的特征。我们的知识,当然比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多得多。但我们很难说:我们比柏拉图更进一步了。我们只是在他使用的科学认识的材料上更进一步了。就哲学本身而言,我们可能还达不到他的水平。

  哲学的每一形态都不同于科学,因为所有的哲学都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而这是哲学的本质所造成的。在哲学中所获得的确定性类型不是科学的确定性(即对每个人的理智来说都一样的确定性),而是一种要在人类的整体本质中才能获得的亲证。科学认识面对的是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认识的个别对象,然而哲学认识面对的是涉及到人之为人的存在整体,以及真理——在哲学认识的光芒中,它能够比所有的科学认识都更深入到真理中。

  尽管成熟的哲学与科学息息相关,并以科学在各个时代的进步为前提,但哲学的意义有另外的本原。在人类觉醒的时候,哲学出现在所有科学之前。

***

  我们可以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中设想没有科学的哲学:

  第一,在哲学问题上,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出判断。尽管人们承认:在科学中,学习、训练和方法是理解的条件,但在哲学方面,人们都认为自已能够直接参与并发表意见。自身的人类存在、命运和经验,就被认为是充分的前提了。

  我们必须承认哲学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哲学专业工作者所走的最艰难的哲学路径只有通向人类存在时才有意义,而人类存在取决于存在及其自身是如何被意识到的。

  第二,哲学思维必须始终是原初的。每个人都必须亲身进行哲学思考。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就是奇妙的迹象——表明人类原初就是有哲学思维的。人们经常从孩子们的嘴里听到直达哲学思想深处的话。我讲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想知道:“我总是试图认为:我是另一个人,但我总还是我自己。”这个孩子触及到了确定性的原初性以及自我意识中的存在意识。他惊讶于自我存在之谜、由他人出发无法把握之谜。他疑惑地站在了这个界限面前。

  另一个孩子听说了创世史: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他立即问道:“起初之前是什么?”这个孩子经验到了进一步追问的无限性、理智的无止性——对他来说,最终的答案是不可能有的。

  另一个孩子在森林草地上散步,听人讲述精灵们晚上在那里围成圆圈跳舞的童话故事。她说:“世上根本就没有精灵……”人们就给他讲现实的东西,观察太阳的运动,解释究竟是太阳运动还是地球自转的问题,并给出理由:地球呈球形,并且是自转的。“哦,这根本不是真的。”女孩用脚跺着地面说:“地球是不动的。我只相信我所看到的。”人们又说:“那你也不信慈爱的上帝吧,因为你也看不见上帝。”女孩愣了一下,然后很坚定地说:“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我们根本不会存在吧。“这个孩子惊讶于人的此在:人不是自生的。她理解了不同追问的区别:即追问的是世界中的一个对象,还是存在本身以及我们在整体中的存在。

  另一个女孩爬上楼梯去探望亲人。她意识到一切总是变化、消逝,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但一定有固定不变的东西……现在我要上楼去找姑妈,而这是我不想改变的。”由于对万事万物的变动不居而感到惊讶和恐惧,所以她无奈地想寻找出路。

  任何收集这些个案的人都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儿童哲学。显然,认为孩子们是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听到这些的反对意见,根本不是严肃认真的想法。认为孩子们不能做进一步的哲学思考并且上述表达只是偶然的反对意见,忽视了这个事实:孩子们往往有一种随着他们长大而失去的天赋。这就好像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进入了习俗和意见的监狱、被掩盖和无法质疑的监狱,从而失去了孩子的无拘无束。孩子在正在生成的生命状态中仍然是开放的;他感受着、看着并询问着在他看来稍纵即逝的东西。他会忘却自己在刹那间所感悟到的东西,而当负责记录的成年人在后来告诉他曾经说过与问过的东西时,他会深感惊讶。

  第三,原初的哲学既表现在儿童身上,也表现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有时(很少的情况下)就好像是:遮掩的束缚被松开了,而动人的真理就被说出来了。在某些精神疾病的早期,患者会有震撼的形而上学顿悟,尽管就形式和语言而言,这些顿悟并不出类拔萃,也没有客观的意义,除非是像诗人荷尔德林或画家梵高那样。但是,无论是谁碰到这种情况,都难免产生这样的印象,即承载我们生命的地基破裂了。一些健康的人也熟悉从睡眠中醒来时曾体验到的极其深刻的意义,但当完全清醒时,这些意义又消失了,人们只会感到无法再深入了解那些意义了。有一句话有很深的含义:儿童和傻子会说真话。但是,我们在伟大哲学思想中学到的创造原初性不在这里(儿童和精神疾病患者),而在数千年来在其无拘无束性和独立自在性中出现的少数伟大的思想家那里。

  第四,由于哲学对人们来说是无可回避的,所以它总是存在于公众话语、传统谚语、流行的哲学习语、主导的信念中,例如在启蒙语言、政治信仰中,但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于神话中。哲学是源源不断的。唯一的问题是:哲学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是善还是恶,是混乱还是清晰。任何拒绝哲学的人,都会在自己没有意识到哲学的情况下运用一种哲学。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