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嬗变: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研究
嬗变: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研究


嬗变: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研究

作  者:苏泽龙 著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丛 书: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术文库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10021117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嬗变: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研究》主要从集体制度、自然生态、农业技术、文化教育、社会嬗变的历史理论等方面,对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进行了思考与研究,体现了山西乡村社会的特点,并将上述问题置于大历史的背景下讨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的制度、技术、生态、文化问题,阐释了社会发展脉络。


TOP作者简介

  苏泽龙,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兼任《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委、副主编,山西省知青创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多项国家研究课题。撰写和参编多部农业农村社会研究学术著作。出版有《晋祠稻米: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沁河老宅院》等专著;在《世界宗教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TOP目录

导言

 

集体化制度视角下的社会嬗变

20世纪50年代农村生产互助与国家扶助措施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农业改造研究

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体制变革研究

——以太原市郊区晋华村为中心

改革开放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作用研究

 

自然生态视角下的社会嬗变

罂粟种植与清末山西农民生计问题

明清以来文峪河流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变迁

鸦片与近代开栅

 

农业技术视角下的社会嬗变

20世纪50年代山西现代农业技术路径探索

集体化时期的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乡村视野中的农业技术与社会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农业技术推广与乡村社会

劳动与变迁:新中国农具推广与农民生活研究

——以山西省为中心

 

文化教育视角下的社会嬗变

灌溉与稻作:晋水流域民间文化信仰研究

民间文化与区域社会历史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冬学运动

20世纪40年代山西冬学与乡村社会

20世纪50年代山西农村扫盲与农业生产研究

 

社会嬗变的历史理论思考

技术与社会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路径问题

小地方与大历史


TOP书摘

前言 

  喜迎双甲子,奋进新征程。在山西大学百廿校庆之时,出版这套《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术文库》,以此记录并见证学校充满挑战与奋斗、饱含智慧与激情的光辉岁月,展现山大人的精学苦研与广博思想。

  大学,是萌发新思想、创造新知识的学术殿堂。求真问理、传道授业是大学的责任。一百二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山大人始终以探究真理为宗旨,以创造新知为使命。无论创校初期名家云集、鼓荡相习,还是抗战烽火中辗转迁徙、筚路蓝缕;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而奋斗”,还是改革开放以后融入科教强国建设的时代洪流,山大人都坚守初心、笃志求学,立足大地、体察众生,荟萃思想、传承文脉,成就了百年学府的勤奋严谨与信实创新。

  大学之大,在于大学者、在于栋梁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百二十年的山大,赓续着教学相长、师生互信、知智共生的优良传统。在知识的传授中,师生的思想得以融通激发;在深入社会的广泛研习中,来自现实的经验得以归纳总结;在无数次的探索与思考中,那些模糊的概念被澄明、假设的命题被证实、现实的困惑被破解……,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一一呈现于《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术文库》。

  “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文库的研究成果有着翔实的史料支撑、清晰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逻辑结构,既有基于社会实践的田野资料佐证,也有源自哲学思辨的深刻与超越,展示了山大学者“沉潜刚克、高明柔克”的学术风格,体现了山大人的厚积薄发和卓越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立足国际视野,秉持家国情怀。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征程中,山大人深知自己肩负着探究自然奥秘、引领技术前沿的神圣责任,承担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

  百廿再出发,明朝更璀璨。令德湖畔、丁香花开,欣逢盛世、高歌前行。山大学子、山大学人将以建校120周年为契机,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秉持“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办学传统,知行合一、厚德载物,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向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56

开  本:16开B

加载页面用时:108.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