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英国式丑闻
英国式丑闻


英国式丑闻

作  者:[英] 约翰·普雷斯顿 著

译  者:赵挺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532789221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按地域分  >  外国小说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英国式丑闻》是一部以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的非虚构小说,重现了1970年代英国著名自由党领袖杰里米?索普的同性恋丑闻案。杰里米?索普是英国近代政治历史上唯一一位因涉嫌谋杀站在被告席上的政客。小说的核心情节讲述了索普为掩盖同性恋丑闻而雇凶谋杀他的情人诺曼?斯科特,最终因事情败露而被告上法庭,不得不在盛年退出政坛。书中复盘了对索普的审判,这场审判被称为“世纪大审判”,不仅终结了索普的政治生命,同时也对未来英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部真实犯罪类型的非虚构文学,《英国式丑闻》不仅向读者揭示了一位英国政坛风云人物的传奇,更从多个角度呈现英国政坛和政界的不同元素和镜像。书中还配有8幅真实人物照片,可令读者更真切地了解书中提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原型。

  2018年根据本书翻拍的BBC热门英剧由英国著名男星休·格兰特和本?卫肖主演,播出后引起广泛热议,最终获得第76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限定剧/电视电影提名,休?格兰特也凭借该剧获得第71届艾美奖和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由于第一季口碑爆棚,《英国式丑闻》的第二季迷你剧已于2021年12月上档。

 

TOP作者简介

  约翰·普雷斯顿,著名英国记者、作家,曾是《星期日电讯报》的艺术编辑和电视评论人,现居伦敦。普雷斯顿的作品涉及非虚构和小说作品,其中小说主要有Ghosting(1996)、Ink(1999)、Kings of the Roundhouse(2006)以及被改编为电影,由拉尔夫·费因斯、凯瑞?穆里根主演、于2021年Netflix上档的《发掘》(The Dig)。2020年z新出版了非虚构作品《堕落:罗伯特?马克斯韦的秘密》(Fall: The Mystery of Robert Maxwel),获得2021年科斯塔传记奖,还入围了英国z具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巴美列?捷福奖短名单。

 

TOP目录

第一部分

1. 下议院的晚餐3

2. 一张明信片12

3. 厄丝的目光19

4. 小兔兔26

5. 贝塞尔前往都柏林42

6. 这个畜生50

7. 肮脏的议题59

8. 贝塞尔再变戏法67

9. 天伦之乐73

10. 两道誓言78

11. 风云突变83

12. 幸福时刻96

13. 射杀疯狗106

 

第二部分

14. 终极解决115

15. 劫数121

16. 重回暗黑128

17. 成为贵族的代价135

18. 雪上加霜145

19. 巨大沼泽152

20. 一起预料之外的死亡160

21. 一个小计划173

22. 分崩离析189

23. 被贝塞尔利用了201

24. 加拿大来客212

25. 沼泽里的谋杀220

 

第三部分

26. “三个火枪手万岁!”227

27. 乱套了235

28. 该死的谎言251

29. 犹大257

30. 迈恩黑德的冰冷267

31. 舞台侧翼的候场275

32. 开场和新手285

 

第四部分

33. 撕成碎片295

34. 旷世大戏312

35. 坎特利的判决325

36. 尴尬的谢幕338

 

尾声348

致谢351

译后记354

 

TOP书摘

译后记

  英语中titbit一词意为“珍闻”“花絮”。一部长篇小说译竣,对于译者来说,主要任务已算完成。译作以后的命运,将由读者、评论家和市场来定夺,本来无需译者再置赘言。但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积攒一些文本之外、值得与读者分享的titbits。它们虽然对正文情节和脉络不构成影响,但却对读者了解原文时代背景、深层结构以及文本背后的文化颇有裨益。作为一部真人真事政治小说,《英国式丑闻》很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多棱晶体,人们在不同的方位可以观察到英国政坛和政界不同的元素和镜像。所以在这篇译后记里,译者不揣浅陋,试举数例,聊作补缀,以飨读者。

  先来谈谈小说主人公索普和他领导的自由党。杰里米?索普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担任英国议会第三大党自由党党首。自由党前身是辉格党(Whig),与保守党的前身托利党(Tory)在19世纪英国政坛曾经长期轮流执政。两党党首格莱斯顿和迪斯雷利更是一对具有“瑜亮情结”的政治俊才,分别四次和两次出任帝国首相,共同撑起了英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党内对爱尔兰自治法案存在分歧,自由党内部分裂。加上工党崛起,自由党每况愈下,沦为英国议会第三大党。到了索普执掌自由党时,英国政坛处于政治强人真空期,丘吉尔、艾德礼等老一辈政治家已经谢幕,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一代领袖还没登上舞台。索普为人潇洒,口才出众,在政治上主打“亲民”和“青年”两条路线。他积极投入选战,热情和选民联络,还鼓励青年自由党人创办“社区政治”模式,在居民区创办基层组织,举办研讨会。在索普的领导下,自由党先后多次在议会补缺选举中获胜。1974年2月的大选中,自由党更是一鼓作气推出517名候选人,结果获得600多万张选票,在议会获得14个议席。

  但英国自1918年选举法颁布以来,长期实行“简单多数当选”的选举制度。即在同一个选区里,无论候选人总数多少,只有唯一得票最多者才能当选议会议员。这种制度对索普所在的自由党是不公平的,因为保守党和工党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苦心经营,已经拥有和发展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系统,并获得大量“保险选区”。因此,保守党和工党只会选择在它们实力较为接近的选区中进行角逐。而自由党支持者较少,长期缺少活动经费,力量分散,没有“保险选区”。大选时,它能在全国获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张选票,但议会所得席位却寥寥无几。自由党每得一个席位,就必须比两大党多几倍的选票。如果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一样,实行“按比例代表制”,自由党在议会的席位将会成十倍地增加。索普深谙这种选举制度的弊端,积极谋求选举制度改革,并在社会造成一定舆论影响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性丑闻引发的谋杀未遂案,索普在英国政坛会享有更长久的政治生命,也会带领自由党更有作为,甚至重新执政。如果那样的话,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政坛都有可能重新改写。

  《英国式丑闻》核心情节是索普为了掩盖自己同性恋丑闻而策划谋杀同性恋人,最终因事情败露被告上法庭,不得不在盛年退出政坛。作者在推进小说情节过程中,动用大量篇幅对同性恋去罪化在英国议会中的立法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描绘,引用了大量议会辩论和演讲的片段。作者之所以能如此详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得益于长久以来保存完整的英国议会论辩实录。议会论辩实录在英语中有个专门的单词叫Hansard。Hansard原本是一个家族姓氏。Hansard家族早在18世纪就专门负责为英国议会提供印刷出版服务。由于英国公众对议会所讨论的公共政治议题十分关注,所以Hansard雇佣速写抄录员在议会旁听并记录,还于1760年出版了第一部《议会论辩实录》。大文豪狄更斯早年踏入文坛前,就曾做过议会实录抄写员的工作。议会一开始对这种实录的出版不抱欢迎态度,认为是对其特权的侵犯,但以约翰逊博士为代表的社会贤达人士却对这种出版持支持态度。后来双方经过妥协,决定对议会论辩的报道正规化,下议院与上议院分别于1909年和1920年各任命一批永久性编制人员从事报道工作,并且定期出版了官方报告。在小说中,当索普的党内好友,同为议员的贝塞尔由于个人经济原因放弃竞选连任下届议员,索普为表彰贝塞尔在议会里的工作和公共服务,赠送他两卷真皮装帧的《议会论辩实录》作为送别礼,里面专门记录着贝塞尔在议员任期内的500多次发言和即兴讲话。

  索普的性丑闻在当年的英国政坛前后延续发酵十数年,在这其中作为自由党党首的他和本党党鞭的关系也经历了微妙的互动和变化。在英国政党政治中,“党鞭”制度由来已久。在英国古代狩猎活动中,主要使用成群的猎狗追击猎物,但并不是所有猎狗都能紧跟目标。为了保证追击目标明确、富于效率,就需要有人在猎狗后面手持鞭子不停抽打,使那些跑偏的猎狗回到队列,这个手拿皮鞭的人就叫鞭手,党鞭这一术语正是从狩猎术语“whipperin”中衍生而来。19世纪以后,英国议会政党开始逐渐任命核心成员担任党鞭,他们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协调本党议员的议会事务管理,为本党议员在议案表决时提供信息指导。因为英国议会每年要进行大量表决,议员们不可能深入了解每次表决议案的所有细节,议案往往在表决之后也要经过多次修改。在这种情况下,议员们难以决定如何进行表决。这时候,党鞭的指导和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议会中,当出现本党议员不支持本党决策,说服和督导就成了党鞭最重要的工作。党鞭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规劝本党议员接受党的决策。由于党鞭身处政党的中枢系统,可以随时感受到权力的微妙变化,获得其他地方无法看到的资讯,所以本身拥有很大的权力。在《英国式丑闻》中,时任自由党党鞭的斯蒂尔就较早地获悉索普的性丑闻。

  小说《英国式丑闻》的高潮部分,是审判索普的法庭控辩环节。索普的辩护律师乔治?卡曼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凭借精妙的辩护策略、精心的审前准备,将本来异常棘手的案件,反败为胜,力挽狂澜,成就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传奇。在辩论阶段,卡曼对控方各个证人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沉着巧妙地发表辩论言辞,使得控方本来“铁证如山”的事实没能发挥作用而失败。

  卡曼和索普都是牛津大学出身,巧合的是,两人在校期间曾是著名的牛津辩论社的成员,被告人索普还恰好担任当时的牛津辩论社社长。牛津辩论社是牛津大学最著名的学生社团,很多英国政治家包括现任英国首相约翰逊都曾担任牛津辩论社社长。牛津辩论社资金雄厚,名下有属于自己的不动产、专门的辩论厅、酒吧和花园。辩论社对社会公开发售门票,甚至还有年票。除了辩论,牛津辩论社常年邀请世界各界名流演讲,丘吉尔、尼克松等政要都曾在牛津辩论社发表过演讲。牛津辩论社成立于1823年。成立伊始,为了不引起政府和教会的压制,辩论社规定辩题不涉及当时的政治和宗教,主要以历史和哲学为主。成员在辩论时也不即兴发言,而是照着稿子读。1829年,牛津辩论社和剑桥辩论社展开了历史上首次辩论,辩题是“论拜伦和雪莱孰优孰劣?”。拜伦是剑桥诗人,而雪莱则是牛津毕业。出于友谊和礼节考虑,牛津辩论社选择为拜伦辩护,而剑桥辩论社则为雪莱执言,这也是英国辩论史上一段佳话。

  以上内容是译者在译后记中奉献给读者的花絮,有点像电影结尾的彩蛋,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多角度地了解这部英国政坛的真人真事小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观看了休?格兰特和本?卫肖主演的同名英剧,并浏览了豆瓣上的评论,深感在视听媒介一统天下的后现代社会,作为内容载体的文学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电影电视可以给人带来视听方面即时的满足,但是文字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弥补视觉、听觉在建构意义方面的不足。在当今时代,小说文本的阅读已经变成时间的艺术,可以慢节奏、多角度深入地揭示事件的外形和内核,抵御视听的洪流将一切冲刷成碎片和泡沫。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本书的编辑宋玲女士,她深具专业素养的图书策划能力和独到的选题眼光,每每让久居在高校象牙塔内的我有机会接触英国当代文坛有价值的作品,享受艰辛而愉快的翻译劳动。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太太路阳女士以及璐怡、璐然两位小朋友,她们的欢声和笑靥是我漫漫译途温暖的慰藉。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6

版  次:1

开  本:国际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7.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