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孤岛高墙
孤岛高墙


孤岛高墙

作  者:[葡萄牙] 茱丽叶塔·蒙吉尼奥 著

译  者:卢春晖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536097353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按地域分  >  外国小说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事,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人物开展,每个人物故事相互关联,每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代表抱有同情心的志愿者团体,阿米娜和阿斯玛代表年轻、对未来满怀憧憬的难民,沙特是难民中“无人陪伴的未成年人”的缩影,迪米特里斯则代表了官僚体制中的普通一员……

  多视角的叙事使对难民问题的讨论和反思更为客观和全面。难民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拥有体面的生活,有工作,孩子在学校上学,而战争和动乱令他们流离失所,事实上他们也是受害者,不应遭受排挤、歧视和攻击。

  作者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夹杂了大量的反思。有时是“我”的内心活动,有时则是借他人之口表达的话语。作者借书中人物奥米德之口,表达了对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平等和博爱的向往,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学作品贵在质疑,这本书拓宽了读者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


TOP作者简介

  茱丽叶塔·蒙吉尼奥,1958年出生于里斯本,作家、葡萄牙检察院司法官(负责审理家庭和儿童方面案件)以及葡萄牙司法研究中心培训师。

  自1996年开始,先后出版了《完美判决》(1996)、《不忠者受难》(1998)、《敏感书词典》(2000)、《J在何处?》(2002)和《暗夜成形》(2005)等多部作品。其中,《为你等待》(2000)获葡萄牙马西玛文学奖、《第三位母亲》(2008)获葡萄牙作家协会中长篇小说大奖、《孤岛高墙》(2018)获2019年费尔南多·纳莫拉文学奖及同年葡萄牙笔会俱乐部小说奖。

  

  卢春晖,澳门大学翻译学(中葡翻译)硕士,文学及跨文化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澳门大学葡文系。研究方向包括中葡翻译、澳门翻译史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澳门大学人文学院2021年度“最佳讲师奖”。


TOP目录

笔记本(阿米娜篇)    001

耳环(阿斯玛篇)    041

T 恤(莎伊玛篇)    090

凉鞋(J 篇)          124

香烟、侦探小说、一无所有

(艾莱妮、安、沙特篇)  176

笔记本电脑(奥米德篇)  229

洋乳香(迪米特里斯篇)  272

咖啡杯(胡安篇)    318

写在最后        363

译者后记          365


TOP书摘

6. 译者后记:

  这是一部围绕欧洲难民问题展开的小说。2016年夏天,作者茱丽叶塔·蒙吉尼奥赴希腊希俄斯岛一处难民营从事志愿者工作,结合所见所闻,加以丰富的想象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最终以虚构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孤岛”和“高墙”是小说中两个主要的意象,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过程。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岛屿常常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岛屿四面环海,意味着孤立、与世隔绝;远离大陆文明的岛屿具备重建秩序和规则的条件,为新生活或新文明的构建提供可能性;岛屿往往作为一个中转地而存在。它不是目的地,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乐土,只是一个临时的过渡点,是连接两段生命过程的一个插曲。无论是鲁滨孙·克鲁索(《鲁滨孙漂流记》)还是赛勒斯·史密斯及他的朋友们(《神秘岛》),在“征服”岛屿后,最终都设法离开,回归正常生活。温蒂·达令也没有留恋给她带来无限快乐的“永无岛”,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中(《彼得·潘》)。

  在本书中,“孤岛”字面指来自中东的难民居住的希腊希俄斯岛。在作者的笔下,岛屿拥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夏天热浪滚滚,令人难以忍受,而到了冬天则寒风阵阵,水管冻结成冰。从大众角度来看,希俄斯岛并非“孤岛”,这里曾是旅游胜地——尽管因为难民的到来,旅游业受到很大的打击。本地人、游客、志愿者乘坐飞机、渡轮自由来往。在晴朗的日子里,从岛屿的东岸可以眺望到土耳其,但对于居住在此的难民而言,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孤岛”。因为战争,或是为了逃避迫害,或仅仅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搭乘橡皮艇,冒着被海浪吞噬的危险来到欧洲,沦为难民。几乎所有人都想前往富饶、强大的德国,那是来自福利社会无法抵抗的诱惑。然而,根据法律程序,他们必须在这个希腊岛屿上等待庇护资格面试。在处理结果出来之前,任何人都不得离开岛屿,擅自离开的代价是被驱逐出境。作者将其比喻成“四面环海的监狱”亦可理解。难民营的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等待遥遥无期。对难民而言,希俄斯岛并不是欧洲——尽管从地理上看,这里已是欧洲领地——而是通往欧洲的途径之地。他们介于被切断的、无法回去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无法到达的欧洲之间,进退两难。岛屿既是逃难之旅中“形而下”的中转点,亦是追求新生活、试图融入新的文化、社会和价值观过程中“形而上”的精神之岛。作者以各种方式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如何离开岛屿:阿斯玛乘坐飞毯飞去德国;奥米德和阿米娜乘坐气球或纸飞机升空;沙特骑着自行车跨越爱琴海……

  该作品的另一个关键词“高墙”亦有双重含义。希俄斯岛上有两处有形之墙。第一处是维亚尔难民营四周的铁丝网。难民登陆后,首先需要乘坐大巴前往维亚尔进行登记。那是岛上唯一的官方营地,位置偏远,到达那里需要途经崎岖的山路。营地四周矗立着铁丝网,难民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另一处是苏达营地附近的城墙。由于难民人数不断增加,超出维亚尔的承载能力,在市区建起两个临时营地:位于市中心的迪佩特营地(后被拆除,书中对此有描述)和沿着城墙兴建的苏达营地。根据书中的描述,营地最北部是一个酒吧,紧靠海滩,最南部是出入口,位于城堡大门附近,帐篷和集装箱沿着城墙不断延伸,一眼望去无穷无尽。除了两处有形之墙外,“高墙”亦指无形之墙。它可以被理解为阻挡难民前行的障碍,欧洲的官僚主义、大国未尽人道主义义务所带来的间接阻碍等。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事,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故事情节相互交叉,呈立体、螺旋式推进。作者表示,“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除了J以外,没有一个角色与现实中的人物相对应”。小说人物的构建主要依托作者的想象,而其根基则是现实生活。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我”代表抱有同情心的志愿者团体,阿米娜和阿斯玛代表年轻、对未来满怀憧憬的难民,沙特是难民中“无人陪伴的未成年人”的缩影,迪米特里斯则代表了官僚体制中的普通一员。多视角的叙事令小说结构更为立体、饱满,也使对难民问题的讨论和反思更为客观和全面。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叙事的同时夹杂了大量的反思。有时是“我”的内心活动,有时则是借他人之口表达的话语。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难民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拥有体面的生活,有工作,孩子在学校上学。是战争和动乱令他们流离失所。换言之,他们是受害者,不应遭受排挤、歧视和攻击。借书中人物奥米德之口,作者表达了对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平等和博爱的向往,即世界本为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与此同时,矛盾心理又比比皆是。难民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影响了民众的生活。一些并不富裕的国家对外来者的承载和管理能力有限,社会因此承受压力。更有甚者,恐怖分子以此为契机向欧洲大陆渗透,并制造恐怖袭击事件,给欧洲人们的安定生活造成威胁。以希俄斯岛为例,难民的到来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治安,人们不敢出门,不再光顾公园等公共场所。小说中的“我”也感叹:没有人希望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打扰。

  小说还将目光聚焦在难民以外的普通人身上:希腊志愿者艾莱妮、来自比利时的英文老师安、苏达营地的临时主管迪米特里斯……他们都为岛上的苦难者服务,但他们自己又何尝没有痛苦?例如,安从比利时来到这个荒芜的小岛,声称是为了“帮助那些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夹层中、不知道如何离开旧世界也不知道如何到达新世界的人”。然而,逃跑才是她真正的理由。丈夫和孩子离开了她,前往波士顿生活。她的世界轰然倒塌,仿佛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和战火的战争。她和她所帮助的人一样,为了逃离被摧毁的世界才来到希俄斯,深陷于旧世界的沼泽,同时又找不到前往新世界的路。她以帮助难民为己任,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是她自己。从这个角度出发,“难民”的意义进一步扩大。或许每一个人,都有不堪重负的时刻;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一时期,都会成为“难民”,困于一座孤岛,被高墙所围绕。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它围绕难民问题展开,实际在讲述的却是每一个普通人。

  如何逃离孤岛和高墙?作者在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每位读者也可以通过解读得出自己的答案。文学作品未必能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却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这便是它的意义之一。

  卢春晖

  二〇二二年三月六日

  于澳门大学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10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