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贵族与士大夫:青年学者眼中的中国史
贵族与士大夫:青年学者眼中的中国史


贵族与士大夫:青年学者眼中的中国史

作  者:[日]柿沼阳平 [日]饭山知保 编著

译  者:王博 等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7320287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主题性论文集,主题集中于中日唐宋变革论研究反思。本书试图梳理贵族、士大夫、士人这些概念在学术史上是如何运用的,及其理论背景,由此多角度地研究唐宋变革论,确认其意义和相对性。理论篇,整理围绕贵族、士大夫的中国史、日本史的学说史,从中探索应积极继承的问题点。实证篇,分别讨论贵族制争论及士大夫争论的延长上都产生了怎样的问题。

TOP作者简介

柿沼阳平,早稻田大学博士。多次参加中日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其专业方向本为秦汉魏晋南北朝经济史,在社科院交流数年,国内发表过几篇论文,如《三国时期曹魏的税制改革和货币经济质变》。


TOP目录

前言

中国古代的人们及其相互“联系” 柿沼阳平 著   王博译

失焦:历史分期论争与中文世界的士族研究 仇鹿鸣

日本古代的天皇与贵族 武井纪子

论1945年后日本学界「士大夫」(宋~清)研究之形成 梅村尚树著 李龢书译  

汉晋时期的人物叙述与贵族 永田拓治

府佐属僚所见北魏的亡命氏族 堀内淳一著 付晨晨译

金元时期的稷山段氏---从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山西汾河下游地区的“地方士人”的延续与变化  饭山知保

古代日本的中央兵力与律令贵族 吉永匡史


TOP书摘

前言

 

本论文集试图以“贵族”与“士大夫”为线索,对中国史加以重新探讨。

这一尝试本身并不鲜见。特别是在日本,早在东洋史学(主要是中国史研究)的黎明期开始,以“贵族”与“士大夫”为线索开展的中国史研究便已是主流之一,其先行者正是内藤湖南(1866-1934)。内藤湖南主张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贵族社会,宋代以后转为科举士大夫的时代,唐宋之交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期(唐宋变革论)。在区分漫长的中国历史之际,内藤湖南并不单纯地将远古作为上古、其后为中古、之后为近世,也不主张朝代分法(以王朝进行划分),而是思考各时代的意义及其独特性,探索“现代中国(1900年左右的中国)的形态源自何处”,并从唐宋变革时期寻求起点。内藤湖南认为,在唐宋变革以前的中国,被称作贵族(或名族)的特权阶级集团掌握了政治权力,他们十分重视血脉。但自唐中期以来,贵族的血统支配被打破,谱学的传统遭到切断,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权力向皇帝的集中。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和私权逐渐扩大,民间经济开始显现活力。科举的分量变得愈加重要,开启了不问血统而以学问高下为标准步入仕途的通道,如此一来,科举士大夫作为支撑皇帝的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这个意义来看,唐宋变革期也是贵族向士大夫转换的节点。

内藤湖南的学说在此后被以京都学派为中心的学者所继承。此外,20世纪的日本有不少信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者,集中在历史学研究会(历研派)旗下。在叙述中国史时,他们关注到各时期的经济生产基础,认为处于各生产样式之中的支配阶级与被支配阶级(如皇帝与豪族、皇帝与小农、豪族与奴隶等)的矛盾是创造新时期的契机,并尝试通过与京都学派相异的角度进行不同的时代区分,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还是在唐宋之交发现了变革的存在。

此后进入21世纪,日本国内对于时代区分的争论渐转衰弱。以“贵族”和“士大夫”为题目的论文数量也开始减少。笔者生于1980年,在进入21世纪时还是一名早稻田大学在读研究生。当时在年轻学者中间充斥着“时代区分已过时了”的论调。随着苏联解体,中国市场开放,西欧自由主义扩张、相对主义崛起,日本引进了更为多样化的史观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影响力也发生了很大衰退。在京都学派和历研派之间引发战火的时代区分论争随着一方的完全失利,在表面上宣告终结。

然而,每当描绘中国通史时,每一个历史学者都会不可避免地考虑到时代区分。比如在撰写中学或高中的历史教材时,从头到尾都没有所谓的“章”或者“节”,只有依靠时代来划分。而且在把握历史学的意义时,与其他时代和地区的历史作比较也不可或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曾指出,一个颜色的价值是通过与其他颜色的差异而体现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可能存在没有时代区分的历史学。应该说在不单纯以时间差异或王朝交替为标准,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时代加以区分这一点上,内藤湖南并没有错。

在通过理解内容来进行时代区分时,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区分方法也发生着变化。此时就出现了对唐宋变革论的历史学意义进行重新探讨的余地。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新资料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史料的电子数据化,中国史研究也随之飞速发展,我们的时代认知及对时代的区分也因此出现了变化的可能。事实上,不仅是在中国和日本,近年来即便是欧美也持续推进着对唐宋变革论的重新探讨,开始出现了以“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The “Northern-and-Southern-Song Transition”、“Late-Ming-Early-Qing transition”为线索对时代加以区分的研究。

内藤湖南或历研派运用西欧史学的“尺子”(古代、中世、近世等用语及封建制、共和制、民主制等概念)探讨了中国史是如何向近现代中国过渡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主张应该发掘各时代固有价值的学者。围绕唐宋变革论区分的“贵族”与“士大夫”的实证研究在推进,学者们对于相关概念的规定也各有不同。当下日本的中国史学者基于多样化的标准形成了多样化的时代认识,这也折射出中国史的复杂之处及其魅力所在。然而,如果缺乏交流和相关梳理,则会持续陷入没有对话和争议的尴尬境遇。

那么,今天在日本活跃着的中坚学者是如何思考一直以来的时代区分论争,他们又是怎样认识贯穿于其中的“贵族”与“士大夫”这一概念的呢?我认为有必要试着对学术史加以梳理,各自提出见解以交流互动。幸运的是在笔者周围有一批充满热情的同辈学者,自2012年以来,笔者组织了“青年中国史论坛”,该论坛作为日本全国青年学者自发性集合的研究会持续发挥着作用。其中部分生于1980年前后的学者应邀尝试对前面的问题加以作答,由此形成了本书。换言之,本书梳理了“贵族”“士大夫”“名族”“士人”这些概念是如何应用于学术史上,它们又带有何种理论背景的问题,借此从多角度重新对唐宋变革论加以验证,在再次确认其意义的同时谋求其相对化。最大的目的在于,由1980年前后出生的学者各自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在获取新时代认知的基础上,今后应该探讨什么”这一问题加以回应。

之所以以1980年出生为轴,是因为笔者生于1980年,邀请同辈的学者更加方便。而且在对于学术史的接受理解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即便在中国,在阅读某篇古代史论文之际,“文化大革命”以前度过青年时代的学者和其他学者在“读法”上应当也是有所不同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向不同时代的人问询历史认识,对于理解1980年的日本也有重要意义。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证篇”。

在理论篇中,以“贵族”与“士大夫”为线索,整理了日、美、中三国的学术史,对以往学术史中应该积极继承下去的点进行摸索。除柿沼阳平、梅村尚树的论考外,武井纪子也赐下了关于日本古代贵族的学术史的论稿。这是为了从比较史学的立场对中国史上的“贵族”“士大夫”概念进行理解。此外,为理解中国的学术史,仇鹿鸣氏也赐下相关论稿。

在实证篇中,以“贵族”与“士大夫”为线索,集中了现在仍然持续着的若干学者的实证论文。分别由永田拓治、堀内淳一撰写魏晋南北朝时期、饭山知保撰写宋代以后的相关论文。作为研究日本古代贵族的实证研究,吉永匡史也赐下论稿。

在编撰本论文集之时,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借助于公益财团法人サントリー文化财团(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组织研究补助。研究课题:贵族与士大夫)的补助金,我们得以定期召开读书会。其中关于很多方面的意见都无法取得统一,可见即便是在同辈人中,我们的见解也是各种各样的。因而拟先通过本书进行一次归纳梳理。

 

柿沼阳平

2020年7月5日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14

加载页面用时:92.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