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作  者:沈刚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55984994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变迁中,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核心价值观?哪八位帝王发挥了决定性的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本书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全新揭示了秦统一后帝制国家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并力图从中找寻变迁规律,揭示王朝循环的原因,总结历史得失。作者将数十位帝王的故事与大历史视野相结合,既是一部中国历代皇帝评说总集,又梳理了两千年中国政治历史,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帝制中国两千年兴亡得失的机理。

 

TOP作者简介

沈刚,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专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历任上海《萌芽》杂志社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编辑。小说《别了,十八岁》 获“萌芽”文学奖,出版小说集《别了,十八岁》。

 

TOP目录

绪  章 帝制时期的运营和治理                                                          

第一章 创制:秦汉第一帝国

第一节 秦始皇:开创还是毁灭                                                                                                                                                                          

第二节 摸着石头过河的汉高祖

第三节 忍者汉文帝

第四节 汉武大帝的矛盾人生

第五节 汉宣帝:霸道王道两手抓

第六节 新帝王莽的理想国

第二章 重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阶段

第一节 曹操、魏文帝的三国时代

第二节 晋武帝:统一还是崩溃

第三节 晋元帝:东晋政权的士族专政

第四节 前秦天王苻坚:大一统的失败尝试

第五节 职业军人宋武帝

第六节 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

第七节 梁武帝崇佛和西魏宇文泰改革

第三章 调整:隋唐第二帝国

第一节 文帝、炀帝:二世隋朝

第二节 天可汗唐太宗

第三节 女皇武则天的逆袭之路

第四节 成败唐玄宗

第五节 唐宪宗:承前启后的中兴

第六节 武宗和宣宗:帝国的落日

 

第四章 完善:五代辽宋金对立阶段

第一节 辽太祖太宗:契丹版的一国两元体制

第二节 宋太祖:最后的篡位者

第三节 宋仁宗:盛治和改革

第四节 宋高宗的南渡岁月

第五节 金世宗与宋理宗:文治的迷思

 

第五章 固化:元明清第三帝国

第一节 元世祖:因俗而治,蒙汉相杂

第二节 明太祖的恐怖政治

第三节 明成祖和他的儿孙

第四节 明世宗:革新与停滞

第五节 深居宫中的明神宗和崛起的努尔哈赤

第六节 明思宗殉国与皇太极、多尔衮建国

第七节 最后的康熙大帝

第八节 乾隆帝的盛世自恋

第九节 道咸大碰撞

第十节 慈禧太后,帝制的终局

 

结论

治理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

 

后记

我的跨界历史写作

 

参考文献

 

TOP书摘

曹操、魏文帝的三国时代

魏文帝曹丕是帝制时期第一位通过禅让革命,成功实现运营系统品牌转换的皇帝。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曹操是死后被儿子封为皇帝的第一人。曹魏政权建立,脱胎于东汉末运营系统的溃败。从党锢之祸到董卓进京,忠于儒家价值、汉政权和皇帝本人的三合一信仰系统崩溃,各地呈现碎片化割据。曹操以法家的严刑峻法,力图振作统治者的权威,把唯才是举、“明达法理”作为进入组织体制的依据。这些是对东汉后期政治松弛、用人注重门第的虚誉风气的纠正。然而,曹操虽然扫平群雄,恢复了北方地区的秩序,却无法凝聚新的价值共识,从而重建具有全新品牌的皇权运营系统。曹丕正式立国称帝后,复太学、修孔庙和兴儒学,倡导儒家教化,以此为统治的核心价值。他确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既是将用人权收归中央政权,也是对服膺儒教的士族地位的认可。

曹丕赞同汉文帝刘恒与民休息、以德化民的执政理念,从总结汉政权运营得失的政治正确出发,严格防范宗室、外戚和宦官等势力对于皇权的威胁,但是,始终未能迅速重塑天下士人共同忠诚的信仰。曹魏政权不仅无力统一南方蜀汉、东吴控制的区域,而且仅过二十余年,即发生最高统治者的继承危机。辅政大臣司马懿乘机发动了夺权政变。

曹操的困局 

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之养子。阉人养子之后是曹操入仕后难以抹去的污名。曹操早年任洛阳北部尉时,棒杀违反宵禁令的宦官蹇硕之叔父,策划暗杀中常侍张让,上书为陈蕃、窦武等人鸣冤,都意在和宦官势力划清界限。可惜无论是上述行为,还是任济南相时励精图治,或是朝廷征召他当东郡太守、模仿名士挂冠求去的作派,都仍然得不到士族党人内心的认同。

袁绍、公孙瓒和刘表等士族、名士割据一方,不敢再受命另启新的运营系统,也不愿继续忠于被挟持的东汉献帝政权,实际上是对天下危局束手无解。曹操迎献帝至许昌,以东汉政权正统的名义平定各地,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杨、眭固和张绣等势力,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败袁绍军政集团,北征乌桓、南伐荆襄、西讨凉州,虽在赤壁大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但是,基本重建了北方中国的治理秩序。

在统一战争的政治实践中,曹操为了处理组织体制内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三次下达求才令。以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曹操所标明的唯才是举政策,并不是以道德作为标准的,以名节、德行为核心的儒教征辟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被废除。陈寅恪先生甚至判断,曹魏是得到部分豪族士大夫支持的法家寒族政权。曹操任兖州刺史时,诛杀名士边让,曾引起陈宫、张邈等当地士大夫起兵反抗,曹操诛杀孔子二十世孙名士孔融,更激发天下士人对他可能篡汉的警惕和批判。曹操的这些行为,或许是源于他非士族出身心理自卑的报复,或许是他从中央集权的统治策略出发,强悍打击日益兴盛的世家豪族势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奉行重刑明典的法家治理策略,即汉宣帝言汉家制度“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中的霸道方法论。

东汉政权晚期连年战乱,土地大量荒芜、人口锐减。曹操同样以法家的农战思维,解决国家物力、财力资源严重缺乏的困境。即政府大规模推行屯田制度,直接把农业劳动者组织起来, 置于独立的郡县系统外的屯田官员管理之下。屯田包括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客、屯田士兵相当于国家的佃客,屯田地区遍及政权所控制各地。国家每年所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从那里提供给前线作战的军队。

公元200年、214年,曹操两次和汉献帝身边近臣亲属发生冲突。参与倒曹行动的车骑将军董承等多位大臣,除刘备事先出走外,均被族灭。怀孕的献帝妃董贵人、伏皇后和她所生两位王子,以及伏后之父伏完等宗族数百人,全遭杀害。

曹操长期担任东汉政权的丞相,兼领冀州牧。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公,以邺为都,公然立宗庙而祭社稷。公元219年,曹操进爵魏王,出入服饰礼仪与天子无异,不仅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还相当于自建了和东汉政权并行的运营系统。曹操被封魏公时,远在成都的刘备、许靖和马超等人上书献帝,痛骂曹操“窃执天衡”“剥乱天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但他并不以为意。曹操称魏王后,孙权上表劝他称帝,曹操却哈哈大笑:“是儿欲踞吾着炉上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他无法再做忠贞的汉臣,但他也相当清楚,天下士人不可能支持他打着兴汉的旗帜代汉。曹操最信任的首席谋士荀彧,因此忧愤而死。这不仅是曹操个人的困局,而是当时整个时代,价值观和方法论严重背离后形成的死结。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48

版  次:1

开  本:32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5.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