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
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


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

作  者:[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

译  者:闫寒冰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76024326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教育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与课堂。本书为学校改革提供了一个清晰且有力的方法——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以及实现使命的实用战略。通过借鉴大量的实践策略和案例,明确地阐释了学校教育的使命、课程重建策略、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工作职责等内容,并且对于逆向设计如何应用于学校改革、改革过程必须持续的三步骤以及学校渴望的改革成就等方面做出了科学地规划和指导。 \n
《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七章)阐述了学校教育的愿景,以及其对课程和教师角色的启示。第二部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提出了一项达到此学校教育愿景的规划。事实上,本书围绕逆向设计的逻辑,给出一个明确而强大的使命和学习指导原则,从预期结果出发倒推出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关键特征——课程、评估、教学、教职工的角色、政策、体系和资源使用。 \n
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样,《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我们不相信会有完美的领导方法,正如我们不相信没有教师参与修订的课程一样。学校践行使命是需要花费很多心力的,我们在这里提供的是能够支持学校的、更为周到、持续和有效的计划。

TOP作者简介

格兰特·威金斯 (Grant Wiggins),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为学校、学区和州教育部门提供关于各种改革问题的咨询服务,并参与了一些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包括佛蒙特州的档案袋系统和精英学校联盟。与杰伊 ·麦克泰格合著有《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杰伊 ·麦克泰格 (Jay McTighe),马里兰州评估委员会主任。 

闫寒冰,教育技术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副组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组长,教育部课程中心“深度学习”综合组成员,上海市远距离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TOP目录

序 
译者序 
致谢 
绪论 
灵活而务实的过程 
全书概述 

第一部分 学校教育的愿景 

第一章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要点 
专注于理解、迁移和思维习惯 
什么是关注理解的教育?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顺序安排? 
重要的认识: 对内容的看法 
为什么使命很重要? 
阐明并践行使命 
机构目标 
对于使命的集体承诺与真正的专业化 
学校使命和州立标准 
部门和年级团队的目标 
行动建议 

第二章 学校课程应该做什么? 
必要的材料: 一份塑造课程的蓝图 
聚焦使命的课程蓝图 
从预期表现出发逆向设计课程 
以终为始: 始终围绕表现性目标来建构课程 
将操练与比赛融为一体 
什么是“学科”? 
确定所需训练的关键章法 
维护基于成果的学习 
螺旋上升: 反复出现的问题和表现 
调整的计划: 使得反馈更聚焦于课程设计和实施 
行动建议 

第三章 如何重构学校课程? 
要素一: 使命相关的成就和课程理念 
要素二: 从使命和内容标准中得出的理解和基本问题(大概念) 
要素三: K-12课程地图 
要素四: 关键评估和证据收集 
要素五: 分析型和纵向型量规 
要素六: 参照作品样例 
要素七: 具有赋能价值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 
要素八: 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估 
要素九: 差异化 
要素十: 故障排查指南 
附言: 课程标准 
行动建议 

第四章 教学应该如何适当去个性化? 
学习原则 
学习原则意味着什么 
面对特定原则的共识达成 
“你说得都对,但……考试怎么办?” 
基于理解的学校教育的努力方向 
行动建议 

第五章 教师的教学角色是什么? 
教师作为讲授者 
教师作为助学者 
教师作为教练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 
教师的误解 
以终为始确定教师的职责 
行动建议 

第六章 教师的非教学角色是什么? 
角色1: 课程贡献者 
角色2: 结果分析者 
角色3: 持续学习者 
行动建议 

第七章 学术领导者的工作是什么? 
工作职责1: 与使命和学习原则相关的职责 
工作职责2: 与课程相关的职责 
工作职能3: 与结果相关的职责(差距分析) 
工作职责4: 与人事有关的职责 
工作功能5: 与结构、政策、资源相关的职责 
工作职责6: 与文化相关的职责 
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第二部分 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规划 

第八章 如何将逆向设计应用于学校变革? 
变革的战略与战术 
在学校变革中应用逆向设计 
缩小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计划调整 

 

第九章 学校变革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使命相关的变革目标 
愿景 
目标 
理解 
知识和技能 
行动建议 

第十章 我们应该收集什么样的证据? 
关键使命的证据 
对改革所处的情景进行评估 
行动建议 

第十一章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学校改革行动规划指南 
将WHERETO作为规划组织器和检查表 

第十二章 我们必须应对什么样的习惯?最终的警告 
好习惯和坏习惯 
灌输式教学是一个坏习惯 
教科书是坏习惯的推动者 
人是如何学习的——或者反过来说,人是如何抵制学习的 
做出改变 
打破制度坏习惯 
专业发展的改革 
行动建议 

参考文献

TOP书摘

译者序 \n
\n
我主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2017年3月出版后受到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喜爱,入选了该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的TOP10。很多学校将它作为校本研修的教材统一购买并组织学习,我本人也应邀去一些学校做了历时多天的工作坊,很多教师通过工作坊的共学、共研、共创,生成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大单元设计,破解了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感到困惑的教学设计路径问题。有老师在学习了这本书后,反馈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让我们审视每一天、每一节课的价值,让每次付出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这样的深度理解,是让人颇感欣慰的。与此同时,我也发现,那些真正能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应用于现实课堂的实践,都不仅仅是依赖教师个体层面的理解与能力,更与学校层面的整体教学理念、课改执行力,以及持续有效的教研活动分不开。学校层面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促进育人模式的变革?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也使我萌生了要翻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姊妹篇《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的念头。 \n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如何支持教师开发出追求持久性理解的单元设计,而《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关注的则是如何支持学校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学教研骨干理解使命和学习原则,建立发展愿景、开展持续评估并依据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采取行动,在采取行动这一部分,教师的职责重塑与教研活动的组织成为重要关切。 \n
由于研究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到全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变革、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组织等工作,深知若干学校在规划自身发展时,还缺乏与教育变革相一致的思维模式与有效“章法”;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还缺乏有效的设计与良好的氛围;教师在自主实践时,还缺乏对自身职责的认同和持续改进的动力。这些,都是阻碍新课程改革落地的“拦路虎”与“绊脚石”,而这本书恰恰可以提供“清障”方略,有效支持学校变革。 \n
谈及此书的内容特色,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以终为始”、“系统施策”和“实践智慧”。 \n
第一个关键词是“以终为始”。这本书前半部分,是从预期结果出发,给学校提供了一套从使命到愿景,再到具体行动的可行方法论,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阶梯。这个阶梯就是一个使命驱动的学校变革逻辑,而这个逻辑是与“逆向教学设计”一脉相承的,并且,面向逆向教学的案例、理解与思维方法是一直贯穿在这本书中的。 \n
第二个关键词是“系统施策”。这本书面向学校教育变革的各个关键要素,包括课程、评估、教学、教职工角色、政策、结构和资源使用等,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具体的努力方向与实施策略。这些分析与策略是具体的,也是系统性的,与上位的使命、学习原则与愿景是相辅相承的。总的来讲,这本书更像是提供给学校各层次管理者的一套有解读、有实例、有方法的管理支架。 \n
第三个关键词是“实践智慧”。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一样,这本书不同于悬浮在云端的理论与观点,它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做支撑,并基于这些经验对于管理策略有着一次又一次的迭代,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方法路径,这对于一线的实践者而言,难能可贵。本书的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德都是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学者,他们同样也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作者。大量的学校指导实践成就了这本书的撰写,相信书中的很多来自一线的感想、困惑、质疑会让读者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相应的案例解读与理念剖析,又会让读者们拨开迷雾,从自身的经验中生发出理性的深度认同。同时,这本书的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行动建议”,完全可以理解成为校本研修的活动设计指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n
翻译工作是折磨人的,对于这一点我一直知道,但实在是因为遇到了一本值得推介的书,才再次“入坑”。翻译工作的进度也常因教学、研究、管理各项工作的挤压一再拖延,但每去一所学校开展工作坊,想到这些学校后续必然会面临着组织变革与教研推进的难题,就再一次下定决心要早一点儿将这本书推到老师们面前。当然,虽然在发展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大方向上,国内外是一致的,学校变革的关键要素也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国内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说学校校本课程的适用范围与国外就是不一样的。对此,本书做了尊重原著的翻译,并相信一线的实践者会根据现实情境进行迁移和转化。 \n
本次书稿的翻译难度更大,首轮翻译时,宫玲玲、迟佳惠翻译了绪论、第一章;李玉翻译了第二章;郑东芳、李笑樱、单俊豪翻译了第三章;段春雨翻译了第四章;李帅帅翻译了第五章;袁滟翻译了第六章;袁春雪翻译了第七章;赵一儒翻译了第八章、第十一章;王诗蓓翻译了第九章;朱珊珊翻译了第十章;常宇翻译了第十二章。李玉同学协助我承担了第一轮译稿的翻译及互校的组织工作,所有同学都参与了一轮互校;第二轮校稿中,单俊豪负责了绪论到第三章的审校,李笑樱负责了第四章到第七章的审校,李玉负责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的审校;第三轮校稿时,张中尧完成了三校中第四章至第七章的校译工作,其余章节为本人校译。接下来,本人对已完成的书稿进行了三轮终审校对与定稿工作。 \n
一轮一轮地反复审校,一层一层地攀升理解,最终使我在其中生长出一种突破认知疆域的幸福感,使我对课程改革的路径理解从课堂教学层面提升到教研组织与学校管理层面,值此书付梓之时,希望将此书之于我的幸福感,传递给更多在课改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老师们。 \n
闫寒冰 \n
2021年12月25日 \n
致谢 \n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使这本书的理念和素材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他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n
首先,我们感谢开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培训的核心成员:约翰?布朗(John Brown)、安?坎宁汉姆-莫里斯(Ann Cunningham-Morris)、 马塞拉?恩伯格(Marcella Emberger)、朱迪丝?希尔顿(Judith Hilton)、埃弗里特?克莱恩(Everett Kline)、伊丽莎白?卢瑟福(Elizabeth Rutherford)、艾略特?瑟福(Elliott Seif)、珍妮?史密斯(Janie Smith)和 艾丽森?祖玛达(Allison Zmuda),感谢他们的热情以及不吝分享的智慧和经验。我们特别感谢艾丽森和约翰提供的宝贵建议,感谢艾略特花了大量时间精心讨论和修订整个课程。他们温和而又坚定地推动着我们不断修订早期的、不够完善的版本,并在本书成稿后给了我们很好的反馈。 \n
我们衷心地感谢那些与我们一同奋斗的、数以千计的教育工作者们,他们的提问、讨论、建议和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对本书的发展和完善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几个人:弗兰克?柴平(Frank Champine)、苏珊?克莱顿(Susan Clayton)、艾伦?迪诗特(Alan Dichter)、帕梅拉?弗朗西斯(Pamela Francis)、伊莱恩?戈尔曼(Elaine Gorman)、安迪?格林(Andy Greene)、彼得?希尼(Peter Heaney)、多萝西?卡塔斯库斯(Dorothy Katauskus)、玛西娅?克莱默(Marcia Kramer)、安?刘易斯(Ann Lewis)、金?马歇尔(Kim Marshall)、希尔德?麦吉汉(Hilde McGeehan)、罗恩?托马斯(Ron Thomas)、黛安?瓦诺斯达尔(Diane VanAusdall)和马克?怀斯(Mark Wise),他们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我们要特别谢谢安迪,作为肯德伍德(Candlewood)中学的校长,安迪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还是持续不断地为本书的修订提供反馈并贡献素材。 \n
说真的,如果读者们在阅读此书时有所受益,那一定要归功于我们与许多学校和地区长期开展合作,因而创新生成了很多富有见解且现实可用的工具。在这里我们没有办法一一提及所有学校,但仍要特别向以下学校表示感谢,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案例与工具。这些学校是:巴尔的摩县公立学校(Baltimore County Public Schools, MD)、肯德伍德中学(Candlewood Middle School, NY)、大岛公立学校(Grand Island Publick School, NE)、希腊中央学校(Greece Central Schools, NY)、希斯代尔乡镇86学区高中(Hinsdale Township High School District, IL)、蒙哥马利县公立学校(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 MD)、纳努埃特公立学校(Nanuet Public Schools, NY)、新希望-索尔布雷斯学区(New Hope-Solebury School District, PA)、纽约市第9学区圣查尔斯社区学校(District #9 in New York City, St. Charles Community Schools, IL)、圣塔玛尼教区学校(St. Tammany Parish Schools, LA)、州立学院区学区(State College Area Schools District, PA)、特克斯伯里学校(Tewksbury, NJ)、弗吉尼亚海滩城市公立学校(Virginia Beach City Public Schools, VA)和西温莎平原学校(West Windsor-Plainsboro Schools, NJ)。 \n
如果没有课程开发协会(ASCD)的安?坎宁汉姆-莫里斯的支持,《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这本书就不会诞生。安协助撰写了本书的初始版本,并在过去几年持续推动其不断发展。 \n
我们也感谢达特?拉塞尔(Darcie Russell)和她的编辑同事们所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建议,以及她们对本书的持续打磨。最后,再次感谢我们的家人容忍那些无休止的电话,甚至在马里兰州和新泽西州往返的旅行途中,我们还花费了许多时间来修订书稿。格兰特(Grant)要特别感谢丹尼斯(Denise)对本书前四章的实质性贡献和编辑工作,感谢她容忍他不停的质疑和脑洞大开,感谢她那么愉快地帮助他想深想透,并澄清书中的关键问题。我们相信戴西(Daisy)、丹尼斯(Denise)和所有的孩子都理解我们的工作——再次感谢! \n
绪论 \n
要成就伟业,我们不仅要行动,还要有梦想;不仅要计划,还要有信念。 \n
——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 \n
当前关于教育和学校改革的书很多。那么,这本书能提供什么新颖实用的东西呢?简单地说,这本书为学校改革提供了一个清晰且有力的方法——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以及实现使命的实用战略。虽然许多人都写过关于使命的文章,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如何通过变革学校教育及其组织结构来履行使命。这正是本书要做的——通过使命来激活学校教育和它的组织结构。 \n
学校应该追求怎样的使命?不论细节描述如何,学校教育都应该使学习者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智力成就,体现在: (1)他们有能力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迁移到有价值的任务中;(2)他们有成熟的思维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革呢?为此,我们辨析出日常教学中那些无视使命的各种行为,并从使命出发逆向推导出实现使命所需的课程、评估、职责描述和政策。如果忽略理解和迁移,不持续关注这种意义下的教学,那么学校教育将被不相干的实践与结构所局限,永远陷入一种漫无目的的、未加检验的习惯操作之中。 \n
在整本书中,我们都在用建筑做类比: 如果“学校教育”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应该如何翻新它?我们设想在下面所示的六根柱子上进行建造或翻新: \n
●一个明确且持续关注所有学校教育的长期使命: 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智力成就,这体现在他们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迁移到有价值任务中的能力以及他们成熟的思维习惯。 \n
●一个课程和评估框架: 用以明确整体使命,同时完成具有明确、2长期目标的学业项目,确保在完成课程规划与教学时不再使用灌输的方法。 \n
●一套明确的学习原则和教学设计原则: 这套原则是基于研究与专家智慧形成的,它将成为所有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 \n
●与使命及学习原则相一致的结构、政策、职责说明、实践以及资源使用。 \n
●一整套致力于持续探索愿景和现实差距的改革战略。换句话说,一个持续的、及时的、强大的反馈和调节系统,它能使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必要时改变路线,达到预期效果。 \n
●一套与战略相关联的战术,以及一个简单明了的计划过程,用以从使命和预期结果出发“逆向”精心策划学校教育和改革的关键工作。 \n
这本书解释了以上要素,说明了它们的基本原理,以及使这些改革目标明确且现实可行的工具和过程。简言之,这本书摆脱了单一的目标、无休止的抱怨以及天真的幻想。我们提供的行动计划不是由模糊的价值观或随意的批判所驱动的,而是由包含了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构的真实使命所驱动的。本书还包含一个克服长期不良习惯的计划。 \n
我们的挑战并不是要创造一所不受现实影响的理想学校(许多改革都有这种倾向),或者假定学校目前的核心功能已经足以胜任这项任务(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要从“使学生在有价值的任务中有想法、有创造、有成果”的长期目标出发,倒推着建立学校的管理模式。我们确实提供新的理念,但是更重要的是,本书通过一套通用的方法来建构并明晰学校的目标,明确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并努力根除与这些目标背道而驰的盲点和习惯。 \n
逻辑很简单: 如果我们的使命是X,那么随之产生的课程、教学以及学校组织会是怎样的?我们把这种从使命出发的工程称为《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SCHOOLING BY DESIDN)。 \n
教育的要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 通过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和有效理解来达成有价值的成就,并实现迁移。任何教育,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就应该帮助学习者从两种意义上获得“理解”: (1)使他们不断从功课中获取理解: (2)帮助学生应用知识,不仅在学校中应用,还要应用到新情境中——这就是知识迁移。这两个目标应该同时进行,3而不是在学生们先学会了所有可能“值得知道的东西”之后,再进行知识迁移。当理解成为目的时,我们最重视的思维习惯就会被培养出来。因此,学校管理模式的成就应该通过学生真正完成的事情来判定,而不是看他们的功课表现。学校的要点在于让学生在学校内能够理解所学,以便更好地在学校外生活;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效地、深刻地将现在的知识用于应对以后的挑战。 \n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载体。本书的核心就是一个课程再造的规划,通过这一规划使学校课程既能满足学校目标,又能削弱我们“灌输式教学”的习惯。坦率地说,传统课程和它的教学观已经失效好几个世纪了。学习内容和活动清单不是课程规划,教具的进步永远不能保证思维习惯和真正能力的发展。掌握学习内容不是学校的终极目标,它只是成功教育的副产品。达到国家标准也不是教育革新的主要成果。我们可以用建筑来类比一下: 这些标准就像改革蓝图必须遵守的建筑规范,但它们不是蓝图本身。简言之,如果没有基于使命和有效学习原则的课程、评估和教学框架,学校教育就是随意的,学校改革也是混乱的。 \n
学生能够成功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所有教育实践、政策体系都必须遵循的使命,这就是本书使用逆向设计这个词的实际含义。学校改革必须以学校使命为指引,并将这一使命落实在相应的政策、体系和实践中。 \n
前面讲了好多关于理解和有价值学习的重要性,这些论述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 教育者难道不都是想让学生理解所教的东西,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吗?是,也不是。确实,在各种规划和使命陈述中,我们都在说重视理解和特别的思维习惯,但当我们看看课程是如何规划的,学校是怎么开展评估的,教室中每天都发生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关于思考、意义和迁移的目标早就被抛到脑后去了。于是乎,总是先由教师讲授基本“内容”,然后再通过容易评分的纸笔测试评估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真正的知识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习惯经常被牺牲掉了。 \n
教师们对理解和迁移缺乏持续关注,某种程度上是有情可原的。我们使用的教科书强化了灌输知识和脱离情境的倾向。高利害考试(主要采用一种脱离情境的选择-反馈模式)的压力加强了学校教学对离散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各级政府基于大规模有效测试的结果来定义的狭义“成功”阻碍了追求深入理解和知识迁移的教学。尽管有这些明显的原因,我们仍认为微妙的心理和社会力量的影响较大,这些力量长期阻碍我们聚焦于所期待的使命。 \n
在这本书后面,隐藏着至关重要却鲜被问及的问题: 多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爱岗敬业、勤劳能干的教育工作者经常忽略促进学生理解这样的目标?为什么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来理解和完成任务?为什么老师们那么容易被灌输教学、应试教育或趣味活动所诱导而偏离更有价值的智慧目标?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觉得学校很无聊,不值得他们努力学习?又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学生的这种体验视而不见?简单说来: 我们认为成功的改革取决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否打破长期以来的习惯和态度。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习惯和态度已经阻碍了学校教育进入一个新时代。 \n
我们的批评是针对整体组织的,不是针对个人。许多教师,出于善意,错误地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针对低层次知识和离散技能的教学和应试(尽管大多数州的内容标准都不是这么说的)。这种误解不仅是由几个世纪所形成的“教学”和“考试”制度所带来的教学习惯和思考模式所致,也是依赖典型课程和教科书的必然结果。 \n
灵活而务实的过程 \n
除了一个指导学校改革的、面向理解的使命,我们还需要一个务实的规划,这个规划必须是自认不足的,能够根据反馈和其他结果不断调整个体教学和学校教育。我们必须确保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能够持续探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从而引导及时有效的实践修正。现在,几乎没有相关机制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获得所需的反馈,以便可以系统调整学校教育。我们缺少故障排除指南和针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持续性反思。 \n
因此,改革进程必须包含不间断的三个循环: \n
●在我们的使命和达成共识的学习原则基础上,建立一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大的愿景来描绘我们希望达到的样子。 \n
●根据使命,对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进行持续、5明确的评估。 \n
●基于愿景与现实、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进行定期分析,及时调整。 \n
当满足以上条件时,我们就能克服为改变而改变的想法及惯性;我们的工作要致力于缩小实际与期望结果之间的差距。我们对差距分析得越多,我们的愿景也就越清晰;我们的愿景越清晰;就越值得期待也越可行;愿景越可行;我们对当前的结果就越不满意……我们认为,所有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把这类工作视为工作的核心。 \n
总之,尽管有成千上万的书涉及学校领导力和教育改革主题,但我们提出了一种更为折中但又高度聚焦的方法。我们要求读者以一种逆向设计的方式,与我们一起思考: 追求理解的学习和聚焦使命的长期目标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想让教师、学校和组织更关注理解、更忠于使命,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和规划?如果想让教师、学校和系统能够基于理解、聚焦使命,那么,教师、改革领导者和区域管理者必须成功完成怎样的关键任务? \n
全书概述 \n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七章)阐述了学校教育的愿景,以及其对课程和教师角色的启示。第二部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提出了一项达到此学校教育愿景的规划。事实上,这本书围绕逆向设计的逻辑,给出一个明确而强大的使命和学习指导原则,从预期结果出发倒推出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关键特征——课程、评估、教学、教职工的角色、政策、体系和资源使用。 \n
第一章首先探讨了教育使命的重要性及其对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影响。我们认为,所有的使命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每门学科中发展理解和迁移能力,发展成熟高效的成年人所具有的关键思维习惯。第二章描述了有助于使命达成的课程本质。第三章描述了这种新课程框架的具体内容,并列举了许多相关的例子。第四章提出了一套明确的、与使命相关的学习原则。第五、六、七章结合使命详细说明了学校或学区的教师和学术领导者的一般角色6和特定的工作职责。 \n
在第二部分,第八章到第十一章,我们描述了一个用于规划改革进程的、实用的三级逆向设计过程,每一级都有对应的策略。第十二章着眼于学校变革现实,强调变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习惯。 \n
此外,本书许多章的结尾都设置了“行动建议”板块,结合章节中提到的观点,为教育工作者们提到了具体的行动步骤。 \n
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样,《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我们不相信会有完美的领导方法,正如我们不相信没有教师参与修订的课程一样。学校践行使命是需要花费很多心力的,我们在这里提供的是能够支持学校的、更为周到、持续和有效的计划。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16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