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年俗
中国年俗


中国年俗

作  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

出 版 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4808584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年俗》分为五章:“忙在腊月”“守在三十”“聚在初一”“乐在初二”“玩在正月”,按年俗的时间先后顺序对一个个有代表性的年俗逐一讲述,由今及古,由流溯源。让我们跟着每一章的导言,先在年俗中徜徉一番吧。

       全书传达的敬畏、感恩、平等、和气、共享、团圆等思想,也正是当前人类所亟需的。

  而思想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落地。中华民族先祖正是看到这一点,再结合大自然律令设节。年年岁岁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节仪让人类得以永续智慧的生活化、功能化、养成化、素养化,由人而众,变成一个民族的维护力、生产力、凝聚力,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中国年俗》把中国人的过程性审美、过程性幸福展示得淋漓尽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TOP目录

第一章 忙在腊月

腊八粥——开启年的序幕

腊鼓——唤醒沉睡的大地

年画——渐渐远去的记忆

赶大集——跨越边境的忙年

花市——让春天走进家门

祭灶——场与“家神”的对话

理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窗花——剪刀开合间的新春祝福

水仙花——清香的年味

杀年猪——热气腾腾的忙年

打糍粑——土家儿女记忆中的年味

花馍——“母亲的艺术”传承千载

 

第二章 守在三十

春节祭祖——最神圣的仪式

春联——最吉祥的文字

饺子——最浓的年味

围炉——最火热的年夜饭

年糕——最糯的甜蜜

炉馍馍——最灿烂的西北美食

大理白族——最清香的年味

烟花爆竹——最热烈的新春序曲

 

第三章 聚在初一

拜大年——最浓烈的新春祝福

落下闽——中国的春节老人

抢头香一拔得头筹,祈盼幸福

抢鲜水——勤劳圣洁的民族习俗

素饺子——肃静的新年第一餐

黄棵——祈盼新年五谷丰登

打糕——长白山下的年味

 

第四章 乐在初二

姑爷节——碗打卤面中的亲情

回娘家——水上人家的古老风俗

回门——新女婿最“大”

吃春酒——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土族过年——幸福的回家路

畲族过年——彩带编出七彩梦想

 

第五章 玩在正月

庙会——新春快乐集散地

风车——转出来的好运

布老虎——百兽之王也萌宠

送年礼——碗和菜睦邻里

破五——迎神纳福的好日子

年戏——家乡的古老唱腔

舞龙灯——红红火火闹正月

斗鼓——黄土地上春雷响

秧歌——扭出来的红火

傩舞——古老而神秘的祈福仪式

鼓藏肉——十三年一见的节日菜肴

拴腿面——拴住幸福,拴住平安

祭天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社火——快乐闹红火

老鼠嫁女——动物的喜事、民间的乐事

汤圆——元宵庆团圆

宫灯——通宵长明、人丁兴旺

冰灯——精雕细琢的童话世界

点旺火——越烧越旺的新年祝福

舞龙灯——三百米长龙闹元宵


TOP书摘

序言

  和王海涛先生合作十年了,他约我出任八集纪录片《中国年俗》的文字统筹,我是一个大年迷,当然要答应。

  快要过年了,剧组攻坚克难,分赴各地采拍,赶在春节期间,将节目顺利播出,收获极好反响。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表达的破冰作之一。接着,我们又牵手《记住乡愁》。黄坤明部长给我们做拍前辅导、播后总结的情景恍如昨日,一次次和编导们过选题、采点、审片的场景历历在目。

  壬寅虎年,节目以图书形式和读者见面,既是对节目的延续,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号召的积极回应。本书的出版将为民众从年俗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助力乡村振兴,助一臂之力。

  把八集节目又看了一遍,我仍然觉得好,仍然觉得这是近十年来看到的年俗节目中最鲜活的。

  立春这天,我接到了图书清样。浏览一遍,脑海中冒出这样的句子:电视人编的图书。它给我的感觉不能单单用图文并茂来形容。它既有古老年画的韵味,又有电视视角的现代气息,是图书,又是画集,是从八集节目中挑拣出来的年俗珍珠——养眼,养心又养神。小标题尤其精彩,既是年俗的陈述,又是诗性的演义,相信读者一打开目录,就想深入阅读。全书五章,仅以第一章“忙在腊月”为例:

  腊八粥——开启年的序幕/腊鼓——唤醒沉睡的大地/年画——渐渐远去的记忆/赶大集——跨越边境的忙年/花市——让春天走进家门/祭灶——一场与家“神”的对话/理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窗花——剪刀开合间的新春祝福/水仙花——清香的年味/杀年猪——热气腾腾的忙年/打糍粑——土家儿女记忆中的年味/花馍——“母亲的艺术”传承千载。

  而“守在三十”“聚在初一”“乐在初二”“玩在正月”中的一个个小标题,更是抓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我看来,这本书传递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全书传达的敬畏、感恩、平等、和气、共享、团圆等思想,也正是当前人类所亟需的。

  而思想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落地。中华民族先祖正是看到这一点,再结合大自然律令设节。年年岁岁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节仪让人类得以永续智慧的生活化、功能化、养成化、素养化,由人而众,变成一个民族永久的维护力、生产力、凝聚力,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可是,为什么不少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呢?

  在我看来,是人们渐渐忽略了年节的教育和祝福功能。为此,《中国年俗》纪录片和图书都特别突出了教育和祝福功能。

  一是“敬”的教育。通过对天地、神灵、祖先及古圣先贤等祭祀活动,培养后人的敬畏心和感恩心。从“忙在腊月”中,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年从腊八开始。由此,老人们教育孩子慎独持敬,管理起心动念,心思皆要向美、向善、向上,对一碗一筷都要恭恭敬敬。试想,这样的状态保持四十天,一个人的养成教育就初步形成了。

  二是“静”的教育。我在拙著《寻找安详》中专门写过一章,主要观点是一个人要想打开生命智慧,获得根本性的喜悦幸福,必须走进深度安静,由此感受生命的本质、核心,感受幸福,珍惜它,善待它。而“守在三十”向观众和读者展示的,正是这种静。这种静,是通过守岁的“守”来完成的。在拙著《农历》中,我借六月父亲的口讲过,这除夕晚上的“守”,是让我们一寸一寸地感受时间。当一个人能够一寸一寸地感受时间,他就能够给生命当家作主,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就不会轻易被利益绑架,滑向欲望的深渊。

  三是“境”的教育。在“忙在腊月”“守在三十”“聚在初一”“乐在初二”“玩在正月”中,我们看到,中国人过大年,事实上是在给后代设计一个个教育环境。无论是除尘、祭灶、祭祖,还是贴春联、请门神、粘窗花,又或是贴年画、耍社火、拜大年,都是融入情境的教育方式。后人们在祥和的气氛中,耳濡目染地接受礼乐文化的熏陶,感受美和善。

  四是“净”的教育。前三个方面,最终要达成的人格境界是“净”,让我们的内心一尘不染。在古人看来,一个一尘不染的人,就拥有了完美的人格,脱凡成圣了。无论是八集节目,还是本书,处处可见年俗对心灵纯洁的维护。老人让孩子在一种强烈的节日气氛中摒除私欲,去除仇恨,赶走抱怨,把念头定在祝福上,企盼天人合一,让分多润寡、守望相助的美德,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年礼代代相传,让“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深入千家万户。生命的整体性、平等性,不但体现在对待人伦上,还体现在对待动物、植物、天地万物上。一个心中有敬,有静,有境,又能净的人,自然会身心安泰。在我看来,这就是祝福的本义。

  记得当初在给导演讲节目的时候,我曾讲,“年”的古意是谷物成熟,也象征着人格的成熟,生命境界的成熟。一个人,如果能全面地接受敬的教育、静的教育、境的教育和净的教育,他的生命境界一定会成熟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根铸魂,注重整体性教育。而整体性教育,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长项。因为中华传统节日设节立仪,正是基于大自然节律,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基于过程性幸福的成功观。而《中国年俗》把中国人的过程性审美、过程性幸福展示得淋漓尽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是为序。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