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夏书系•光影启迪教育:给教师的29堂电影课
大夏书系•光影启迪教育:给教师的29堂电影课


大夏书系•光影启迪教育:给教师的29堂电影课

作  者:徐明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576027747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光影启迪教育:给教师的29堂电影课》系大夏书系畅销书《思维影响教育》的姊妹篇,作者围绕“生命课”这一主题,集中观看了近百部电影,从中精选出29部,如《天才捕手》 《小森林》 《阳光小美女》 《飞越疯人院》 《狗十三》 《传染病》等,探讨了人生的“出发与回归”,审视和反思了爱与如何爱、尊重与尊严、信任与专横、责任与梦想等人生中不可规避的重大话题。

TOP作者简介

徐明,江苏扬中人。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多年从事一线教学、教科研管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及教师专业提升工作;多次参与省、市重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编制、起草项目。近年来倡导“三边”(田边、水边、山边)学校/教师发展行动,并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上身体力行。所著《思维影响教育一一给教师88个批判式思考》,被《中国教育报》列入2019年暑假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TOP目录

自序:让自己有光 / 001

上编 哲思课:经由彼此,认清自我
电影1:《天才捕手》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让人认清自我 / 003
电影2:《触不可及》
触不可及的现实,触手可及的爱 / 008
电影3:《情到自然明》
所谓教育,不过如此 / 011
电影4:《英俊少年》
你就是阳光 / 015
电影5:《传染病》
让生命教育快过疫情传播 / 020
电影6:《小森林》
回去时寻找,出发时珍藏 / 024
电影7:《寄生虫》
穿过生活的假象,抵达幸福的本相 / 029
电影8:《造物弄人》
你这“恼人”的“天”性 / 034
电影9:《完美的世界》
是时候,让孩子走进“不完美”了 / 041
电影10:《嫌疑人×的献身》
炸胡的胡某梅与难脱干系的局中人 / 048

中编 成长课:陪伴等待,并且忍耐
电影11:《地久天长》
为了成长,等待,并且忍耐…… / 055
电影12:《蒂伯巴赫村的孩子们》
从误解到和解,并且理解…… / 059
电影13:《怦然心动》
每个孩子心底都长着一棵梧桐树 / 063
电影14:《狗十三》
“爱因斯坦”与这个世界:对抗还是和解? / 069
电影15:《阳光小美女》
生活就像一架“老爷车”,梦想才是推车人 / 074
电影16:《阳光小美女》
一言难尽的“一觉睡到十八岁” / 080
电影17:《我是山姆》
仅有爱不够,还要“有很多时间” / 085
电影18:《小猫钓鱼》
小猫到底钓到什么“鱼”? / 092
电影19:《伴你高飞》
居家“孵蛋”的日子 / 099
电影20:《垫底辣妹》
发现好老师的应有品质与进阶之路 / 105

下编 细节课:靠近生命,靠近幸福
电影21:《不拘小节的人》
60年前的“坐霸”与21世纪的“个性” / 115
电影22:《白日梦想家》
走神与专注,是谁操控着那块“小石头”? / 121
电影23:《十二怒汉》
且慢,其实我们可以走出“怒海” / 127
电影24:《飞越疯人院》
想起与“逃学”有关的“猫鼠游戏” / 135
电影25:《天才枪手》
考试作弊,另一种“猫鼠游戏” / 143
电影26:《求求你,表扬我》
表扬,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一些 / 151
电影27:《猫鼠游戏》
追回“辍学”的“杰瑞”们 / 160
电影28:《狩猎》
天使“说谎”,百口难辩的困境 / 166
电影29:《地球最后的夜晚》
听学生聊聊他们的“梦”吧 / 175

TOP书摘

电影14:《狗十三》
“爱因斯坦”与这个世界:对抗还是和解?
一个家,一个少女,两只狗,叙说一种成长。为了对抗与和解交织的成长,教育人作何思,凭何行?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用这样的视角,去理解2018年公映的关于一个少女和两条狗的电影《狗十三》,我想再恰当不过了。
13岁的初中女孩李玩,出生在一个中等甚至有点富裕的家庭,自己的成绩也不错,尤其爱好并擅长物理。只是爸爸妈妈早年离婚,爸爸一直忙于生意,且又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李玩只能寄住在爷爷奶奶家。
一次,爸爸因为自作主张让李玩报英语补习班而觉得过意不去,便给她买了一只小狗。小狗的孤独与可爱,让李玩想起了自己,便渐渐地喜欢上了它,并为它起名“爱因斯坦”。一人一狗,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甚至在李玩看来,“爱因斯坦”就是另一个自己。但意外的是,爷爷在一次带狗买菜的路上把它弄丢了。李玩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并在与爷爷的争执中导致爷爷摔伤了腿,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父女“大战”。之后父亲表达了歉意,但是李玩却变得愈加沉默。不得已,继母为李玩又买了一只新狗,并且大人们为了逗李玩开心,异口同声地一口咬定这就是找回来的“爱因斯坦”。尽管李玩内心并不接受,生活却也似乎暂时恢复了平静。
最后,李玩努力学习,获得了物理比赛一等奖。而就在她和堂姐一起散步时,竟然遇见了失踪已久的“爱因斯坦”,当姐姐要求李玩去跟狗主人要回小狗时,李玩却只是轻轻一笑便走开了。尽管,她第一眼就看出来那就是“爱因斯坦”。
概括起来说,这就是一部关于“一个家庭、一个少女、两只小狗和一种成长”的电影。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一字一句地把我所理解的剧情复述出来,是想表明,这确实是很难用一种或几种视角能够说得清的电影。一部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涉及的内容,除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外,起码还包括离婚后遗症、隔代培养、二胎影响、青春期叛逆、宠物与人、家庭与社会等各种各样的话题,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导演的野心太大,还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残酷。所以,看完电影之后,我有很长时间走不出来,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评价电影的视角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依然更倾向于从一名初中生成长的角度去思考。
影片一开始,李玩是极具个性和反叛意识的,但是随着家庭现实(爷爷摔倒,以及弟弟的到来)与生活的现实(两只“爱因斯坦”的先后失去,以及几次宴会中带着表演的应酬)一一呈现,李玩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终究斗不过这铁一样的现实。哪怕是含泪吃狗肉,这也是她必须接受的成长。当然,如果说这样的成长开始还有些被动与迫不得已,最后,李玩果断地拒绝与“爱因斯坦”相认,才是真正表明了她与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和解。尽管这和解的代价,依然是难以抑制的眼泪与挥之不去的记忆。
对抗—妥协—和解,这是影片中李玩的成长三部曲,其实,推而广之,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过来人所经历的人生故事?而且,我们也确信,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依然还会循着这样的轨迹,去发现与开辟属于他们每一个的人生。而影片中两只“爱因斯坦”的先后失去,其实就是一个隐喻——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为了成长,我们总要学会丢弃一些,再丢弃一些——大到我们挚爱的亲人,中到我们的功名利禄,小到哪怕是一只小狗。
这样看来,所谓成长,不只是一次一次地遇见并接受新的事物,更包括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从被动失去,到不小心丢失,甚至到主动地抛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无对抗,不青春;无妥协,不生活;无丢弃,不和解。
既然成长包含着一次又一次的对抗与妥协、丢弃与和解,那么站在教师的角度,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想无非有两个:一个是理解的陪伴者,让学生的成长之路不那么孤单;另一个是帮助的引领者,让学生的成长过程不那么失落,并且掌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为此,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关于丢弃、妥协中的“忍”与“不忍”。每一个人的成长未必都像《狗十三》电影海报所宣传的那样,每一次成长都是一场谋杀。但我们必须承认,既然成长意味着对抗中的妥协,意味着坚持中的放弃,那么,所有和解之后的温暖画面都不能掩盖其中的失落、痛苦、纠结,乃至绝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既然爱是所有教育的本质,那么,学生每一点的失落、痛苦、纠结和绝望,都会让我们感同身受、“于心不忍”,但是,为了学生必要与必然的成长,我们又必须不能不忍。关键是,我们的“忍”与“不忍”的度,到底在哪里?特别在社会与家长全面干预,乃至侵犯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权的当下,我们对学生成长中的“忍”与“不忍”,更会遭遇专业之外、职业之外的不确定的挑战,更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我们怎么办?没有直接可以沿袭的答案,没有绝对正确的模式,有的只是一名教师“道之所在,吾往矣”的勇气与智慧。
二是关于“爱因斯坦”与其他。影片中,两只“爱因斯坦”其实都是主人公李玩的情感寄托与自我化身,是其成长中特别想坚持又不得不抛弃的所有一切的具象指代。青春期的李玩,心里有一只属于她的小狗,有她钟爱的“爱因斯坦”。站在教师的角度,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坚持——有人喜欢小狗,就一定有人喜欢小猫、小鸟,甚至小猪佩奇;有人钟情“爱因斯坦”,就一定有人钟情“牛顿”“杰克逊”“科比”……对此,教师怎么办?我想,首先有两点:第一,要建立一种规则意识,推行一种契约精神,要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接受别人的“爱因斯坦”,让自己的“爱因斯坦”和别人的“牛顿”“科比”和谐共处,共同成长;第二,要在推进学生认知升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慢慢接受与自己的“爱因斯坦”告别。这样的告别,有的是对原来爱好的升级与完善,有的则是直接的舍弃与转身……其实,一次成长就好像一次分娩,生出来的孩子总是令人喜爱,但是分娩的痛苦,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
三是关于不显山露水、被生活遮蔽的更多的“李玩”。影片中,李玩的遭遇令人同情,尤其是她的孤独、委屈更令人唏嘘。但是,万幸,她的家庭还算富裕,尤其她的家人还算讲理,甚至她的继母也想努力融入一家人的生活。他们在李玩不开心的时候,还有能力、有气度去为孩子买两只小狗做伴。从这个意义上,李玩已经算得上一个幸福的人。在我们的学校里、班级中,还有更多的孩子,家里的条件比不上李玩,远不如李玩“幸福”,可是他们一样要面对青春期的叛逆,依然要经历成长的对抗与妥协、丢弃与和解。他们买不起任何一只小狗;甚至,他们还要遭受家人不一样的乃至更加冷酷的对待;还有,他们可能会比李玩更善于隐忍、更不得不掩藏……于是,他们,变成了一个班级、一所学校最不显山露水、被生活“遮蔽”了的一群人,他们的性格不那么开朗,他们的成绩不那么优异,但是他们那闪烁的眼光与沉默的表情,分明书写着成长的烦恼与对幸福的渴望。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应该在哪里?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都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可是我要说,爱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爱那些被生活“遮蔽”了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师”。而在“爱与会爱”的实践中,每一名教师,其实也都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更实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真正和解。
一个家、一个少女、两只狗,电影《狗十三》讲述了关于成长的故事。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现实的、更加真实也更加复杂的李玩,每个真实的李玩,总要面对他自己的“爱因斯坦”和这个世界,对抗还是妥协,丢弃还是和解?需要与成长有关的每一个人,陪同并帮助“李玩”们,做出他们最适切的选择。
选择很难,而且更难的是,有的人要经历不止一次的选择,甚至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岂能置身事外?
行文至此,不知怎么,想起了小时候《摇篮曲》中那温暖的画面和充满母性的声音:“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
很快,这温暖的声音、理想的画面又被《狗十三》结尾那直刺心底冰冷而又骨感的歌声干扰:“夜,深藏于心的夜;花,绽放于血的花。我奔向昏黄迷茫的光,却不觉迷失坠落的慌……”
很快,我又释然了,这又有什么呢?理想被骨感替代,温暖与冰冷交织,对抗与和解共存,这本就是生活的本相,也是成长的宿命,更是教育的真谛。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92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7.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