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

作  者:[英] 雅希·埃尔斯纳 著

译  者:胡默然 等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 书: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

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定  价:118.00

I S B N :9787208174535

所属分类: 艺术  >  艺术史论  >  艺术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第三辑,为中英双语读物。本书主要为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系列的成果展示,同时收录了多篇埃尔斯纳的相关论文,以及他对潘氏的一篇核心理论文章的译文。作者就比较主义作为一种可能性如何解决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以及如何联结艺术史的过去与未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力图在理论框架层面为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史研究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作为一门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学科,艺术史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由此也引发了根本的学科问题:在全球转向的大背景下,依赖欧洲文化及语言构建出的经典话语体系及解题思路,一旦走出西方语境,将如何面对其他文化传统?又在何种程度上可借为他用?我们能否超越自身的固有视角,找到解释多元文化的有效路径?

  埃尔斯纳在书中回溯了艺术史这门西方学科的缘起,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现代艺术史家,如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等人的标志性贡献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梳理艺术史学科理论发展的同时,他聚焦于潘诺夫斯基,深度剖析其围绕“解释之圈”所搭建的系统框架背后的学理逻辑,展开批判的思辨探讨。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纳提出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学科诉求,为寻求全新的研究范式提示了一种可能的蓝图,以多元比较的模式接近纷繁复杂的非西方艺术。

  此外,埃尔斯纳深入讨论了艺术史学中的几个关键议题。他以李格尔和斯齐戈夫斯基为代表,介绍了维也纳艺术史传统中两股相互冲突的思潮;面对大写的艺术,埃尔斯纳探讨了围绕其概念起源及其所具有的集体性、自律性和价值而形成的神话式宣言;并呈现出对李格尔“艺术意志”这一艺术史中极富争议的概念的再次思考。而后,埃尔斯纳重点论述了20世纪二十年代德语艺术史界对李格尔遗产的两条继承路线——一是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体系为例的新康德主义式的批判性回应;二是以新维也纳学派的卡施尼茨的“结构分析”方法为例的新黑格尔主义式的解释与拓展。

TOP作者简介

  雅希·埃尔斯纳(Jas Elsner)

  现任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古代晚期艺术教授、亨弗里·佩恩古典考古学和艺术史高级研究员,并于芝加哥神学院兼任艺术与宗教客座教授。早年在剑桥、哈佛和伦敦的多所大学研习古典学和艺术史,于1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博士学位。在伦敦考陶尔德艺术研究院和牛津大学任教期间,他也同时在英国驻罗马学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密歇根大学人文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2009年,他被提名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2017年,他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2019年,他受任为隶属于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the 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in Florence)的外部成员。其主要研究兴趣及专著涉及古代晚期的艺术、仪式及视觉性,代表作包括《艺术与古罗马观者:从异教世界到基督教时期的艺术嬗变》(Art and the Roman View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 from the Pagan World to Christianity)《古罗马帝国的艺术:公元 100-450年》(The Art of the Roman Empire: A.D.100-450)、《古罗马之眼:艺术与文本中的视觉性与主体性》(Roman Eyes: Visuality and Subjectivity in Art and Text)等,并在《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和《艺术史》(Art History)两本核心期刊中发表持续至今的一系列艺术史学史专题研究和文本翻译。2013至2019年间,埃尔斯纳曾任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联合研究计划“信仰的多重帝国”(Empires of Faith)的主研究员,研究计划旨在探索公元200至800年间欧亚大陆中兴起的世界宗教的视觉文化。该项目随后启发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其一即是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系列,尤其囊括了从亚非欧视角对古代南亚及东亚佛教艺术展开的比较研究。

 

  胡默然,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业余从事艺术领域翻译,译有《蒙克与摄影》(合译)等。

  曾清漪,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在读,牛津大学比较文学与批判性翻译硕士,清华大学文学士。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视觉艺术,地理与空间研究,全球现代主义等。

  寿利雅,译者。法国巴黎先贤祠–索邦—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硕士,主修文艺复兴艺术及艺术机构馆藏与修复。

  吴亚楠,巴黎第七大学古希腊史专业在读博士生,曾获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

  陈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艺术史学史和建筑史,主要著作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从远古至19世纪》《西方美术史学史》,翻译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潘诺夫斯基《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等西方艺术史名著十多部,主编“艺术史里程碑”丛书。

TOP目录

第一讲 艺术史:对一种欧洲传统的学科接受

第二讲  潘氏之圈:历史与艺术史探究的对象

第三讲 欧洲中心主义及其超越

 

附录

古代晚期的诞生:1901年的李格尔和斯齐戈夫斯基

神话与编年史:对艺术的价值的回应

从经验性证据到大图景:对李格尔艺术意志概念的一些思考

图像学的创生

结构的创生:卡施尼茨- 魏因贝格关于李格尔著作的书评以及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

补充文献

论造型艺术作品的描述与解释问题

后记


TOP书摘

总序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是OCAT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综合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心同人对如何促进跨学科、跨国界学术生产的积极思考。

  这项综合性计划的基本内含是每年邀请一位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史家或理论家,就其目前的研究课题为中国的同行和学生作一系列学术讲座,并与中国学者及广大听众进行互动。在每次讲座之前的一年中,OCAT研究中心组织一系列工作坊,围绕年度讲演者的以往著作进行深度阅读,结合中国美术、文化和思想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讨论。在每次讲座之后,研究中心与讲演者及出版机构相互配合,把讲演、评论和现场互动转化为文本并以中文和外文双语出版。

  作为这个计划的最终产品,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它脱离了介绍经典西方学术著作的传统“翻译”模式,这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讲演者的当下研究项目,以第一时间将其思考传达给中国的研究者和读者。

  二是讲座和出版系列的知识生产都把中国作为场地。虽然每年的讲演系列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概念,但讲演者都以中国学者和学生作为基本听众和读者,以北京作为讲演地点(或在疫情时期通过实时线上讲演)。

  三是这个整体计划强调交流和互动在促生新型学术思维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与古典式的个人知识生产拉开距离。

  四是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年度讲座从2015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七期并将继续下去,讲座丛书也将逐年问世。可以想见在这个计划的延续过程中,其不断变化的内容和观念将揭示出美术史和理论界的发展动向。

  通过把艺术史和理论思考联系起来,把全球和地方的学术生产进行结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和整个学术计划将帮助推动学术的发展和各地学者之间的交流。

  巫鸿

  2022年3月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6

加载页面用时:89.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