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
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


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

作  者:卢雪崑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5984740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孟子》理义为要,所论建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康德学说,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学之纲宗。作者抽丝剥茧地梳证孔孟学脉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贡献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论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据此进一步言“尽心知性知天”,以此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进而援引中西典籍,合古今之论,诠释此宏规的创辟性,言明其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且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随之宕开笔墨,延伸至实践智慧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相关探讨。文辞朴直晓畅,结构严谨有法,所述圆融无碍,孔孟哲学之义趣尽显于文间,从中亦可寻溯儒家学说于当代的深远意义。

TOP作者简介

卢雪崑,广东人。香港新亚研究所专任教授、导师,兼哲学科主任。师从牟宗三先生二十载。主要著作有《儒家的心性学与道德形上学》《康德的自由学说》《物自身与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理性启蒙与哲学重建》《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需要的哲学与思维修炼》《常道:回到孔子》等。

TOP目录

第一章 孟子以“心”释孔子言“仁”

节 论孟子言“仁,人心也”及其包含的高层意欲机能之含义 / 3

第二节 论孟子言“心”包含“心即理”义 / 15

第三节 论孟子言“心”包含之“心即理”义与康德之意志自律学说相通 / 26

第四节 论本心之立普遍法则不依赖理智的直观 / 42

第五节 论意志自律以“心即理”为首出及道德情感之位置 / 53

 

第二章 孟子以本心言“性”而道性善

节 孟子创辟性的人性论 / 101

第二节 孟子论“性善”与“人禽之辨” / 118

第三节 论言“性”的两层面及其主从关系 / 134

 

第三章 论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确立一个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

节 通过康德的形而上学新论对孔孟所言“天”做哲学说明 / 179

第二节 论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展示的道德的形上学之规模 / 192

第三节 论孟子哲学包含的道德的形上学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 / 212

第四节 论以《孟子》为背景解释《大学》言“心、意、知、物”之意义及其对儒家心学之贡献 / 231

第五节 论孟子依“尽心知性知天”确立的道德的形上学如理如实 / 258

 

第四章 孟子言“存心养性事天”包含的实践智慧学及向道德宗教之伸展

节 从道德的形上学进至实践智慧学之概述 / 279

第二节 论孟子言“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包含实践智慧学 / 288

第三节 论孟子言“心”“性”“天”包含之先验综和的思维模式 / 303

第四节 关于孟子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之哲学说明 / 317

第五节 关于孟子哲学包含的道德的宗教之哲学说明 / 333

 

第五章 孟子的政治哲学

节 孟子的“政道说” / 363

第二节 孟子的“治道说” / 379

第三节 孟子论政权更易之道与“义战” / 413

第四节 孟子政治哲学与现代化之前途 / 421

第五节 儒者当今时代之使命 / 518

 

附录一 康德著作引文来源及缩略语说明 / 530

附录二 康德著作书名及论文篇名汉德对照 / 532

附录三 本书引用康德语采用或参考之中译本 / 534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 536

TOP书摘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卢雪崑 2016年《常道:回到孔 子》出版,旨在论明孔子 哲学首出的根源智慧就在 当机指点“仁”。“仁”内在于 每一个人自身,乃普遍法 则所由出,因而是于一切 人中间普遍传达之能。用 康德哲学的话说,立普遍 法则之能乃是理性之真正 使用,依此,我们指出孔 子哲学乃理性本性之学。 孔子言“仁者,人也”(《中 庸》第二十章)、“人能弘 道”(《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作为基础哲学,阐明 了人性之根、社会之本。 现在,出版《孟子哲学 :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 的形上学之奠定》,旨在 论明:孟子乃继承孔子哲 学而确立其传统之规模的 人。孟子之前虽有再传、 三传弟子阐发孔子之慧识 ,如《易传》《中庸》《 大学》,世所公认为先秦 儒家经典,然均未如孟子 之周全而明确地把握孔子 言“仁”之大旨。孟子承传孔 子言“仁者,人也”,标举孔 子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其贡献在:依据孔子直 透人心之根本言“仁”,而明 确提出“仁,人心也”(《孟 子·告子章句上》)。其依 孔子言“仁”所包含的普遍法 则义、万物一体义、创生 不已义,揭明本心之普遍 立法之能(“心之所同然者 何也?谓理也,义也”[同 前]、“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以及道德世界的创造之 能(“仁也者,人也,合而 言之,道也”[《孟子·尽心 章句下》]),并依此正 式揭明本心之能就是人的 分定之性。由之,本心( 仁)成就人自身为道德者 及创造世界为道德世界的 创造义得以确立。据此进 一步言“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 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 流”,(《孟子·尽心章句上 》)即展开一个以每一个 人自身禀具的本心为真实 无妄之根源,而上升至必 然义之“天”的形上学,此堪 称道德的形上学,而区别 于西方传统的思辨的形而 上学 依以上所论,我们指出 :孟子依孔子“践仁知天”之 义而言“尽心知性知天”,以 奠定孔子哲学传统之宏规 ,此宏规根于本心(人心 之仁)之普遍立法及创造 之能而扩展至道德世界, 乃至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 德目的论下的宇宙整全, 故堪称道德创造的形上学 。据此,继《常道:回到 孔子》之后出版《孟子哲 学》,而并无专著论《易 传》《中庸》《大学》, 尽管此三书均是先秦儒家 孔子哲学传统中之典籍。 此外,必须表明,《孟子 》《易传》《中庸》《大 学》以外的先秦儒家诸学 派不在我们的孔子哲学传 统研讨之列,因该研究只 探讨根于孔子而发之哲学 传统,而不及思想史、文 化史,确切地说,凡不涉 道德的形上学者,本研究 均搁置不论。如于思想史 及社会制度史上占重要地 位的荀子,并不被列入本 系列研究中。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552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