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
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


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

作  者:[美]柯文(Paul A. Cohen) 著

译  者:刘楠楠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甲骨文丛书

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52019699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TOP作者简介

  柯文(Paul A. Cohen),1934年生,美国麻省韦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及史华兹。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国家主义、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之间的冲突。其超过半世纪以来的代表作包括《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History in Three Keys)、《与历史对话》(Speaking toHistory)、《历史与大众记忆》(History and Popular Memory)等。 

 

  译者刘楠楠,香港大学翻译与传译哲学博士。


TOP目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开端

第二章 王韬:清末变革之法

第三章 下一步:《在中国发现历史》

第四章 《在中国发现历史》:幕后故事

第五章 中国中心观的局限

第六章 多重过去:《历史三调》

第七章 《历史三调》:研究、写作、出版过程

第八章 从义和团到越王勾践:意料之外

第九章 局内人与局外人问题:《与历史对话》

第十章 故事的力量:《历史与大众记忆》

第十一章 当时与现在:两重历史

 

附录:作者著作

注释

索引


TOP书摘

中文版前言

  正如序言所说,我的好几本旧作早已翻译成中文版,而在中国的学术界里,我亦有不少的读者,因此,我觉得他们都会对这本有关我研究中国历史之历程的书感兴趣。序言交代了我决定写回忆录的缘起。出版中译版回忆录的第一步就是物色一个最好的译者。经过一番张罗,我最终选定了刘楠楠博士。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取得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近还取得了香港大学的翻译和传译博士学位。她在香港大学的博导宋耕大力推荐,令我对她更有信心。

  多年来,我的华人同行都说我写的东西很难翻译。“你写的句子太长了,绵绵不绝的,翻译起来难度很高。”刘楠楠竟无畏无惧地处理我的长句子,她的方法是把句子分析了,然后重构内容,更往往用婉丽的文字演绎出来——无论如何,总是能够保留原意。她工作时,经常向我请教,把翻译好的文字一章一章寄来,听取我的评语。这过程令我想起林同奇,他将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翻译成《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这是我第一本翻译成中文的书。很巧的是,林同奇曾多年任教的北外,正是刘楠楠的母校。当时他每翻译好一章,也会拿来让我审阅。在那个未有计算机的时代,他的翻译稿都是在旧式的原稿纸上,一字一字用手写的。我看了他的译稿,就列出我的意见,和他商量,我们一达成共识,便开始处理下一章。

  我和林同奇、刘楠楠合作的具体成果,是同样出色的译本。不过更重要的是,两本书的翻译过程都令我能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和跨文化沟通及交流的本质。我非常感激刘楠楠和我分享这种珍贵的学习经验,特此致意。

  柯文

  2020年8月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14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