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历史的暗线
历史的暗线


历史的暗线

作  者:艾公子 著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定  价:59.80

I S B N :978752072526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你有没有想过,你熟知的历史的背后,或许潜藏着会颠覆你认知的历史真相。
历史也需要新鲜感,艾公子所代表的“最爱历史”平台,一直秉持着纪实写作、深度写作的信条,不断挖掘那些被遮蔽的历史细节,更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多面化,辩证看待史实。
历史本来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组成的,我们能接受好,也能接受坏,我们已经知道那些名人名事,也需要知道小人小事,若生命本来低在尘埃,他们的故事也需要拨云见日。    

TOP作者简介

艾公子,是微信公众号“*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本书三名作者为郑焕坚、吴润凯和陈恩发。其中两名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艾公子团队目前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文治帝国》《疑案里的中国史》等系列畅销书。

“*爱历史”公众号自2017年5月创办以来,坚持深度报道式的历史写作模式,聚拢百万+粉丝,跻身微信原创历史类公众号前三名。曾荣获2018年度新榜“*佳人文自媒体”、2019年度UC大鱼号“U创大奖”、2020年度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大奖”、2021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等称号。    

 

TOP目录

第一章
王朝末世
西汉末年:一个大帝国说没就没 /002
隋末大变局:平民与贵族的较量 /011
大唐终局之战:英雄败于小人? /019
金国陨落:从巅峰到衰亡不过 30年 /029
最后的抉择:天翻地覆甲申年  /037
第二章
隐秘的细节
天佑中华:郑成功收复台湾往事 /048
海盗与海边风云 /059
李鸿章在广东的一段日子 /074
铁路之于晚清的那些事 /081
第三章
潜藏的规律
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帝王,都是怎么死的? /092
为什么说:“大唐出降臣,两宋出忠臣”? /098
末代皇帝:深宫中的秘密与无奈 /104
“普通话”是如何诞生的? /112
第四章
重审明清历史
与海为敌:一项致命的决策 /124
人才“逆淘汰”:皇帝见过的虱子捉不得 /132
这本书,曾经被狠狠地忽略了 /141
清朝是如何错过船坚炮利的? /147
康乾盛世:被世界反制的 134年 /156
第五章
乱世出奇人
胡林翼: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晚清名臣 /166
这六只“羊”,影响两百年 /175
1909年,他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 /183
吕碧城:被遗忘的女神 /189
中国出了个鬼才:赵元任 /197
第六章
被遗忘的边缘人
两千年前,中国最后一个游侠被杀了 /208
贞节、自残与病态:被逼出来的烈女 /217
没了镖师,也就没了江湖 /226
最后一个太监,死于 1996年 /234
“神童”的前世今生 /246
第七章
影响历史进程的生态
气候紊乱:乱世背后的隐形推手 /256
中国洪水简史 /263
犀牛的消亡:那些渐渐消失的生物 /271
灾害与政治:历史进程中的蝗虫 /282
第八章
地理与格局
论考试大省,必须有它的名字 /292
中国的“侠气”大省,如今深藏不露 /301
这个省份,有着无法磨灭的辉煌过往 /309
中国的疆域是如何变迁的? /320
参考文献    

 

TOP书摘

与海为敌:一项致命的决策

当明朝大海商汪直(1501—1559 年)被拉到杭州一个港口处死的时候,

不知道他会不会扇自己两耳光:为什么信了徽州老乡胡宗宪的鬼话?

但浙直总督胡宗宪也是没有办法。

为了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胡宗宪与汪直的海商集团斗智斗勇多年。

两人互相影响,竟然产生了共同语言。

汪直做过盐商,后来加入海上走私集团。随着势力和威望攀升,成长

为东南海域乃至日本一带的海上一哥。最鼎盛时,汪直拥众十万余,大小

船只无数,自称“徽王”。过往的船只,都要打着“五峰”(汪直,号五峰)

旗号方能通行。

然而,关于汪直的身份,朝廷和民间的认识却出现了撕裂。汪直自认

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商人,经营海外贸易,既能赚钱,又能为国家守卫海疆。

因此,他还曾自称“净海王”,海氛澄清,边疆无事,有他的一份功劳。

但任何时代,朝廷都不能容忍任何私人武装的存在。于是,汪直毫无争议

地被官方定性为海寇。纵容?合作?都是不存在的。

胡宗宪正是作为汪直的死对头,来到东南任职的。

在长年的斗争中,胡宗宪慢慢地有些被汪直“洗脑”了。他逐步认识到,

只有开放海禁,才能彻底平息沿海海寇,所以想改剿为抚。

胡宗宪与汪直谈条件,许诺其不追究前罪,并开放海禁。有了总督大

人的包票,汪直进入杭州,畅游西湖,就这样被诱捕了。

胡宗宪立马上奏,一心想兑现他的承诺,请求皇帝免汪直一死,让其

充当沿海防卫,以安倭奴人心。

奏疏刚发出去,地方官员闻讯,纷纷传言胡宗宪收了汪直几十万两金银,

才为其求情。

胡宗宪吓蒙了,赶紧派人追回那封奏疏,重新发了一封。在新的奏疏里,

胡宗宪措辞严厉,说汪直是制造沿海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罪不可赦!

这一刻,汪直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将画上句号。

讲这段史实,不是为了八卦这一对徽州人的恩怨,而是为了说明:在

明代,对待海洋的态度,关乎每个人的身家性命,无论你是商人还是高官。

支持海禁,抑或反对海禁,是两条路线的殊死搏斗。汪直的崛起与死亡,

胡宗宪的反悔与自保,都被裹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路线之争中。而从世界

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将预见一个庞大帝国终将衰落的肇因。

1559 年,汪直被处死的那一年,一个叫努尔哈赤的人降生了。

同年,伊丽莎白一世加冕为英国女王。英国在她的治下,一跃成为欧

洲最强国。她因为纵容和扶持海盗集团的扩张,后来被称为“海盗女王”。

1

在朱元璋之前,中国从未有海禁政策。远的不说,在老朱建国之前的宋、

元两代,均以开放著称。

宋代的皇帝,无论如何荒唐或恐惧战争,经济意识却都十分超前。商

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构成,其中源自进出口贸易的市舶收入亦十分可

观。相比之下,明初的商税年收入,仅为北宋时的 1%,可见宋代商品经济

的发达,以及老朱建国后的倒退程度。

宋代皇帝奉行实用经济理性,不但不禁止海外贸易,有时还特别提倡

和鼓励。元代基于大一统的开放性,较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典型的表现,

是在南粮北运中采取了海运。由于元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当时的经济中

心在江南,这就需要启动南粮北运工程,将江南出产的粮食运输到京城。

隋代以后,南粮北运基本都靠漕运,即通过大运河运输。但元代从

1282 年开始海运尝试,历经十余年的冒险和试错,终于找到了一条经济、

安全、快捷的航线,从浙西运粮到京师,只要十多天时间。从此,海运与

元代统治时期相始终。更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因为海运的昌盛,促进了元代商品经济的活跃,

以及航海技术、造船业的大发展。以至于有历史学家感慨,如果循着这条

道路前进,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的海上强国,将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但是,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亲手葬送了中国的海运之路。

具体来说,朱元璋建国后,数次发布禁海令,包括将各地市舶司撤掉,

颁布法律,规定片帆不许入海,民间不许贩卖舶来品,也不许将圈定范围

内物品贩运出境。违者,最高将处绞刑。

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呢?这就涉及统治者的自私了。

明初海疆不靖,张士诚、方国珍等原本占据江南的抗元力量,被朱元

璋打败后,残余势力逃亡海上。这些海上反明势力,被定性为国家的不稳

定因素。既然剿杀不尽,朱元璋想到的办法就是禁止人民通海,一来与反

动势力隔绝,二来是想从经济上切断反动势力的补给。总之,为了大明政

权的稳定,海洋经济以及沿海人民的生计,都可以牺牲,而且必须牺牲。

如果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终其一朝而止的话,那中国也就失去三四十年,

不至于失去数百年。

但是,他是朱元璋,是开国太祖,他的话和政策被尊为“祖训”,变

成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后世子孙都必须严格恪守。这就对后来整个明朝

历史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在他之后,海运由盛转衰,

海运与海禁进行了长期激烈的博弈,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

这中间的历史颇多曲折反复,海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但统治阶层的

观念禁锢却越来越严重了。

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郑和七下西洋,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我们

一直以此自豪,说中国人的远航,比哥伦布、麦哲伦早了一个世纪呢。但是,

真实情况是,郑和的远航,是去海外宣扬盛世王朝的德威,要四夷遣使来

朝,称臣纳贡。这是服务于明朝的朝贡体系,政治性远大于经济性。这个

理念跟近代的殖民主义迥然不同,不仅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反而是

去做赔本买卖。简言之,郑和下西洋就是去撒钱的,撒完了,换些奇珍异宝、

异域风物跟皇帝交差完事。

可惜了中国那时航海技术与造船工艺的世界领先性。这得益于宋、元

的传承。但在郑和之后,中国在海洋世界的荣光慢慢褪去,再回看历史,

大家才惊觉,这竟是一次无可复制的回光返照。

到了明宪宗时,皇帝想派人第八次下西洋,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站出

来阻止。他先把郑和当年出使西洋的档案资料藏匿起来,准备销毁,然后

劝谏说,郑和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

家何益?”

刘大夏说出了郑和下西洋的本质—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他没有

进一步想怎么去重新设计这个传统项目的效益,而是直接叫停了。

明朝就这么“心甘情愿”地进入了一个彻底守成的阶段。私人的海外

贸易,这条路早被朱元璋堵死了;如今官方的朝贡体系,也坐等四夷来朝,

而且经常任性,要么对朝贡口岸时开时停,要么对某国实施经济制裁,敕

令“尔等别来了”。

此时的明朝还是世界第一大国,然而,这样一个保守的老大哥,在近

代化的前夕将会把整个东方世界带向何方?是带往大海星辰的征途呢,还

是带进沟里?

嘉靖一朝(1522—1566 年),中国的海禁进入史上最严时期。嘉靖帝

的政策,居然比“祖训”还要严得多,简直是比朱元璋还要朱元璋。

肇因其实很无厘头。嘉靖二年(1523 年),日本一下子来了两个使团,

都想跟中国进行朝贡贸易。明朝政府根本没有人了解日本国内情况,不知

道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别说来俩,来四个也很正常。大明官员摆

出一副“我们只承认一个日本”的姿态,导致两个使团为争正统,在中国

家门口打起来了。这场使团仇杀,最后殃及宁波、余姚等沿途官民,被政

府扣上“倭寇侵扰”的帽子。

大明官员们借此大做文章,搬出“祖训”是最高指示那一套说服皇帝。

嘉靖帝一怒,都别搞了。于是连市舶、朝贡口岸都关闭了,省得生事。

官军出动,在海上巡逻,缉捕出洋走私者。以走私起家的海商们,和

靠权力寻租获利的官绅们,这下都坐不住了。他们暗中联合起来,武装反

抗缉私官军。一场海禁与反海禁的战争,开启了。而在史书上,反抗者都

被贴上“倭寇”的标签。事实上,他们大多数是大明的子民。

大海商许栋、李光头势力最强,与巡抚浙闽的朱纨进行了殊死搏斗,最

终二人均被俘。朱纨在给朝廷报捷的奏疏中,指责浙闽的世家大族与“倭寇”

有勾结。这不啻于在浙江、福建的沿海豪势富贵家族中扔下一颗炸弹,炸开了。

两地的豪门大族开始反击,说被俘的许栋、李光头等人都是良民,不

是贼党,更不是倭寇,要求从轻发落。求情无效,被俘者 96 人均处死刑。

这一下,浙江、福建籍的朝廷言官纷纷出动,弹劾朱纨。转瞬之间,“禁

海”名臣朱纨,成了待罪之徒。

朱纨无限感慨:“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盗犹易,去

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衣冠之盗,指的是那些主张开放海禁的朝野士大夫。

朱纨陷于绝望之中,自知民愤极大,“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

喝下毒药自杀。

这场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表面看来势均力敌,各伤五百。但在十年后,

继承许栋崛起的大海商汪直被诱捕后,胡宗宪明知海禁才是制造所谓“倭寇”

的原因,但他为了自保,却不敢说出来。

可见,支持海禁的势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2.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