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哲学之树 通往自我认知的12周哲学课
哲学之树 通往自我认知的12周哲学课


哲学之树 通往自我认知的12周哲学课

作  者:【美】庞思奋

译  者:翟鹏霄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10806930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庞思奋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的哲学启蒙课而成,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作者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和西方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严密地编织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之中,并不时打破欧洲中心的视角,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反观比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对哲学的理解。

       全书呈现为12周的哲学课,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作者庞思奋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哲学家的禀赋以及哲学教师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东西方哲学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TOP作者简介

庞思奋(Stephen R. Palmquist),1987 年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在香港教授哲学34 年,现居洛杉矶。著有《康德的视角体系》(1993)、《s经的神权政体》(1993)、《康德的批判性宗教》(2000/2019)、《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综合评注》(2016)、《康德与神秘主义》(2019)等12 部著作和多篇论文。

 

TOP目录

新版译序

总 序

英文第四版序

中译本序

第一部分·树根 ·形而上学与认识无知

第1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1.什么是哲学?

2.写洞识论文的几个原则

3.作为神话的哲学

第2周 哲学的起源

4.形而上学祛神话的哲学

5.理性对话的哲学

6.目的论科学的哲学

第3周 现代遗产

7.沉思怀疑的哲学

8.先验批判的哲学

9.后批判哲学

第二部分·树干·逻辑与理解语言

第4周 从形而上学到逻辑

10.什么是逻辑?

11.两种逻辑

12.综合逻辑

第5周 逻辑的几何学

13.分析关系的映射

14.综合关系的映射

15.以新视角映射洞识

第6周 语言哲学

16.分析哲学:实证主义与日常语言

17.综合哲学:存在主义与言说上帝

18.诠释哲学:洞识与返回神话

第三部分·树枝·科学与爱智慧

第7周 科学哲学

19.什么是智慧?

20.科学与对智慧的剖析

21.因果律与科学的界线

第8周 道德哲学

22.自由与道德的界线

23.价值重估:一个道德突破?

24.视角主义:重建界线

第9周 政治哲学

25.权力与政治的界线

26.神权政体:最终的突破

27.置身界线的智慧:理念(ideas)vs.意识形态(ideology)

第四部分·树叶·存在论与静默的惊奇

第10周 多样的经验:感到统一

28.什么是静默?

29.终极与美的悖论

30.再统一与爱的神秘

第11周 象征化的惊奇:怀有宗教信仰

31.超自然及其象征

32.恶与恩典的悖论

33.团体与礼拜的神秘

第12 周 意义:为死亡做准备

34.忧惧与勇气的悖论

35.死与生的神秘

36.什么是哲学?

参考书目

术语表

I.康德的术语

Ⅱ.《哲学之树》使用的其他术语

· · · · · · (收起)


TOP书摘

想象一棵树。也许我画在这里的这幅画(见图Ⅲ.1)会对你有帮助(尽管它也证明了:你不必非得是个画家,才能成为哲学家)。哲学究竟怎么样像一棵树呢?事实上,运用这个类比的方式有很多,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位哲学家,就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对于引导我们这门课的这个神话,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哲学像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其他科学是枝条。这个解释也许很准确地反映了哲学在17世纪的动态。在这里,树的叶子也许最应该与知识关联起来,尽管这位哲学家并没有把他的类比推进到这一步。就我们这门课的第一部分的任务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同意,形而上学的确起着类似于树根的作用。我希望当我们学完前面的九讲之后,这一点会变得十分清楚。但稍后,我会建议对这个神话版本的某些其他方面作出修改,使它符合现代的情况(见图Ⅶ.1)。

因为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在数学领域的建树,你们当中有些人对他的名字已经很熟悉了。他不仅为代数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还发明了我们在学校里学过的几何坐标系。当他把注意力转向哲学时,他发现了哲学传统中的一个固有的问题。两千年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统治了西方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当基督教登场时,大多数早期教父采用柏拉图的理念主义的某种版本作为他们的神学基础。这一趋势在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建立的哲学与神学体系那里达到了顶峰。在所谓“黑暗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奥古斯丁的影响保持着统治地位,以至于亚里士多德在欧洲几乎被遗忘了。所幸的是,很多阿拉伯学者在此期间保存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以它们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伊斯兰哲学与神学。亚里士多德的Aquinas,1225—1274)的工作。阿奎那的庞大的神学体系至今仍是天主教神学最有影响的源头。在笛卡尔出场之前,没有人提出过其他重要的观点可供理念主义(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及实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主义)学派的人选择。是不是这两个体系出了什么问题,妨碍了其他哲学家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呢?笛卡尔相信,这两个传统都受到同一个缺陷的损害。他认为,这一僵局的产生是因为缺少完全确定的真理,只有有了这样的真理,才可以用它作为无可争议的起点,在此之上建立真正的知识体系(即一门科学)。这一洞识在笛卡尔的头脑中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建立这种绝对的确定性呢?无论是柏拉图的对话方法,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方法,都不能单独为真正严格的科学建立起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基础?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笛卡尔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能使我们一劳永逸地建立起确定性。他的新方法就是怀疑(doubt),是用孤独的沉思(solitary meditation)代替对话。他希望通过系统地怀疑我们自以为知道的关于世界和自身的一切事情,最终就能到达不可能被怀疑的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就可以作为绝对确实的起点,进而建立一套确实的哲学体系。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92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3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