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向上突围:从处事之道中领悟一路向上的生存智慧
向上突围:从处事之道中领悟一路向上的生存智慧


向上突围:从处事之道中领悟一路向上的生存智慧

作  者:公周 著

出 版 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51393768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人生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向上突围》是一部写给年轻人的人生指南,简单、实用、有效。
  本书深度解读了社会运行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教你如何在成长和奋斗的道路上避免踩坑、突破瓶颈、找到诀窍,让你脱颖而出,一路向上。

TOP作者简介

  公周,自媒体大V。
  作者拥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对社会有深刻的认知,善于总结历史和社会规律。
  作者从普通人到成为颇有成绩的人,除了他个人的努力外,还因为他汲取了历史的智慧和社会的经验。作者把这些历史智慧和社会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读者,帮助许多年轻人走出困境,实现人生目标。

TOP目录

第一章?学会高情商沟通,获得关键机会
被人夸,这样回应才得体 003
这样赞美,才能让人接受 010
如何运用说话中的关系 016
说话抓住关键点,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021
“交浅而言深”真的不行吗 028
给管理层提意见的三个关键 034
会聊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040
说服的关键,在于“替补方案” 047

 

第二章?避免沟通“陷阱”,发展得又好又快
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要谨慎 055
别做说完就后悔的事 058
远离这些害人不浅的口头语 064
有些话,你一定不能说 070
为什么搞协调,有人一说就通,有人一说就炸 077
乱说一时爽,一生都遭殃 083
你这么“谦虚”,难怪没朋友 089

 

第三章?看清形势做对事,掌控全局
硬刚和认输,到底怎么选 097
看清形势再做事,保护好自己 100
摆正位置才能说对话、做对事 105
总想说抱怨的话,可能因为看不清形势 109
看清形势再做事,真的很有用 113
搞清楚情况,再把话说清楚 119
认清形势,低调做人 121
远离抱怨、批评,做有职业精神的人 127
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你在什么层次 131

 

第四章?掌控做事密码,迅速实现人生突围
为什么不能一味迎合 137
死棋是怎么下活的 143
方法对了,你就不用那么累 149
不能太爱惜“名声”,要实干 153
“站台”与自我营销 159
职场决胜的三把秘密钥匙 165
一步一个脚印才是人生的捷径 171
不越界,但是要有自己的边界 178

 

第五章?成为可靠的人,立于不败之地
你千万不能有这三条硬伤 193
与人为善,才能走得更长远 200
能力很强为什么得不到提拔 208
时刻记住,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213
“人走茶凉”,如果人又回来了呢 218
为什么不要撒谎 224
别人夸你,也不要得意忘形 229

TOP书摘

这样赞美,才能让人接受

有段时间,我到新单位短期工作,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有个小伙子很有意思,见面先问我是哪所大学毕业的。我如实回答。谁知话音未落,小伙子就开始激动地赞颂起来:
“哎呀,×大是985、百年名校,真厉害!”
“你们学校也评上‘双一流’大学了呢!”
“我们老家那边,考上×大可不容易,连续几年录取分数线都仅次于清华、北大。”
“你们×大校友厉害。社会精英人物里面都有好几位呢!”
我一听,不仅没有感到被恭维的愉悦,反而好气又好笑。为什么?倒不是因为我思想觉悟高,不喜欢被戴高帽子。实在是因为这位老兄不会讲话,更不会夸人,他的夸赞处处是硬伤,堪称“车祸现场”。
我的母校这些年日渐没落,负面新闻缠身,母校在这个小伙子的家乡连续两年招生断档,根本谈不上什么“录取分数线都仅次于清华、北大”。
你说,这样的夸赞,我能高兴得起来吗?
其实,这个小伙子完全是出于善意,希望通过夸赞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搞好关系。可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我想,这可能是不少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夸人的艺术”。
“夸人”本来不是坏事
我在职场这些年,见过不少新手,总是一副傲然不可侵犯的样子,特别是对上司,总感觉端着架子、隔着一层。上司开个玩笑,他面无表情;上司安排工作,他默不作声;上司带队外出团建搞活动,他坐车、走路、吃饭都躲得远远的,实在躲不过去,打个哈哈,勉强应付一下,搞得上司心里还打鼓:“这小伙子,是不是对我有啥看法?”
有一次闲聊,我特意问了问:“小王,你工作压力大,还是最近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小王一愣:“没有啊,大家都很照顾我,工作很愉快。”
“那为什么在上司面前总是板着个脸呢?”
小王更诧异了:“这从何说起?我见了上司很小心的,只是不希望大家觉得我谄媚、拍马屁而已。”
原来如此!名校毕业的小王,自然爱惜自己的“羽毛”,生怕自己变成职场的“马屁精”。
听到这里,我只好笑而不语。很显然,这位小兄弟被“马屁”两个字的恶名吓怕了,对沟通技巧和职场生存完全懵懂无知,实在让人感到既可叹又可惜。
不要忘了,谁都希望得到认可,这是万年不变的人性。
小孩学走路,你给他鼓掌喝彩,他就会走得更远、更起劲;妈妈在家做饭,你夸一句好吃,她的辛劳顿时消除大半;坐高铁,想跟邻座交个朋友,上来先问人家是哪儿的,人家回答山东的,你说:“嘿,山东的,我最喜欢跟山东人交朋友,爽快!”
到菜市场买菜砍价,你不能说“嘿,大姐,你这菜都不新鲜了,给我便宜点儿吧”,小心大姐削你。“嘿,大姐,你这菜跟别家真不一样,又新鲜又实诚,以后我就买你家的菜了,长期客户给便宜点儿?”这么说话,大姐指定给你打九折,还送你两根胡萝卜。
可见,生活中的“马屁”简直随处可见。恭维别人跟“节操”没什么关系,反倒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情商和沟通技巧。我们常说某人“会说话”,其实准确地说,是人家“会夸人”。借用著名演员贾玲的一句台词:“爱夸人的姑娘,运气不会差!”
为啥大家讨厌“拍马屁”
当然,之所以“马屁”这个词变成贬义词,恐怕是有些缘由的。
史书记载,南宋奸相韩侂胄新修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庄园,一天他带着手下来到山庄,环顾四周后随口说:“可惜听不见鸡鸣狗吠之声。”大家继续向前游览,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声声公鸡打鸣,又有狗吠声不绝于耳。韩侂胄大喜,最后才发现是赵师睪躲在草丛中,撅着屁股模仿鸡鸣狗吠,韩侂胄捧腹大笑。从此韩侂胄对赵师睪另眼相看,不久就提拔其为工部侍郎。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大家对无底线逢迎上级、博取功名,把“廉耻”二字抛在脑后的做法,当然是深恶痛绝。
但仔细想想,赵大人这种做法,早已经远远超出了交往法则、沟通技巧的层面。赵大人给韩大人提供的,也绝非什么寻常意义的“认可”,而是卑躬屈膝的奴相和自轻自贱的恶搞。严格来说,这根本不叫“拍马屁”或者恭维人,而是一种人格出卖、人身依附。
在当今职场,想靠这种路子往上爬,早已经不可能了。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应趁早悬崖勒马,否则丢了人格、毁了前途,竹篮打水一场空,可别怪我没有提醒你。
其实,夸人,需要先天悟性和后天锻炼,需要经验技巧的总结。不少职场新人在夸人时夸成了“车祸现场”,主要原因就是欠缺这些积累。
应该怎么赞美
前文已经说过,“拍马屁”实际上是被污名化的一个概念。我们不鼓励大家“拍马屁”,但鼓励大家学会“夸人”。
我总结,“夸人”要遵循四个字的口诀,即“诚、准、恰、慎”。
其一,“诚”。有人可能会想,真实想法藏在我心里,口蜜腹剑你怎么知道?实则不然。职场生存,每个人都没有秘密可言。你所谓的真实想法,一定会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你的处心积虑,不过是别人眼中的拙劣表演。所以,宁可不夸人,也不要言不由衷、伪善做作。但是我确实不喜欢上司,可又不得不夸怎么办?很简单,任何人都有闪光点,即便是再讨厌对方,他身上也有可取之处。你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真诚表达。仅此而已。
其二,“准”。只有一片真心还不够,还要有精确提炼和表达的能力。比如,明明对方的工作能力很强、效率很高,在短时间内就能把所有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你就不要夸赞对方吃苦耐劳、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这种夸奖,既没有抓住重点,又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人家工作做得很好,业余时间攻读在职学位或者做一些个人的事情。你的夸奖,可能就会引起对方的警惕。本来的好意,如果被当作“敲打”和“暗示”,反而疏远了双方的距离,岂不尴尬?除此之外,在夸人之前,信息也要掌握准确。
其三,“恰”。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夸奖要适度,过犹不及。比如,这个人在单位范围内很优秀,不代表在上级单位视野内也很优秀,更不意味着在年轻人群体中有典型意义。因此在夸奖时,聊聊几句、点到为止即可,切忌大张旗鼓、大肆渲染。过度的赞美,在对方看来一定是不真诚的,甚至可能会引发反感。另一方面,夸奖要符合身份。下级不能随意公开夸赞上级,特别是当着上级的面。平级可以夸赞平级,但只能夸细节,不能进行总体性的评价。上级可以夸赞下级,但如果现场有多位下级,要注意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其四,“慎”。它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夸奖的次数和力度要控制,夸奖好比一顶顶帽子,送得出去、收不回来,如果把零售搞成批发,帽子只能贬值,实际意义也会大幅缩水。另一方面,职场人际关系比较复杂,选择夸奖对象、夸奖内容和夸奖时机都要慎重,避免触及敏感人物以及敏感事项,切不要让自己轻易卷入风波和纷争之中。

 

说话抓住关键点,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公元前266年开始,大秦军团加快了东进步伐,引起诸侯恐慌。以魏国为盟主的东方六国达成友好互助条约,说好了一方有难,五方支援,团结起来打退野心狼秦国。想得很简单,落实起来却很难,大家各怀心思。
魏国当了盟主,赵国首先表示不服气。这是一统江湖的好机会啊,凭什么让给你?当年韩、赵、魏三家灭智瑶,要不是我死守孤城,策动联合,你们能有裂土封侯的机会?武林盟主应该是我!
有个叫虞卿的人给赵王出主意:“魏国之所以能当盟主,关键是任用范座为相国。要不咱们拿一座方圆百里、居民万户的城池去贿赂魏王,换范座一颗人头。范座一死,魏国无人可用,这盟主宝座自然就是咱们家的了。”
赵王一听,心动了,催促使者赶紧去办。
赵国使者见到魏王,献上地图,把条件一讲,魏王一拍大腿,高兴坏了,马上传令把范座抓起来,扔到了监狱里。
范座惨啊,一秒钟之前是万人景仰、生杀予夺的相国,一秒钟以后就成了生死未卜的囚犯。范座还是有水平的,充分利用了魏王短暂的犹豫期,在狱中写了两封信,演示了教科书般的求生操作。
他写给魏王的第一封信,内容要点如下:
第一,百里之城换我的人头,实在是好生意,我真为大王您高兴。
第二,好事是好事,我就是担心您被赵王那个阴险歹毒之人欺骗,到时候百里之城没拿到,我脑袋搬家又不能复原,岂不让天下人说三道四?影响不好啊。
第三,既然要拿我换城池,不如先别杀我,直接拿活的去换,交易顺利的话随便赵国怎么处置我,交易不顺利的话我再回来伺候您。
第二封信他写给了大名鼎鼎的信陵君无忌公子,要点也非常清楚:
第一,范座我完全是无辜的。
第二,赵王为什么要拿土地做诱饵,让魏王杀我呢?因为我为魏国效力,得罪了赵国。
第三,我死了不要紧,无人可用时,魏王只能再请您出山,到时候赵王故伎重演,再拿城池来换您的人头怎么办呢?
信陵君一听,吓出一身冷汗,马上去找魏王说情。魏王之前看了范座的信,内心已经有些犹豫了,这时候信陵君加一把火,他恍然大悟,马上放了人。
就这样,范座靠两封信保住了一条命。
现在知道为什么六个打不过一个了吗?
三个和尚都没水喝了,六个和尚凑到一起,必然是狗咬狗,一嘴毛。
比如,赵王不进行思考吗?一寸秦国的土地都没攻克,就想着争夺盟主位置,有什么用?这不是自挖墙脚吗?把范座处死,魏王就会乖乖把盟主位置让出来了?范座都知道还有信陵君在背后存在,死了一个张屠夫,就不吃带毛猪?靠使阴招杀掉魏国宰相,人家醒悟后,能服你当盟主?其他人怎么看?
再说魏王,刚才也讲过了,正常人谁能干这事儿?范座给你忠心耿耿出力,大敌当前,关键岗位的得力干将,还不如一座小城池重要?无缘无故杀了范座,谁还给你卖命?再说,赵国给你的口头承诺,能信吗?如果对方不兑现,你还要为这点儿事去讨伐?已经是武林盟主了,最起码要有个盟主的样子吧?上司愚蠢,手下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比如,赵王手下的虞卿,肯定是个愚蠢的奸臣。事实证明,他的馊主意不仅没有得逞,反而破坏了赵魏互信,导致六国合纵还没成型就出现了裂痕。
魏王的亲弟弟信陵君呢?也聪明不到哪儿去。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范座给你写信才出手?别人是“打工”的,公司垮了大不了换一家。你信陵君可是正经王室,整个大魏都是你们家的产业,眼看着哥哥胡闹,你不出面说句公道话?
说来说去,这么多人,只有范座算是有智慧的。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从宰相到死囚,范座不慌不乱,从容地动脑筋、想办法,成功化险为夷。
真要没有智慧的话,摊上这种事马上就会不知所措,或者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了。
范座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还是两封信中蕴含的沟通表达技巧。
其一,瞄准关键人。
生死关头,十万火急,如果你进错了庙,拜错了神仙,就只能白白丢掉性命。我们常说大局观,这时候最需要看清局势,找准关键人。
第一个关键人,肯定是魏王。他是一国主宰,生杀大权都在手上,也是他受人蛊惑,将范老师下狱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不管找谁,最终都要落脚到他这里。
所以,范座写给魏王的第一封信,入情入理,不卑不亢,把利害关系讲得头头是道,主动跳到魏王的战壕里去说事儿,有效地消除了魏王的对抗情绪,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还给了魏王顺坡下驴的机会,把魏王的愚蠢无情悄悄地遮盖起来,把君臣矛盾改换为魏国与赵国之间的博弈,可以说是用意至深。
第二个关键人,只能是公子无忌。首先,他是魏王的亲弟弟,说话分量最重,江山是否稳固,与他的利益关系又最深;其次,他还是著名的贤明公子,脸皮薄,容易劝,三言两语就能说通;最后,他与范座的处境最为接近,利益攸关。
其二,去情绪化。
假如范座的这两封信,只是打感情牌,只是对魏王哭诉自己这些年鞍前马后多么辛苦,工作多么不容易,自己无罪被抓多么委屈,牢狱之灾多么惨痛,生活状况多么糟糕,全家老小怎么以泪洗面……对信陵君哭诉双方同朝为臣,这些年相互帮衬,自己曾经在哪些事情上给予过对方坚定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如今自己蒙受不白之冤、危在旦夕,怎能不伸出援手、拉兄弟一把呢?
如果这样讲话,范老师肯定已经脑袋搬家了。
魏王渴望城池和子民,杀了你一个,后面还会有无数人挤破头来当这个宰相,干部素质虽然差了点儿,但何愁无人可用?
信陵君为你说话,万一触怒了魏王,自己吃不了还要兜着走,哪能为了私人感情,就为你冒这么大的风险?
所以范座的两封信,没有一字哭诉、怨愤,只讲利害关系,不讲个人恩怨,因此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其三,抓住痛点。
魏王的痛点在哪里?就是城池。
范座一上来就恭喜魏王,赞美他的思路正确,轻重抉择非常明智。范座的性命,哪能比百里之城重要?作为下属,我为大王肝脑涂地都在所不惜,拿脑袋换座城池简直就是我的荣幸啊。
接下来,还是讲城池,但角度一转,开始替魏王操心,如果城池拿不到怎么办?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给魏王出个主意,您看这样行不行,先别杀我,把我直接送给赵国,事成我死了也值,事情不成我还算个把柄,您去讲理也好说话,这样行不行?简直是无懈可击。
信陵君的痛点在哪里?自己的名位。
这事儿明明十分荒唐,为什么他不吭声?就是怕得罪了魏王,吃不了兜着走。万一影响到自己的荣华富贵和名誉地位,他打死都不干啊。
所以,给信陵君的信其实就是“前车之鉴”四个字。今天魏王用这个办法杀了我,明天他会不会把矛头对准你?今天你不替我说话,将来谁替你说话?魏王拿下属的人头去换城池,如果尝到了甜头,这种事情就难以停止了吧?总有一天会轮到你头上吧?信陵君你现在站出来说话,不是为了我范座,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与身家性命啊。
痛点找到了,道理说透了,事情自然就迎刃而解。会讲话,就是能有这种神奇的效果。

为什么搞协调,有人一说就通,有人一说就炸
沟通表达是一门艺术,聪明人选准角度,轻描淡写就能无往不胜。有些人摸不着门道,费尽口舌却还是无功而返。找角度,就是说话的最大艺术。
公元前319年冬,魏惠王去世了。出殡这天,下起了大雪,史书上说“至于牛目”,也就是雪快堆到牛的眼睛了,现在算来,至少也有一米深。整个都城大梁白茫茫一片,连北都找不到,更别说拉车走路了。
按说这是称赞的好时机:惠王功德盖世,去世也能感天动地,你看老天爷都哭成这样子了。
但这帮当官的完全顾不上唱赞歌,最要紧的是出殡这件事还能不能如期举行?如果硬要举行,大家伙儿就都要从暖融融的房间里出来,冻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浩浩荡荡地去送葬。更少不了要发动大批老百姓清理积雪,抢修栈道。耗费大量资金不说,免不了还要冻死饿死人,再激起老百姓反抗,这可就是大麻烦了。
于是,大家纷纷向当时还是太子的魏襄王提意见:“雪实在是太大了,按期出殡的话,成本会很高,老百姓也受不了折腾,要不咱们改一天?”魏襄王一听,马上就给怼回来了:“做儿子的,难道因为心疼钱和老百姓,就不给自己的爹出殡?岂有此理!”
大家灰溜溜地回来,在还不死心的情况下想到了一个人——惠施。这个人能说会道,说不定他会有办法。于是相国公孙衍亲自出马,请惠施出面去做工作。
惠施见了魏襄王,不着急说出殡的事儿,而是先举了个例子:“当年,周文王的父亲死后,被安葬在楚山脚下,结果刚入土就赶上了大暴雨,把棺材都冲了出来。文王一不着急,二不上火,更不去琢磨什么阴谋论,敌人故意搞破坏之类,而是平静地说:一定是先王不舍得离开,还想再看看大家。他干脆下令把棺材取出,重新放回朝堂,供大家瞻仰膜拜。三天后大雨过去,才重新安葬。”
看魏襄王听得入神,惠施继续说:“您看,今天下这么大的雪,也是先王不舍得大家,想看着您安心即位,让老百姓安心。您非要按原定时间出殡,岂不是显得很着急把先王送走?还是改改日期吧,周文王都这么做,咱们效仿一下也不过分。”
魏襄王听完,只说了一句:“太对了,我马上改日子!”
这个故事简单,但很有嚼头。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那么多人上书提意见都不管用,惠施三言两语就把领导说服了?
关键就是两个字:角度。
群臣进言,说的都是执行层面的客观困难,又是路不好走,又是资金紧张,又是老百姓不满意,话虽然不错,却完全没有顾及领导的感受。给先王办丧事,魏襄王最在意什么?面子。办得风光体面,不仅是给亲友家族的交代,更是对自己继位合法性的背书。我只要结果,至于怎么去办,需要克服哪些困难,那都是你们该考虑的事情。俸禄养着你们这帮人,关键时刻还敢讨价还价?再说,就算我想体谅你们,这理由找得也太敷衍了吧?你们倒是省事了,耽误先王葬礼的黑锅让我背?
所以,魏襄王只能坚决说“不”。
惠施就不一样了。他寥寥几句话,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葬礼改期有先例。您看周文王,是出了名的贤君圣主,他父亲的葬礼也是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结果就改时间了,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历史地位。
第二,突降大雪,说明先王不想走。葬礼改期,是顺应先王的心意,也能给大家创造更多亲近先王的机会。
第三,您如果非要将先王按期出殡,会不会引起人家的闲言碎语,说您着急送走先王,自己好放开手脚、为所欲为?
大家看,惠施丝毫不提什么路难走、人难组织这些客观困难,而是完全站在领导的立场上,去考虑影响、利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领导当然不傻,话说到位了,自然就顺水推舟,马上应允了。
一正一反,两种沟通角度,效果截然不同。
其实,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要想实现有效沟通,特别是说服对方,找好切入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表达,都是成功的关键。
比如,领导交给年轻人很多工作,年轻人累死累活,压力很大,一般人都会抗拒甚至抱怨说:“领导,工作太多了,我有点儿吃不消,部门其他人还有时间,要不请他们分担一些工作?”
这样表达,不仅上司会认为你不能吃苦,挑肥拣瘦,甚至不服从上司安排,在工作上讨价还价,其他同事也会恨你恨得牙痒痒:好啊,公然给我们上眼药[ 比喻添油加醋地就某个人的情况向领导、上级、长辈等打小报告,暗地使坏整人。
],你忙,我们就不忙了?
如果换个角度说:“不好意思,领导,我这边有您安排的某项重要工作,马上要到截止期了,正在冲刺,新交办的这几项工作会不会受影响?”这种表达,就抛开了个人感受,站到了上司的立场上,优先考虑避免工作延误,自然更容易打动领导。而且听你这番话,不管上司最终如何决定,最起码会对你有个顾全大局、思虑周全、积极向上的好印象。
职场年轻人其实就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点滴之间拉开差距的。
再举个例子,公司年底开总结大会,几个先进部门的负责人轮流上台发言,介绍工作经验。你负责会务组织。结果甲部门的负责人来找你,说能不能把他们安排在后面发言,他们先听听其他人的发言,心里好有底。一般人可能会敷衍几句“哎呀,不好意思啊,会议方案领导都看过,不好改啦”“按你这边的行政序列,就该放在第一个啦”“都这么改来改去,那就乱了规矩啦”,诸如此类。
甲部门的负责人听了,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肯定很生气:好不容易开口找你帮个忙,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你有什么用?下次你遇到事情可别来找我!你看,不给面子就能得罪人啊,等你遇到麻烦,谁会来帮你?
如果换个角度说,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哎哟,这点儿事还用您亲自来说啊,打个电话就行了呀。换位置啊?没问题,您提要求,我们肯定做好服务……对了,我有个顾虑给你说一下,你看开会前,咱们的方案还会给上司再报一下,如果看到把您放在最后了,问起来会不会显得不好?其实今年您处理工作最突出了,台上台下都等您的精彩亮相呢!”
说完这话,对方也就懂了:其一,变动需要通过领导批准;其二,变动的好处不大,却有可能引起麻烦。很显然你不想帮他改,但话里话外都是在为他着想,挑不出任何毛病。他平衡利弊,自然就会放弃了。
这样说话,才能把路越走越宽,将来沟通协调事情,也更容易一路绿灯。
现在的年轻人,脑袋都很聪明,但说话做事,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怎么痛快怎么来。别人求到你了,各种不情愿,硬给别人“?”回去。自己遇到事情去求人了,人家稍有点儿难处,自己先脸上挂不住了,各种发牢骚抱怨。长此以往,难免口碑糟糕,朋友稀少,甚至人品恐怕都会受到质疑,何苦呢?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0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85.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