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后翼弃兵
后翼弃兵


后翼弃兵

作  者:[美] 沃尔特·特维斯 著

译  者:于是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定  价:55.00

I S B N :9787020161140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按地域分  >  外国小说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后翼弃兵》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末,肯塔基州一名8岁孤女贝丝·哈蒙偶然接触国际象棋,并最终成长为国际象棋顶*大师的故事。性格安静的贝丝依靠自身天赋与纯粹热爱,一路杀入由男性主宰的竞技世界,如同棋盘上不起眼的小兵一步步升变为皇后。本书情节紧凑,展现了天才棋女璀璨的职业人生与孤寂焦灼的内心世界,也刻画了一位孤儿如何实现自我教育。

  另附青年作家、翻译家、本书译者于是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本书技术顾问侯逸凡的精彩对谈“棋局之外”。

 

TOP作者简介

  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 1928—1984)

  美国小说家、作家协会会员。生于旧金山,11岁被父母托管于斯坦福儿童康复中心,一年后与父母团聚于肯塔基州。在小镇中学任教期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发表于《周六晚报》《花花公子》等报刊。曾在俄亥俄大学长期执教。后死于肺癌。共创作6部长篇及多部短篇,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广受好评。

 

  于是

  作家,翻译。著有长篇小说《查无此人》、短篇小说集《你我好时光》、散文集《慌城孤读》等,译有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云游》、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证言》、国际布克奖得主玛丽克·卢卡斯·莱纳菲尔德的《不安之夜》、橘子奖得主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斯蒂芬·金的《“黑暗塔”系列Ⅶ:黑暗塔》《杜马岛》等三十余部英美文学作品。

 

  技术顾问 

  侯逸凡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国际棋联资深教练,现女子世界排名第一。2010年首次获得世界女子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成为史上最年轻棋后;之后又三次夺冠,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多次代表中国获得世界团体赛、奥林匹克团体赛、亚运会、亚洲室内运动会、世界智力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的冠军。2012年进入北大,就读国际关系学院;2017年,荣获罗德奖学金,次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MPP。2020年,受聘担任深圳大学教授,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

 

TOP目录

献词

题记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棋局之外 于是·侯逸凡 跨界对谈

 

TOP书摘

前言

  多年来,像我这样的棋手从罗伯特·菲舍尔(Robert Fischer)、鲍里斯· 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和阿纳托利·卡尔波夫(Anatoly Karpov)这三位特级大师的精湛棋艺中受惠无穷。但《后翼弃兵》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出于慎重考虑,哪怕只是为了避免剧情和历史上的棋局有出入,似乎也应该把他们的名号从人物表中略除。

  我要感谢三位优秀的棋手:乔· 安克里尔(Joe Ancrile)、费尔菲尔德·霍班(Fairfield Hoban)和斯图尔特·莫登(Stuart Morden),他们用书籍和杂志助我一臂之力,在比赛规则方面也给予我不少指教。此外,我非常幸运能让国家级大师布鲁斯·潘多菲尼(Bruce Pandolfini)帮我审读初稿,他精通这门技艺,令吾辈艳羡,而且热心又周到,纠正了我对棋艺的很多错误认知。

  沃尔特·特维斯

  棋局之外 于是×侯逸凡 跨界对谈(节选)

  于 是:首先要感谢逸凡老师帮我们做完了《后翼弃兵》的校订工作!我特别想知道你看完这本书有何感想?

  侯逸凡:我之前看过影视作品,英文版小说也比较粗略地浏览过。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印象是跟以往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不一样。虽然以前也有一些文学作品以国际象棋为主题,比如茨威格的短篇《象棋的故事》,但是这部当代文学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国际象棋专业知识、前辈下过的经典对局和很多非常专业的描述,看得出来,作者在国际象棋上下了不少功夫。

  于 是:你有没有跟别的同行棋手谈论过这本书或者剧集?

  侯逸凡:谈论过剧。我记得这部剧最早是很多不下棋的朋友推荐给我的。有一天早上醒来,打开手机,蹦出很多条信息,都是“逸凡,你知道吗?我最近看了一部美剧,我觉得女主很像你,我终于知道原来你们下棋是这个样子的”这一类的描述,收到了太多信息,都是关于这部剧的。那时候我由于既定的一些日程安排,没有开始看剧,几天后这部剧在棋界也开始大火,那前后吧,我也断断续续地把它看完了,不是一下子追完的。看这部剧,跟我以往一些追剧的习惯不太一样:通常在情节非常激动人心或者环环相扣的时候,就会有种望穿结局的欲望。这部剧也有,但我会告诉自己适当地停一停,毕竟这部剧对我而言不适合快进。

  于 是:我好奇地问一下,像你这种段位的棋手看这部剧的时候,会不会在某一些棋局上面特意按下暂停键,去研究一下?

  侯逸凡:会的!看这部剧的时候我虽然按了暂停键,但是从来没有发现过不对的局面。很多剧里常出现国际象棋的相关场景,然而,你会发现一旦按下暂停键、放大之后,那个局面就真的是一幅艺术作品,不是一盘真正的对局,甚至会有一些基础知识都不太对劲的情况出现。但是这部剧无论我什么时候暂停,不仅会发现局面是合乎逻辑的,非常像一盘实战对局,有时还会觉得棋局很眼熟,有些名字耳熟能详——这些开局变化不就是我小时候下过的吗?所以,到了后来就不常用暂停键了。不过,有些局面我还是会暂停一下,把画面放大,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该怎么走。

  于 是:我还很好奇:不下棋的朋友和下棋的朋友看这个剧的“点”会不一样吗?

  侯逸凡:有点不一样。比如说,很多不下棋的女性朋友是把这部剧当大女主的爽剧去看,看完之后可能会觉得受到了鼓舞,受到了激励,同时也会想象我下棋的时候会不会也是这样。但是,我跟下棋的朋友探讨这部剧时会更多地关注一些棋外的场景,比如整个比赛环境、大的时代背景,甚至女主幼年时期的故事、衣着品位等等。

  于 是:为什么还会讨论衣着品位?

  侯逸凡:我感觉这部剧在女主的服装上花了不少心思。我们正常比赛的话,在服装方面一般都是要求smart casual这种商务休闲装,或者是正装、队服。比如,我前两年参加的国际棋联男子大奖赛就要求参赛棋手着正装,当时我是唯一一名参赛的女棋手,因此组委会没有对我做任何特定的要求。但是我自己决定遵循同样的准则,带了不同的衬衫和西装外套去穿。一般来讲,我们对服装没有特别讲究,只要表示出正常的尊重就可以了,只是会禁止棋手非常随意地出现在赛场里,比如穿吊带、短裤、拖鞋这种。剧中女主经常是盛装出席比赛,我们一般不会,通常只是在开闭幕式或者一些颁奖盛典当中才会着礼服。

  于 是:她在剧中的衣服,或者书中提到过的一些服饰,你最喜欢的或是觉得下次自己也可以尝试的是哪一套?

  侯逸凡:我喜欢的很多,女主换一套风格就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气场,一出场就会让人眼前一亮。这部剧导演的选角非常好,演员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散发出贝丝的各种风采,也能够驾驭不同风格的衣服,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有自己最适合的那一类着装,那一种风格,而剧中的女主是百变的。

  于 是: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仔细地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描写一个女棋手的小说或影视剧里面,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她买衣服?她赢了第一场比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改变自己的形象,之后每到一个地方也都会很介意这件事。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理解这部分内容的?

  侯逸凡:第一点,我在想,这有没有可能是希望为棋手树立一个接近完美的形象?因为相对于我们日常熟悉的一些职业,棋手这个职业在大众眼里出现的频率比较少,因此作者会不会想让棋手有一次华丽的出场?第二点,有没有可能跟贝丝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作者是为了让这个人物更鲜活一些?贝丝最早跟着母亲长大,母亲发生意外后,她去了孤儿院,有没有可能这种成长经历对她的内心有些潜在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她格外地注重某一方面?如果仅仅从棋手的角度去看,我并没有想到非常紧密的关联。当然我可以理解,因为我身边一些朋友有时候也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同样的衣服不在重要场合穿第二次。每个人的原因不同,有些朋友是因为一些心理因素,比如穿这件衣服的时候下得不好,输棋了,因此觉得这件衣服好像不能带来好运,所以决定以后不穿它,压箱底。会有这种比较“迷信”的小想法存在,对很多棋手来说都有。

  于 是:你有吗?

  侯逸凡:我没有,完全没有。我还知道有些棋手比赛前不吃鸡蛋,因为鸡蛋是圆的,象征零分,所以要多吃面条,因为面条是长长的,代表一分。这种(心思)我都完全没有, 我今天佩戴什么饰品或者穿什么衣服,取得了什么成绩,都不会对我产生后续影响。

  于 是:我觉得作者虽然是男性,但是他在描写女性的时候挺有女性意识的。他提到了买衣服、享受美食、运动这些内容,在我看来好像在给读者暗示或明示,就是这个女主人公非常善于自我教育,善于把自己打造成她需要的形象——能让她自己满意的形象,而不是让别人觉得满意的形象。我读到那些段落时会有这种感想,你有没有?

  侯逸凡: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从她的一些日常行为当中,甚至在参加比赛时对自己的定位上,她都不仅仅止于或者说不仅仅满足于战胜对手,她希望做到的是让自己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她常常思索:自己这盘棋还有哪里可以改进?这样一种复盘并不仅仅发生在她输棋的时候,有时候赢了,她也会去反思。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她这样的一种自我教育,或者说是自我提升。

  于 是:前面你说那些不是棋手的朋友们向你安利这个剧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你们很像,所以,在你的朋友们眼里,你跟贝丝之间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

  侯逸凡:如果是不下棋的朋友,他们会觉得很像,可能是因为我和贝丝都在女子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也都经常参加男子比赛,有相当不错的发挥。但是真正下棋的好友反而不会去这样类比,因为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知道:贝丝——剧中出现的这样的人物——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原型。我一直觉得贝丝是集中了国际象棋历史上至少好几位非常著名的棋手,把他们身上最闪光最有特色的点汇聚到了一起。

  于 是:可以介绍一下是哪几位吗?

  侯逸凡:我看过一些文章,说她像菲舍尔。菲舍尔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国际象棋棋手,他是第十一位男子世界冠军,也是美国人。同样,菲舍尔和贝丝都处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也都是独自一人从美国脱颖而出,去挑战整个苏联军团。而且我觉得他俩性格上也很像,菲舍尔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非常有个性。除了菲舍尔以外,我记得业界某网站写过一篇文章,说贝丝像我们女子的第一位世界冠军维拉·明契克。还有人会说她像国际象棋历史上女子等级分最高的棋手小波尔加,就技术成就而言,她非常符合贝丝这个人设。也有人会觉得我很像贝丝,因为在当今这个年代,关注国际象棋的棋友们如果要从女生当中找最像的原型,就肯定会想到我。

  于 是: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两性问题的,在书中贝丝的那个年代,女子棋手还是一个非常稀罕的存在,人们会认为女生不应该去下棋。但是到你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这种偏见了,所以,这个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侯逸凡:其实这种刻板印象还是存在的,只是相较当时有了很多改善,而这种改善可能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所带来的。虽然现在不会有人说女孩子不应该去下棋,但是,可能很多人还是认为大多数女生下棋是下不过男生的。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80、90后家长开始意识到,学习国际象棋其实是一件不分性别、对孩童的发展非常有益的事情,所以这种认知是在慢慢改善的,性别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淡化。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一个是我们女子国际象棋的整体水平和地位在不断提升。当然这其中有多种因素,比如说,国际棋联等国际组织对女子国际象棋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视,也包括整个社会愿意给女性提供更多机会,学校里对女生的培养,其实都是在给女孩子更多机会。这一点在国际象棋上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家长会觉得女孩子并不一定只能做某些特定领域的事情;像科学、智力项目、体育领域等等,女生只要有热情,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尝试、去体验、去学习,就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我觉得这就像一个良性循环,由于有了我的前辈们——很多优秀的女棋手——她们投身国际象棋事业,去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在赛场上与男棋手同台竞技,这可能会给下一代的年轻女棋手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很大,确实,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下一代人的思想,改变他们的事业选择。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08

版  次:1

开  本:32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2.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