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美] 宇文所安 著
译 者:麦慧君 杜婓然 刘晨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 书:宇文所安作品系列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10807235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文学研究  
标 签:
导论
我们有四本从11世纪中叶小令实践中产生的集子。这一类型的小令不同于勾栏瓦肆的曲子,是为官员宴席而作的歌词。这些歌词之所以被编成词集,在于它们的“作者”名声很大;但是,这些词集各有各的问题,因此以“词集”为单位去考虑它们是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词集中,我们考查的第一本是《阳春集》,署名作者是南唐鼎鼎大名的冯延巳。集中所辑录之词出处不明,集前有陈世修作于1058年的序。这本词集最早的版本中,有相当大比例(约30%)的作品同时出现在别处,并被归到其他作者的名下。其中一部分作品很明显来自10世纪南唐宫廷;可是另外一些作品,则重出于晏殊和欧阳修这两位11世纪中叶最突出的小令词人名下。
第二本集子是代表晏殊词的《珠玉词》。同样,我们不知道这本集子中作品的出处,也不知道它的编纂时间。该词集的某版本据传有晏殊好友张先的序文,但已经散佚。和《阳春集》类似,这个集子很有可能也产生于11世纪六七十年代。
另外两本集子是12世纪晚期的刻本(其中一本可能是13世纪早期的本子)。两本都是欧阳修词的结集。欧阳修的词作常以不同的题目流传,而且版本往往不尽相同。这两部集子收录了不少词作,但如果撇除在别处系于他人名下的一部分作品,那么同时收录于这两部集子中,并且作者归属没有争议的词仅有86首。
第五部词集的作者是长寿的张先。这部集子代表了张先所属的小令词人群体,但它同时也收录了数量可观的慢词。这些慢词多属张先晚年的作品,展示了11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社交风格。
这些集子各有特点,每个集子中也都有那么一些作品能让我们联想到词人的个人风格。中国文学批评从古至今一般以作者为中心,注重标举和区分不同作者的个人风格。然而,从风格学和文献学的层面说,这些集子里面绝大部分的作品风格非常一致,甚至有些作品以不同题目出现在别的集子中;我们无法将一首10世纪中期的词作和一首11世纪中期的词作区分开来。
这种作者归属的分歧助长了一种似乎过度精细的鉴赏方式,即判断甲词之作者必为X而非Y。对于这种判断方式,我们首先要注意:假设甲词并未收入X的词集,那么论者会立即接受甲词出自Y之手,并将此作品融入他对Y的理解之中。虽然统计数据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直接,但在冯延巳、晏殊和欧阳修的集子中,有20%-30%的作品重复出现于两个或以上的词集。冯延巳的集子和《花间集》有很多重出的地方,他的作品有时会被归到11世纪中期的其他北宋词人名下。同时,宋代的小令词人彼此的作品也会有重叠的情况,这些词作有时也会归到宋代其他词人(以及冯延巳)的名下。
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难题。假设我们接受冯延已是生活在10世纪的人,而第一部小令词集大约在11世纪六七十年代编订,那其实这部词集编纂时,以小令著名的作者屈指可数,只有冯延巳、晏殊、张先和欧阳修(柳永集里的小令作品有时也被归到这些作者名下)。这一类词作的作者归属,很少落在上述这几大词人之外。我们很难相信11世纪中期流传的所有小令全都是这几位作者写的。换言之,即使是仅见于一部集子里的词作,我们也不一定知道它们的真正作者是谁。这类作品的作者归属很多都可能被替换到一个名气更大的词人名下。
我们必须想象歌者的世界跟学者的世界相遇的那一刻。歌者熟悉一首歌,她也许还有一本有唱词而没有作者名字的歌本;也许歌本上记有词人的名字,但我们不知道这个本子上记录的作者署名有多少权威性。宴会上的文人会问:“该词何人所作?”我们不一定知道自己耳熟能详的许多歌曲的原创者是谁;跟我们一样,很多时候歌者演唱时也不一定关心这个问题。这时,歌者可以回答说她不知道——有些歌者的确不知道。
装 帧:精装
页 数:423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