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饭碗
中国饭碗


中国饭碗

作  者:陈启文 著

出 版 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70929320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中国饭碗》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新中国粮食工作的重要发展历程,以充满激情又富于理性的笔调,呈现“大国粮人”与“大国粮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新中国农业发展之路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生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十四亿中国人粮食安全问题的责任和担当,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激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为全世界解决粮食供给提供了典范。


TOP作者简介

       陈启文,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一级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袁隆平的世界》等各类著作2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全国纪录片一等奖、中国新闻奖等。


TOP目录

序 章

第一章 一个村庄和一个国家的命运

那十八个血红的手指印

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

从温饱走向小康

第二章 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北大荒也是战场

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

另一种铁马金戈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第三章 藏粮于技

追逐太阳的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

奇异的谷物

大豆强国的追梦人

第四章 藏粮于地

借问中原种粮人

玉米飘香的黄土地

湖广熟,天下足

稻花香里说丰年

第五章 大国粮仓

天下大命

共和国的守粮人

中国粮食的安全岛链

 

后 记

参考文献


TOP书摘

后记

  我是一个贫寒的农家之子,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洞庭湖和长江中游交汇处的一片冲积平原上。在这片灾害频仍的土地上,祖祖辈辈在田里苦苦刨食,却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南瓜萝卜当杂粮,红薯要当半年粮”。我在乡下生活了十七年,这让我从小就本能地懂得稼穑之艰辛,也曾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过饥饿的滋味。1979年,我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吃上了“国家粮”,端上了“铁饭碗”,但那养命的粮食,依然是我命里最关注的东西,这也是源自生命本能的关注。

  2009年,为了追溯共和国六十年的粮食之路,我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这是一次用粮食记录生命的历程,也是用粮食回溯历史的历程。时隔十年,经李炳银先生推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又特邀我撰写一部以“中国饭碗”为主题,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粮食之路的长篇报告文学。有别于《共和国粮食报告》,本书将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广。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依靠自身力量,逐步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营养水平不断改善。这是中国人民取得的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

  本书从“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等关键点一个一个切入:透过小岗村的命运变迁,折射一个国家的命运;从北大荒开垦之初的刀耕火种、人拉肩扛,到大型机械,再到如今的精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无人农场”,揭示共和国粮食之路的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在“藏粮于技”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培育出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水平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藏粮于地”上,一方面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促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转变,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从粮食储备看,中国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筑起了中国粮食的安全岛链。这些关键点,只有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才能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中国人才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2020年,对于全球都是灾难深重的一年,新冠疫情与自然灾害叠加在一起,一场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正在袭来,全球新增饥饿人口1.3亿。而在严厉的疫情防控之下,我的田野调查举步维艰。直到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可控,稳中趋缓”,我才抓紧时机奔赴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黄淮海平原等中国商品粮基地,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当我从北方返回岭南时,从辽阔的东北平原到广袤的华北平原,从中原到江南,沿途看见的是长势喜人的麦子和沉甸甸的稻穗,这让我出发时的忧虑变成了丰收的喜悦,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非但没有造成粮食的减产,而且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年,中国粮食产量又创新高,实现了十七连丰。这让我,也让无数为粮食而担忧的人喜出望外。

  本书于2021年1月写出初稿后,征求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尤其是李炳银先生,提出了既有针对性又有操作性的具体意见,我从头到尾对书稿做了一次修改。此时,已是2021年夏天,当我伏案修改这部书稿之际,全国各地又频频传来夏粮丰收的喜讯,中国粮食有望续写十八连丰的佳绩。然而,一个噩耗猝然传来,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在长沙与世长辞。有人说,他老人家在这个时候离去,是等着我们吃完中饭后,他才放心地走的啊!而当时,我手里的饭碗还没放下,只感到浑身陡地一震,又一阵恍惚,恍如突遭一个炸雷。或许真有天人感应,此刻,窗外正电闪雷鸣,我站在闪电炫目的光芒中,许久,许久,我一直端着自己的饭碗,浑身静穆,一动也不动,心里却在一阵一阵地震颤。

  我知道,世上从来没有永生之人,科学探索也永远没有极限,从不承认终极真理,但有永恒的追求,袁隆平院士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追求者。迄今,还没有谁像他这样,通过一粒种子把数以亿计的苍生从饥饿中拯救出来,他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是无与伦比、难以估量的。而从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看,他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这一狭义的农业科研领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是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象征。对于今天以及未来的世界和人类。他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一切,必将成为人类最永恒的价值之一。

  我觉得,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也应该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真相,尽管无法还原全部真相,但应该尽可能去接近真相、理解真相,真诚而庄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写作。诚然,这本书的写作,对于我不是一种完成,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永远都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早在十年前我就说过一句话,这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续写的书。

  2021年6月1日于岭南水云轩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5.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