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博物馆艺术拾珍:发散篇+收敛篇
博物馆艺术拾珍:发散篇+收敛篇


博物馆艺术拾珍:发散篇+收敛篇

作  者:梁进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  价:176.00

I S B N :7122170150520

所属分类: 艺术  >  艺术史论  >  艺术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梁进教授以自己多年游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经历为基础,从数学的角度来解读艺术品,分享门外汉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经验,提供易掌握的艺术入门方法。本系以展馆定位为原则,介绍综合性博物馆、时代性博物馆、地域性博物馆和专题性博物馆。通过展馆介绍、藏品解读以及感悟分享等,为读者介绍30家世界范围内知名博物馆的精华藏品,解释经典艺术品为何经久不衰,提供看世界、看艺术、看科学的新视角。


TOP作者简介

梁进,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数学领域知名学者,博物馆爱好者。曾在葡、德、法、荷、英等国从事高校教学与金融相关工作,工作之余遍历世界知名博物馆,擅用数学的眼光欣赏收藏于各大博物馆的艺术品,著有《淌过博物馆》《名画中的数学密码》《大自然是个数学老师》等。


TOP目录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

海涵恢宏

2 /卢浮宫博物馆

36/大英博物馆

60 /埃尔米塔什博物馆

94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历史浪花

128 /埃及博物馆

146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162 /梵蒂冈博物馆

184 /乌菲齐美术馆

206 /奥赛博物馆

244 /泰特美术馆

《博物馆艺术拾珍:发散篇》

地域风情

2 /故宫博物院

22 /里昂美术馆

34 /普拉多博物馆

54 /美景宫美术馆

66 /柏林博物馆岛

84 /荷兰国立博物馆

100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110 /英国国家美术馆

132 /苏格兰国立美术馆

144 /美国国家美术馆

156 /印度国家博物馆

164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

别具一格

176 /莫高窟

190 /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

206 /西雅图美术馆

218 /布达拉宫

226 /木心美术馆

232 /阿尔罕布拉宫

244 /以色列博物馆

250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


TOP书摘

用心灵之窗看到的世界

江逐浪

曾经有很多学生告诉我,自己去过卢浮宫,却没见到《萨莫色雷斯岛胜利的女神》。乍一听,这怎么可能?可这种事却真实地频频发生着——因为有一种旅游叫作“朋友圈打卡”。

如果人生只是活在朋友圈里,发一张附加定位的美照当然就能实现旅行的全部目的。可旅行真正的意义,不正是在于让自己超越原有生活的局限,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展吗?那么大的世界,如果只通过取景框“看看”,无疑会错过许多真正的风景。和美好的事物擦肩而过,是人生的遗憾。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地把握到另一种文化呢?我想,快捷的方式就是去看各地的博物馆。因为,博物馆里呈现出的文化不仅是异地的,也是异时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下的精华。在万里路上不断地看博物馆,就如同在读万卷书。博物馆就是我们拓展人生之路的地图。

这套《博物馆艺术拾珍》涉及了全世界30 个著名的博物馆,覆盖五大文化圈、六大洲,以及上下7000 年的全部人类文明。这些博物馆里的藏品数加在一起超过千万,薄薄的几百页纸当然不能完全涵盖。作者犹如一个精心制作旅行攻略的行者,从自己的角度勾勒出一条观察人类艺术发展的脉络。

这是一条很有个性的线路,自然也就是一条很私人的“线路”。比如,这条“线路”与常规不同,在重点讲到米开朗基罗的时候,甚至没有提到《大卫》!当然不是因为《大卫》不重要。那是因为《大卫》的所在地不在那30 个博物馆名单里吗?并非如此。事实上,很多件艺术品也不在那个名单里,却依然出现在书中,比如梵高的《星空》。那是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大卫》不在作者看待艺术世界的主脉络上。

30 家博物馆,千万级的艺术品收藏,无论谁当介绍者都需要筛选材料,那条决定筛选依据的“线索”又都与他们自己的看待艺术、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如果我来写介绍博物馆的书,我一定会这样告诉大家:“如果去巴黎,要先去卢浮宫,再去奥赛博物馆,后去蓬皮杜艺术中心……这顺序千万不能反过来!”又或者是这样的:“看文艺复兴去佛罗伦萨,看巴洛克去罗马,看新古典主义去巴黎……”这是我的线路图。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的地图;我看过的书,决定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很明显,作者看过的书和我的不同,所以她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和我大相径庭。

作者的艺术世界里,始终飘浮着数学的影子。首先,书名中的“收敛”与“发散”就散发着微积分那高深莫测的气息,除此之外,作者在正文里也无时不在审视数学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我想,这样的“线路”,怕是连那30 家博物馆自己都没有想到过吧?

正因如此,虽然书中介绍的博物馆我到过大半,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原来不仅有“比例”对应着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还可以从“分形”的角度重新审视抽象画!没错,莫奈的《睡莲》是“函数映射”在自然界中的体现,而伦勃朗笔下的群像正体现出自然界的“正态分布”一样的内容,换成另一个角度又看出了别样的姿态,带给人别样的惊喜,这本身就是艺术的魅力。

有幸的是,作者严谨的科学背景并没有侵染艺术自由的、灵性的天地。她的写作思路既发散又体贴,有时以创作者为核心拓展介绍多件作品,有时对比分析不同创作者的同主题作品,有时以时间地域为关键词细致展开……相关的人物生平、历史背景、神话传说也一并附上,真诚分享了业余艺术爱好者入门阶段的心路历程。作者还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和读者分享了自己初遇这家博物馆时的体验。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对一件事物的初体验至关重要,那可能是所有创作的根,因为那一瞬间的感觉真实、动人。对于艺术理论分析者来说,仅有初体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对那些感性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分类、提问、回答……直到从感性经验中升华出理性认识。

有趣的是,一般文科生的思路总是感性在先,理性在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却是理性在先,感性在后。果然,一个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他此前看过的全部的书。所以,对我而言,看这本书本身就是在看另一类人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在看另一种文化,另一种生活。那不是一般取景框里的世界,那是用“心灵的窗户”看到的

世界。只有用这样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真正看出世界的万千变化、万千美好。

所以,这本书对于没有去过那些博物馆的人来说,是一张导览图;对于去过那些博物馆的人来说,不是提供回忆的纪念册,而更可能是一个对话框。

你的世界、我的世界、他的世界,无关谁的更正确,也无关谁的更美好,让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世界交流,一定是件非常美好的事。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8.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