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华文明三论
中华文明三论


中华文明三论

作  者:姜义华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  价:268.00

I S B N :978720816956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专业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姜义华教授根据其所作三部关于中华文明的著作重新修订整理而成的合集。

    《中华文明的根柢》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三大根柢与四大核心价值。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是立足中华文明的根柢,充分依靠支撑着这一文明的核心价值,在完全改变了的现实环境中,积极吸收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种优秀成果,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变革而一步步实现的。

    《中华文明的经脉》延续了出版于《中华文明的根柢》一书中的基本思路,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是有机的整体、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中华文明的实践体系、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等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中华文明的鼎新》主要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以创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变革、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历史性伟大变革中,具有哪些新的内涵、新的要求、新的品格、新的作为。

    三部著作互相联系,抽丝剥茧,深入系统地揭示了不少思考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关键点,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丰赡翔实的中华文明整体画卷,提供了许多值得史学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细致探讨的重要课题。


TOP作者简介

姜义华,复旦大学文科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章炳麟评传》等。

TOP目录

《中华文明的根柢》:书前赘语(代序) // 001

导 论 我们文明的根柢和核心价值是什么? // 001

第一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柢: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

一 民族复兴是不争的事实 // 012

二 民族复兴是内生与外铄积极互动的成果 // 013

三 中华文明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明 // 016

四 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 // 021

第二章 根柢之一:百年来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再造

一 放弃建立汉族单一民族国家诉求,坚持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 // 029

二 放弃建立联邦制国家构想,坚持建立单一制国家 // 037

三 修正分权制设计,强化和改善中央集权制 // 045

四 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争衡 // 054

五 从醉心两党制到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 060

六 民族复兴与王朝体系的完全终结 // 068

第三章 根柢之二:家国共同体的传承与转型

一 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基本结构 // 074

二 复合型所有制奠定家国共同体经济基础 // 084

三 传统家国共同体中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 090

四 近代个人本位主义对传统家国共同体的挑战 // 095

五 社会大同主义打破传统家国共同体的尝试 // 101

六 家国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复兴中重建与转型 // 106

第四章 根柢之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坚守与弘扬

一 中华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民族精神的历史传统 // 114

二 民族精神与辛亥革命时期救国救民各种方案的探求 // 120

三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 // 126

四 当代民族复兴中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光大 // 136

第五章 中华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的核心价值和制度沿革 // 144

二 近代西方民主主义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挑战 // 167

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当代演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186

第六章 中华经济伦理的核心价值:以义制利,以道制欲

一 “以义制利、以道制欲”的传统经济伦理 // 200

二 “经济人”与功利主义冲击下的中国回应 // 207

三 “以义制利”现代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 218

第七章 中华社会伦理的核心价值:中为大本,和为达道

一 “中”为大本、“和”为达道的意义 // 228

二 近代线型进化学说的输入及其实践 // 236

三 民族复兴:丛林法则与“中和”法则的再次博弈 // 249

第八章 中华文明天下伦理的核心价值:德施普也,天下文明

一 中华文明传统的天下伦理核心价值 // 254

二 西方资本主义霸权压迫下中国的世界秩序新思考 // 261

三 “德施普也,天下文明”与当代和谐世界新秩序的建设 // 266

后 记 // 271

《中华文明的经脉》:书前赘语(代序) // 001

第一编中华文明是有机的整体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整体性 // 002 

中华文明整体性的百年裂变 // 020 

走向现代:中华文明的伟大转型 // 027 

以文明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 // 035 

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的解放运动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新时代 // 047

 当代世界多元文明视野中的中华文明 // 060

第二编中华文明的经脉系统和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经脉系统的构成 // 074

中国知识体系的历史演进 // 084

中国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 // 094

让儒学回归人文化成 // 106

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 // 117

附:循名责实并非禅和子斗机锋 // 120

还国学一个正确的定位 // 125

第三编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

“文明根柢”是我们的精神基因 // 130

 中华责任伦理的形成与演进 // 138 

中国人为和平之人种——《孔教经世法》序 // 146

第四编中华文明的实践体系

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历史与现实 // 154

 附:百代都行秦政法 // 181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工业化蓝图 // 186 

礼仪之邦:传统社会自我治理 // 191 

礼治的现代意义 // 195

第五编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自己解释历史的话语体系 // 208

 正本清源:建立合乎中国实际的历史观 //219 

走出思想上文化上的“被殖民” // 257

 拾人牙慧的“中华帝国”论可以休矣 // 260

 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推进学术再创造 // 264 

章太炎思想学术的现代品格 // 271 

章太炎与中国现代学术基础的奠定 // 283

 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重读《华国月刊》 // 300

附 录

重读南怀瑾《论语别裁》 // 312

 张仲礼是真正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者 // 315

忆丁守和、王尧两位长者 // 317

何炳棣先生的寂寥与失落 // 326

陆谷孙:在英语世界中播撒中国话语种子 // 330

记饶宗颐先生二三事 // 335

后 记 // 340

《中华文明的鼎新》:

书前赘语(代序) // 001

引 言 // 001

第一章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一 新时代的内涵 // 002

二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本质 // 009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之魂 // 017

第二章 新时代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

一 伟大创造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 // 025

二 伟大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 037

三 伟大团结精神在新时代的坚守 // 044

四 伟大梦想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 049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从初创走向成熟

一 社会主义立足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现代农业文明 // 059

二 扬弃劳动异化走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 068

三 社会主义是变革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 076

四 科学的大发展与大普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 091

第四章 新时代新文化人民共创人民共享

一 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历史新飞跃 // 099

二 新时代新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107

三 新时代思想文化的人民性和现代性 // 119

第五章 不同文明互尊互鉴与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

一 海纳百川,汇聚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 // 133

二 在各种文明互尊互鉴中构建当代中国与世界新文化 // 146

三 中华思想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担当 // 14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主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建设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新时代思想文化体系 // 159

二 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建设的必

要保证 // 165

三 党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建设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 // 171

附 录

附录一 文明论是整体论 // 174

一 福泽谕吉的“文明论” // 174

二 恩格斯的“文明论” // 176

三 汤因比的“文明论” // 179

四 亨廷顿的“文明论” // 184

五 中国知识体系中的“文明论” // 186

附录二 中华文明是复合型的文明 // 188

一 “长城—腾冲线”两侧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林农牧文明 // 188

二 中华复合型文明的形成 // 190

三 中华复合型文明内部的进一步融通 // 192

四 中华复合型文明的结构性重组 // 195

五 明清时代中华复合型文明的巩固 // 197

附录三 析儒学被宗教化三模板 // 203

一 析康有为的孔教论 // 204

二 析马克斯·韦伯的儒教论 // 208

三 析巫术是中国独特传统的核心根源论 // 212

附录四 中华文明知识体系中的“西学” // 223

后 记//233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870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2.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