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医药应用传播导论
中医药应用传播导论


中医药应用传播导论

作  者:贾云峰,陆静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030698674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医学  >  药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中医药应用传播导论》一书全面强调创新,是中国学者首次专注中医药文化在传播学理论、方法、实践上的颠覆性思考和深刻的变革。系统论述了中医药在传播学中的理论架构、发展脉络和实践价值,对中医药传播与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解析,书后附有传播思维导图、传播方法列表和传播渠道一览,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TOP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写中医药应用传播
第一章 核心价值 3
一、解读中医整体观 3
二、中医药经典历程 5
三、中医药价值应用 15
四、中医药伟大使命 18
第二章 传播困境 24
一、中医药应用传播现状 24
二、中医药应用传播困境 30
三、中医药应用传播突破 31
第三章 时代呼唤 32
一、全民健康 32
二、老有所养 37
三、生态文明 45
第四章 国家需要 50
一、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50
二、如何促进均衡发展 54
三、如何保障就业创业 60
四、如何构建好双循环 64
第二部分 如何来思考中医药应用传播
第五章 概念界定 69
一、概念定义 69
二、传播特点 70
三、传播理念 73
第六章 设计思考 78
一、设计方法 78
二、设计要素 81
第七章 创新模式 96
一、研究基础 96
二、模式创新 100
第八章 精准受众 103
一、受众画像 103
二、受众心理 110
三、受众获取 113
四、受众解读 117
第三部分 中医药应用传播工具与手段
第九章 渠道思维 129
一、总体逻辑 129
二、渠道分类 130
三、事件引爆 136
四、跨界整合 147
第十章 产品赋能 167
一、总体思路 167
二、中医药+博物馆 167
三、中医药+文创 169
四、中医药+深加工 170
五、中医药+养生 173
六、中医药+城市品牌 184
七、中医药+数智化 191
第十一章 产业支撑 196
一、总体思路 196
二、上游侧 199
三、中游侧 202
四、下游侧 206
五、配套侧 210
第十二章 海外传播 211
一、海外认知习惯 211
二、海外传播现状 213
三、海外传播目的 218
四、国际传播平台 220
五、重点传播行动 222
参考文献 227
附录 229
一、中医药应用传播思维导图 229
二、中医药应用传播方法列表 230
三、中医药应用传播渠道一览 231
跋 232

TOP书摘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写中医药应用传播
  内容提要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重点阐述中医的核心价值观,讲述中医理论、演变和流派。从现实出发,揭示中医药传播的困境所在,以及未来可能需要发力的方向。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中医药在当今时代下的重大应用和伟大使命,中医药与国家战略结合的关联度和发力点。总体而言,本部分将从中医药自身价值解读、中医药对国家战略的影响和中医药应用传播发展困境三个方面,系统讲述为什么要写中医药应用传播。
  第一章 核心价值
  一、解读中医整体观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的世界观。古代对“天”的理解较为丰富,从世界本原衍生万物,从自然到社会再到人,“天”的概念经历了从天命、自然、伦理、心性的演变,不同的属性合为一体,构成“天人合一”的大系统。
  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哲理性与系统性兼具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合一”,就是“天”与“人”相符合的关系。“天”与“人”之间有差别,所以需要合一,因为有共通之处,才可能实现合一。
  早期“天人合一”思想核心是“人”遵从“天”的安排,推知“天道”以明“人事”,反思和约束自身行为。随着文明演进,“合一”不仅通过“天道”指引“人道”,还包含“人”通过实践认识“天”的规律,以人合天,实行天道。随着两种“合一”路径的转换,人的主动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没有自然,就不会有人的存在;离开人,自然界也只是宇宙中的“死体”,没有任何探索的价值。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是其自身的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是彼此依存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大特征,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百家观点不尽相同,却对“天人合一”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形成共识。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观,无一不是中国千年文化与深邃哲学的传承和发扬,如此说来,中医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中医整体观体现了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哲学智慧。中医理论中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在一代一代的医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哲学的认知。中医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一体的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其中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思想。
  中医整体观体现了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的人本精神。《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症状的堆积。中医施治讲究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既重治标、更重治本。强调医乃仁术,不仅是治病的医道,更是治人的医道,其中所蕴含的厚重人本精神值得认真发掘和发扬光大。
  中医整体观体现了大医精诚、惟是惟新的创新态度。中华医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千百年来既代代传承,又兼收并蓄不断发展,从来都以包容的胸怀、创新的态度不断发展,传统医学充分吸收西医的科学精华,获得了快速发展。
  中医整体观体现了注重整体、系统施治的科学方法。中医药注重过程,在实践中会全方位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作用,这一特点在现代中医药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凸显了中华医药的重要文化价值。
  早在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访澳大利亚时,就明确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寥寥数字精准道出了中医的文化内核。正是因为对中医的哲学智慧有着科学精道的把握,才能够化中医药学的哲学智慧为政治智慧,巧妙允当地把中医术语和中医理论运用到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来。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其本质是从整体、系统、功能和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演变与防治,饱含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和特征,具有整体思维、辨证施治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运用中医药理念和术语,准确而到位,深刻而形象,巧妙而传神,既充分体现了对中医药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又充分说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大量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方略与中医思想价值存在着价值同构性,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中医药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作为思想基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认知,饱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其所蕴藏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不但可以治病救人,同时也可治国安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习近平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发展理念,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自然界的“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于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提升人民的生态“获得感”,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医“治未病”“标本兼治”“整体观”“辨证施治”等核心思想熔铸到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总的来说, 习近平中医整体观为治国理政开辟了理念阐发和实践创新的新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医药经典历程
  (一)起源时期
  1.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早出现针具、八卦
  传说伏羲制作了九针,即九种不同针刺法的针具,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了针刺疗法。针具主要用于挑取皮肤中的异物,或者针刺某个病痛部位来缓解疼痛。伏羲有一天遇到一只似龙又像马的怪物,它身上的花纹引起伏羲注意,再加上自己养的龟身上的花纹,通过结合*终伏羲悟出了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为一阴一阳,画出了八种不同图案,即为八卦。
  (2)神农尝百草筛选草药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农业之神,还是一位可歌可敬的医药之神。神农为了辨别药性,亲自上山采药,亲口尝过各种各样的草药,他曾经在一天内中毒70次,都被他那玲珑玉体内的肝肺肠胃给化解了。神农就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去给人们治病,为人们解除痛苦。
  2.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1)*早出现药酒和汤液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酒本身就是一味汤药,是世界上*古老的药品之一。它具有活血通络、驱寒、兴奋等作用。姒少康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虞国(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任庖正,在此期间酿造出了酒。
  伊尹辅助商汤建立了商,又有中华厨祖之称。伊尹在一次偶然中利用几种性能相近的药物放在锅里一起熬制成汤液。经过试用,发现其功效比单味药物的还要好,故而积累烹调中煮“汤”的经验,逐渐演化为中医的汤剂。后世记载,伊尹曾编著《汤液经》,系中医汤剂的*早典籍。
  (2)《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被尊称为“国学”。在里面305篇中,有144篇涉及植物,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3)《黄帝内经》是现存*早的中医理论典籍
  现存*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4)*早出现“胎教”的认知
  殷周时期的太任,即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她在怀孕的期间就意识到,母亲所接触的外界事物,以及自身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她不仅注重言行举止,更加注重陶冶情操。*后生下来的姬昌非常聪慧,可见胎教的重要性。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1)医和*早提出六气致病
  六气为阴、阳、风、雨、晦、明(即现代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的气候现象。如果按照规律出现,则对人体无害,但如果它们违背自然规律,例如该暑热的时候反而冷,或者过度暑热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春秋时秦国良医医和,曾为晋平公治病,认为其疾不可治,提出了六气致病。他是我国古代*早提出六气致病的人,也反映了当时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水平。
  (2)脉诊的*早创始人
  春秋末战国初的秦越人(扁鹊)是中医脉诊的创始人。《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姓秦名越人,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史记》记载他曾从长桑君学医,有卓越的医疗技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通内、妇、小儿、五官各科。
  他通过望诊,判断了齐桓公的病由腠理到血脉到脏腑到骨髓的发展过程。齐桓公不听劝告,病入膏肓而亡。通过切脉断定“五日不知人”的赵简子预后良好,果然治愈。
  (二)发展时期
  1. 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280年)
  (1)《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33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