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席泽宗文集(第六卷):自传与杂著
席泽宗文集(第六卷):自传与杂著


席泽宗文集(第六卷):自传与杂著

作  者:席泽宗,陈久金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  价:216.00

I S B N :9787030685582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科技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席泽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在新星和超新星、夏商周断代、科学思想史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天文学史学科的引路人。《席泽宗文集.第六卷,自传与杂著》辑为六卷,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席院士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依次为《科学史综论》《新星和超新星》《科学思想、天文考古与断代工程》《中外科学交流》《科学与大众》《自传与杂著》,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席院士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展现了一位科学史家的学术生涯和思想历程,为学界和年轻人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历史提供了一种途径。

TOP目录

目录CONTENTS
出版说明 / i
总序 / iii
上篇 席泽宗口述自传
序言 已见勋名垂宇宙,更留遗爱在人间 / 003
引言 / 014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 019
第二章 抗日烽火中的劫难 / 030
第三章 中学时期的历练与收获 / 042
第四章 革故鼎新的大学时代 / 058
第五章 科学道路上的转折 / 080
第六章 在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 109
第七章 科学史事业的黄金时期 / 140
第八章 从研究古新星到探索科学思想史 / 190
附录 / 210
人名索引 / 283
下篇 杂著
序言 / 297
揭开火星的秘密 / 302
从原中央观象台的历史谈增加科研经费的重要性 / 307
《谈天说地话美景》序言 / 311
《徐光启研究论文集》前言 / 313
《科学创造的艺术》序 / 320
《自然观的演变》译序 / 322
《天文学名著选译》序 / 324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略》序 / 326
《当代国外天文学哲学》序 / 328
《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序 / 330
我与福建籍天文学家《天文之星—福建籍著名天文学家》代序 / 332
《陈久金集》序 / 336
让祖国天文遗产重放光芒 / 338
《科学史八讲》自序 / 340
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因素 / 343
《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序 / 346
三月的桃花 / 348
“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序 / 350
《中国古星图》序 / 352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序 / 355
全新的思维 全方位的探讨——谈“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 / 357
《中国古历通解》序 / 359
决心与恒心 / 363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序 / 366
《贵州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序 / 368
《张衡研究》序 / 370
《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序 / 372
《科学家大辞典》序 / 376
《王锡阐研究文集》序 / 379
科技创新的摇篮 / 382
《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序 / 385
《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序 / 389
《中国科学史论集》序 / 392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序 / 396
《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序 / 400
《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五个里程碑》自序 / 402
《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自序 / 405
《技术史研究》序 / 409
《薄树人天文学史文集》序 / 411
《月龄历谱与夏商周年代》序 / 416
《星象解码—引领进入神秘的星座世界》序 / 419
《彩图本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序 / 421
《李鉴澄先生百岁华诞志庆集》序 / 423
《塔里窥天——王绶琯院士诗文自选集》序 / 427
《李约瑟传》代序 / 431
《上海科技六十年》代序 / 434
多看课外书,不死考课本 / 435
《科学技术史研究五十年(1957—200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五十年论文选》序 / 437
《黄钟大吕——中国古代和十六世纪声学成就》序 / 440
《中国恒星观测史》序 / 444

TOP书摘

上篇 席泽宗口述自传
  席泽宗/口述 郭金海/访问、整理
  序言
  已见勋名垂宇宙,更留遗爱在人间
  转眼之间,恩师席泽宗院士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
  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席先生正是这样的人。随着时间流逝,我现在每次回忆起席先生,越来越感到亲切,所谓“遗爱在人间”,其此之谓乎!
  一、师生之谊,终身受用的教诲
  我1982年春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简称科学史所)读研究生,导师是席泽宗先生。我那时浑浑噩噩,也不知道席先生其实是中国科学史界的泰斗—事实上,我那时对学术界的分层结构、运作机制等都一无所知,只知道要去念书、做学问。
  我还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念本科时,系主任听说我要考席先生的研究生,立刻大大鼓励了一番。他告诉我,席先生开始招收研究生,这已经是第四年了,但前三年都没有招到学生,因为席先生对学生要求特别高。系主任的话,逗引得我跃跃欲试,结果居然考上了,成为席先生的开门弟子。席先生对招收学生确实达到极端的宁缺毋滥—在我之后,他又过了18年才正式招收到第二个学生!所以我是他唯一的硕士生,以及他仅有的两个“正式招收、独立指导”的博士生之一。
  席先生为人宽容厚道,对我也是极度宽容。可能他看我尚属好学之人,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所以对我采取完全放手的策略,几乎不管我,也不给我布置任务。
  我念硕士研究生期间,到了要确定学位论文题目时,席先生问我,对于论文题目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我那时茫茫然,毫无想法,就率尔答道:没有。席先生就说,没有的话,我给你一个。于是就定下了题目“第谷天文工作在中国之传播及影响”,我也就一头钻进去开始做了。
  我其实很早就开始关心怎样找到论文题目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位前辈学者,我们怎样才能自己找到合适的题目写论文(不限于学位论文)?前辈笑曰:这是高级研究人员方能掌握的,你现在还没有必要关心此事。我听后不免爽然自失者久之。
  我认识到,一个合适的论文题目,首先要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当然意义越重大、越广泛越好),同时又应该是我此刻的条件(学力、资料等)能够完成的。这两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因为抵达这一境界并无固定的、明确的道路,我当时觉得这几乎就是可遇不可求的。
  后来我就从研究所的图书馆里,将席先生和另外几位前辈的学术档案—就是他们已发表的所有学术文章—统统借来,逐一研读,试图从中解决我的上述问题。研读这些学术档案对我产生了相当震撼的效果,我惊叹道,他们怎么能写出这么多论文啊。然而,那么多论文研读下来,当然对我此后的研究大有裨益,但仍未能找到选题的方法。
  我做硕士论文时,先自己拟了一个详细提纲,去和导师讨论,席先生当场给了我一些修改意见,我就回去开始写。写成之后,交给席先生审阅,几天后他对我说,去打印论文吧。我一看他还给我的论文,上面只改正了一处笔误,就此过关了。
  我的硕士论文是提前答辩的。答辩前夕,我遇到席先生,向他表示了我的担心—我从未经历过答辩的阵仗,想到明天要面对那么多前辈“大佬”,有点紧张。席先生安慰我说:你一点不用紧张,你想想看,这个题目你在里面摸爬滚打了一年多,他们中有谁能比你更熟悉这个题目?后来答辩果然非常顺利。
  我硕士毕业之际,席先生问我是否打算考博士。我那时仍在浑浑噩噩之中,只是朴素地热爱学术,具体打算则完全没有,也不知道自己今后干什么好,所以就回答说,要是您觉得我搞科学史有潜力,那我就考,否则我就去干别的。席先生对我说,我很认真地告诉你,我觉得你是有潜力的。
  我那时确实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搞科学史的潜力—要一个人自己判断自己有无某种潜力,本来就是非常难的。我是这样想的:我既然不知道自己有无潜力,那当然就要考虑别人的判断;而在此事的判断上,导师的意见当然是*权威的。所以我就考了席先生的博士生,也顺利考上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那时的台长叶叔华院士,是席先生的大学同学,当时叶台长想要在上海天文台开展天文学史的研究,就向席先生要人,席先生就将我推荐给了叶台长。所以当我1984年去上海天文台报到时,我手里既有派遣前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的文件(那时还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又有科学史所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根据叶台长和席先生的安排,我先在上海报到成为上海天文台的职工,然后再到北京报到成为科学史所的博士研究生,这也是他们照顾我的好意—这样我就可以以在职方式攻读博士学位了。
  离开老师身边,到上海工作,对我来说当然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因为这意味着今后(*迟也就是到博士毕业之后)我就要独自“闯荡江湖”了。但在当时,更让我兴奋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1985~1986年,也就是我读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我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一下子会寻找论文题目了!这实际上应该看作前些年积累的结果,但是突破确实是跳跃的。
  刚学会寻找论文题目,特别兴奋,到处找题目做论文(和刚学会开车的人特别喜欢开车类似)。我写论文的事情,席先生也完全不管,通常我写完了投稿,也不告诉席先生,文章事先大都没有请席先生过目。有时他在杂志上看到了我的论文,会很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说我又看到你的什么什么文章了,“我觉得挺好的”,鼓励几句。他这样做,后来我觉得受益特别大。
  这时我才体会到席先生当年给我的论文题目的价值。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其实就是给了你一块田地,你可以在其中耕耘好些年,产出远远不止一篇论文。
  到1988年我准备博士论文答辩时,我已经在《天文学报》《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上发表了10篇有点像样的学术论文。结果席先生说:你只需将这10篇论文的详细提要组合起来,再附上这10篇文章,就可以答辩了。所以我的博士论文《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正文只有约四万字—篇幅还比不上今天的有些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的答辩也很顺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中国科学报》(当时名称是《科学报》)头版还做了报道。
  1991年,科学史所举行“席泽宗院士从事学术活动40周年纪念研讨会”,我去参加会议,并为席先生带去了一项*为别出心裁的祝贺礼物—他的徒孙,我的研究生钮卫星。在当时的中国科学史界,还没有任何一位学者能够在生前看到自己的徒孙。如今已经有18年过去,钮卫星也已经成为博导—席先生门下已经有了第四代学生,这也是中国科学史界前所未有的。
  席先生对于放我离开他身边,曾说过“放走江晓原是大错”之类的话,但他又怀着极大的喜悦看到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1999年3月,席先生亲自来上海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的成立大会,并担任科学史系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席先生80大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一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85472的小行星命名为“席泽宗星”,以表彰他在天文学史研究上的重大贡献。在那个仪式上,老师精神矍铄,还做了非常有趣的演讲。这年年底,他又亲自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为他的一众三代、四代弟子讲学,给全系师生以巨大鼓舞。2008年10月24日,在国家天文台宣布成立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的仪式上,我*后一次见到席先生,他仍然精神很好。谁也没有想到,老师竟会那么快离开我们
  虽然我远在上海,但我是北京训练出来的,北京是我学术上的精神故乡,而导师席先生那些平淡中见深刻的言传身教,则是我终身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二、席先生的处世育人之道
  作为学生,我从1982年进入科学史所念研究生,就跟随着席先生,所以和席先生之间有很多的个人交往。我想在这里陈述一个事实:从我成为席先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45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