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现代性及其不满
现代性及其不满


现代性及其不满

作  者:【美】史蒂文·史密斯

译  者:朱陈拓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丛 书:智慧宫丛书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52250519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何为现代性”和“我们的不满”两个主题展开论述。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现代性”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从“第一个现代政治科学家”马基雅维利,到将人类认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观意识的笛卡尔,再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颂扬者黑格尔;而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则梳理了从卢梭到施特劳斯,再到索尔·贝娄等一系列“反启蒙”思想家或曰现代性批判者的理路。在全书的最后,他把选择建立或赞同何种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现代人,但并不需要全盘接受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并不需要全盘否定之。

 

 

TOP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B. Smith),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科学阿尔弗雷德·科尔斯教授及布兰福特学院前院长。198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主任、人文课程大学部主任及犹太研究代理主席。研究重点是古今之争、宗教与政治、代议制政府理论等政治哲学史专题。曾出版《斯宾诺莎、自由主义及犹太人身份问题》《斯宾诺莎的生命之书》 《阅读施特劳斯》等专著,编纂有《剑桥列奥·施特劳斯指南》《剑桥以赛亚·伯林指南》。其于耶鲁大学公开课上的讲稿《政治哲学》 曾集结成书,于2015年推出中文版。曾获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2009年荣获莱克斯·希克森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

译者简介

朱陈拓,浙江温州人,就职于金融机构,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后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TOP目录

前 言 / i

导 论

第 1 章 现代性问题 003

作为永久革命的现代性 / 007

启蒙辩证法 / 014

资产阶级问题 / 019

现代性及其二重身 / 027

现代性

第 2 章 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与易变的自我 035

历史学家、喜剧作家以及悲剧作家 / 039

卢克莱提娅和卢克莱齐娅 / 043

阴谋 / 049

马基雅维利,女权主义者?

结论 / 062 / 057

第 3 章 勒内·笛卡尔的典范人生 064

为何写作《谈谈方法》? / 069

哲学家的教育 / 072

对认识的变革 / 074

临时的道德准则 / 076

“真正的人” / 082

“主宰和拥有者” / 085

笛卡尔式的宽宏 / 087

结论 / 091

第 4 章 霍布斯是基督徒吗? 095

宗教的自然种子 / 103

自然法 / 108

先知宗教 / 111

黑暗王国 / 117

一位身不由己的基督徒 / 119

 

第 5 章 斯宾诺莎是什么类型的犹太人? 127

宗教信仰的心理学来源 / 131

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 / 136

斯宾诺莎的双重标准 / 140

希伯来神权政治 / 144

新耶路撒冷 / 148

斯宾诺莎的交易 / 151

 

第 6 章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美国启蒙 156

教育与启蒙 / 162

宗教改革 / 166

道德改革 / 171

改革的局限 / 175

政治改革 / 177

我们的“快乐平庸” / 184

第 7 章 康德的自由国际主义 187

人权革命 / 190

康德的共和国 / 195

理性的观念 / 201

理性与历史 / 205

康德计划的局限 / 212

 

第 8 章 黑格尔和“资产阶级— 基督教世界” 219

从政治社会到市民社会 / 221

“资产阶级意义上的市民” / 224

“资产阶级— 基督教世界” / 229

劳动、道德的自我发展、教育 / 233

市民社会的未来 / 240

结论 / 243

我们的不满

第 9 章 卢梭的反启蒙:《致达朗贝尔的信》 247

文人共和国 / 250

意见帝国 / 258

道德和艺术 / 262

作为立法者的卢梭 / 268

古或今? / 273

第 10 章 托克维尔的美国 279

托克维尔的母题 / 281

多数人的暴政 / 285

集权化的危险 / 291

民主专制主义 / 296

个人主义和温和专制主义 / 303

托克维尔的子嗣 / 308

结论 / 314

第 11 章 福楼拜和反资产阶级美学 316

浪漫主义的幻觉 / 322

启蒙的幻觉 / 326

通奸 / 329

超越善恶 / 335

结论 / 339

第 12 章 末世的想象:尼采、索雷尔、施米特 344

尼采的挑战 / 348

革命的虚无主义 / 354

悲观主义的哲学 / 363

神话与暴力 / 366

新道德 / 370

索雷尔的遗产 / 374

第 13 章 以赛亚·伯林:悲剧性的自由主义 381

自由 / 386

一元论与多元论 / 393

反启蒙及其问题 / 401

伯林的自由主义遗产 / 409

 

第 14 章 列奥·施特劳斯: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417

“原初意义上的怀疑” / 419

作为探求的哲学 / 424

古典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 / 429

洞穴以及洞穴之下的洞穴 / 434

哲人与城邦 / 439

神学— 政治困境 / 445

结论 / 451

 

第 15 章 兰佩杜萨所著《豹》的政治教诲 453

“我的主角究其根本,就是我” / 455

“内在的生命之形状” / 458

“他迎合潮流,仅此而已” / 463

“新人” / 467

“我们认为我们是神” / 470

“木乃伊般的记忆” / 474

第 16 章 赛姆勒先生的救赎 477

“窝囊废” / 480

“时代” / 484

“分辨,分辨又分辨” / 488

四季之人 / 493

结 论

第 17 章 现代性及其二重身 501


TOP书摘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 幽暗阴森的小说《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中,被迫辍学的罗季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利尼科夫穷困潦倒、病魔缠身。他以反英雄形象出场,以英雄形象退场。全书开篇,拉斯科利尼科夫从自己破旧不堪的小屋走下楼梯,来到圣彼得堡的大街上。他一边盘算自己的行凶计划,一边喃喃自语:

 

嗯…… 对啊…… 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自己,胆小就会失去机会…… 历来如此…… 真想知道人最怕什么…… 最怕迈出新步子,说出新想法…… 可是我空话太多了。因为尽说空话,所以无所作为。不过也许正因为无所作为,所以尽说空话。

 

时隔不久,拉斯科利尼科夫终于鼓起了勇气—或者说凶性—做出了残暴之举。他用一把偷来的斧头杀害了年迈的高利贷主阿廖娜·伊万诺夫娜,从老妇的脖子上割下一个油迹斑斑的钱袋,从她的床底翻出一个箱子,把里面的押品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与旁边五斗柜里的几千卢布失之交臂,并残杀了意外前来的利扎韦塔·伊万诺夫娜—老妇那饱经风霜的妹妹。

拉斯科利尼科夫随后惊慌失措地下楼,离开途中险些人赃并获。他仓皇逃回自己的陋室,惊魂未定、筋疲力尽地躺下,又爬起来,经过长途跋涉,把赃物藏到一个院子里的大石头下,再也没来取回这些不义之财。随着沙俄警方的大网向他收紧,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围绕拉斯科利尼科夫与其他人关系的变化而展开。在催人泪下的大结局来临之前,拉斯科利尼科夫始终没能回报亲朋好友不计其性情乖张而慷慨给予的爱和赞誉。

拉斯科利尼科夫冲昏了头脑,指望以凶残的暴力凌驾于功过之上。但在对他的审判中,一些人为他在学校里出众的仁厚甚至英勇的作为作证:赡养离世同学的患病老父,从着火的房间里救出孩童,等等。这些义举,以及他的自首情节和体弱多病使他获判相对较轻的八年监禁。但拉斯科利尼科夫不以自己的仁厚和英勇为功。他自视为拿破仑那样的英雄。在他看来,这些英雄视善行为理所当然。为了人类更大的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

后来,在西伯利亚的监狱服刑时,拉斯科利尼科夫再次反思道:

 

我问心无愧。当然,犯了刑事罪;当然,犯了法,杀了人;那就依据法律处死……这就行了!当然,要是这样,许多生来一无所有但自己争取权力的人类救星,他们在事业之初就应当受到惩罚。但那些人一举成功了,因此他们是对的;而我失败了,所以我没有资格迈出这一步。

 

尽管正在为自己的罪行受罚,在西伯利亚服苦役的拉斯科利尼科夫仍然拒绝接受对他的责难。

然而,在故事落幕之际,陀思妥耶夫斯基打破了阴郁的魔咒。陪拉斯科利尼科夫来到西伯利亚的昔日妓女索尼娅,以爱救赎了这位反英雄,开启了他的新生之路。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了一幅类似于耶稣使拉撒路(Lazarus)死而复生的图像。对拉斯科利尼科夫来说,人生终于意味着评功论过。在这个世上,或许拿破仑这种人物可以逃脱人际关系的束缚,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他的言下之意是,其他人都别无选择,必须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无论该行动是好是坏。

这个故事的教益有两方面:社会生活少不了承是担非或评功论过,但对功过的判定还涉及与他人的关系。虚无主义者、圣徒和效用主义者也许会想象这样的世界:只要理由直接来自宇宙、神明或全体人类,具体的人际关系就无足轻重。他们在拒斥他们自己的人性。拉斯科利尼科夫试图逃脱对其行动的功过评判即为一例。这样做,他也是在否认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包括对自己的母亲、妹妹、爱人索尼娅以及忠心耿耿的朋友德米特里·普罗科菲伊奇·拉祖米欣的义务。然而,对于你我凡夫俗子来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可谓事关重大。

依据这一原则,本书考察人们在遂愿或失望时如何评功论过。它表明,评功和论过在本质上都是社会行为。它们具有双重的社会性。首先,社会中的人不会安于拉斯科利尼科夫那样对责任的漠然。相反,他们坚信,事情的好坏都是某些人导致的,而这些人应当为其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他们不会满足于将后果归结为运气或命运。

其次,人们耗费极大的工夫为自己和他人划归这种责任。当其他人拒绝应得的功与过时,他们会大声抗议。人们如何对他人评功论过(或要求他人承认自己的功劳),首先取决于赞赏者和被赞赏者、责难者和被责难者之间的既有关系。但评功论过这一行为本身又界定或重新界定了双方的关系。本书将阐明何以如此。

想想你自己的日常生活吧。只消在午餐、茶歇或乘坐公交车时听听别人的交谈。我们都在反复谈论着谁有功、谁有过,尤其当我们觉得某个人(包括我们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赏罚时。即便当事人觉得赏罚分明,他们也投入相当的工夫来评功论过:他们写颁奖词,夸赞好孩子,宣读判决书,对最新的丑闻评头论足。

有关功与过的故事并不像关于新出土的恐龙化石、最新的明星绯闻或街上的古董汽车一类的故事,只是激起人们的一时兴趣。它们唤起共情。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们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生活,无论我们与故事里的人有无任何直接关系。就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不管是战争、和平、政治、经济,还是日常的社会生活,人们都极为在乎功与过的恰切分配。本书想探讨的是,人们究竟如何评功论过?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508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8.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