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欧洲的细节:从海洋帝国到欧洲联盟
欧洲的细节:从海洋帝国到欧洲联盟


欧洲的细节:从海洋帝国到欧洲联盟

作  者:叶克飞 著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丛 书:经纬度丛书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21310229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历史细节、城市细节、文化细节、经济细节和教育细节5方面出发,阐述被英、法、德三国围绕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小国,是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独树一帜,成为欧洲联盟,乃至整个欧洲排头兵,并用文化、经济和教育引领全世界风潮的。


TOP作者简介

叶克飞,现供职于中山日报,专栏作家,历史畅销书作家。自称业余旅行者,痴迷欧洲尤其是中东欧,专注于欧洲人文写作,以至于被朋友们怀疑上辈子是个东欧人。著有《金庸政治学》《故人何寂寞》《残酷世界和最爱的你》和《为恋爱平反》等。每本都销量不俗。


TOP目录

目录

Part1  历史的细节:人类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为何出现在荷兰,而不是别处 / 001

400 年前,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英国,而是荷兰!就是这个弹丸小国,竟然打败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直到今天我们都在思索,这两个体量足足相差100 倍以上的国家,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结局?而今,欧洲人正在努力推动的欧洲一体化,大部分会议和纲要也都是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土地上召开和签订的,可见大家对其认可程度。为何会如此呢?也许,这一切早已烙印在历史的细节之中……

1 风车带来的土地和国家 / 002

2 “城市= 国家”,且必须为自己负责 / 010

3 没钱的国王们统领不了欧洲人 / 013

4 做生意胜于争夺霸权 / 015

5 做生意的荷兰人 / 018

6 不真实的郁金香泡沫故事 / 021

7 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 / 030

8 欧盟第三首都:卢森堡 / 034

9 在申根,20 多个国家没了边境 / 037

10 用小城市推动欧洲一体化 / 040

11 布鲁塞尔是如何成为“欧洲首都”的 / 044

12 欧洲法院中的欧洲 / 047

13 欧盟为何只可能诞生于马斯特里赫特 / 052

Part2 城市的细节:悠久历史造就保护城市的意识 / 057

中世纪时, 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而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各个城市各自为政,反而远远超过其国家的知名度。特别是在西北方,紧邻大海的这边,每个城市更是大不相同。但它们都拥有同一个特点:城市比国家更著名。悠久的历史又令人们对自己的城市爱护有加,而这,就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最大特点之一。

1 把城市运河挖成世界文化遗产 / 058

2 为何低地三国能无限诞生艺术和科学名人 / 064

3 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堂改造经验 / 066

4 在泥浆里盖摩天大楼 / 068

5 方块屋——从公共住宅到博物馆住宅两用 / 070

6 交通与城市建设相呼应 / 072

7 “萨克斯之城”迪南——有钱人的生活你想不到 / 074

8 统一混乱,欧洲一体化从这两座小城开始 / 079

9 因于连而著名的广场 / 087

10 寻找星星——现代城市里的古要塞 / 091

11 为风车正名,为风车设立节日 / 097

12 完全市场化的电视台怎么办下去 / 099

13 芝士就是力量 / 102

14 从不掉链子的“欧洲菜篮子” / 106

15 重建一座城计划 / 110

16 在布鲁日,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性都赶不上保护历史 / 114

17 滑铁卢不在法国,而在比利时 / 120

18 蒙斯的钟楼保护 / 126

19 农村不应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 130

20 规划原生态农村 / 135

21 填海造地,规划小岛 / 142

22 将废弃港口变成风景秀丽的后花园 / 144

23 别有风情的山顶小镇 / 147

24 只有450 户的大城市 / 150

Part3  文化的细节:凡·高、《丁丁历险记》、蓝精灵、米菲兔与其他 / 153

从书本上,我们知道低地三国有诸多文化标志,如风车、郁金香与红灯区等。其实它们的真正名片,应当是凡·高、《丁丁历险记》、蓝精灵、米菲兔才对。让我们抛开以前的刻板印象,走入真实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1 国王墓地的隔壁是艺术家 / 154

2 红灯区不红:因为开放,所以尊重 / 157

3 雨果与菲安登 / 165

4 根特音乐节:最好的音乐节 / 169

5 汽车博物馆与博物馆中的三个细节 / 173

6 已经忘怀的毒气战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签订 / 182

7 不同于美国的现实超级英雄 / 189

8 用《丁丁历险记》撬动与他国的文化交流 / 194

9 隐藏在比利时人内心的超现实主义 / 198

10 《马拉之死》与欧洲文化的反思 / 202

11 乐器博物馆之乐 / 207

12 凡·高,阿姆斯特丹的灵魂 / 209

13 米菲兔:嘴是× 的兔子 / 215

14 从布雷达看荷兰人的好客 / 219

Part4  经济的细节:小生意人就要将店铺开到全世界各个角落 / 223

有一天,低地三国遭遇了水灾,全部被水淹没。所以它们向上帝祷告,要上帝来帮忙。上帝从天上下来,帮助了低地三国及其人民。人民对上帝感恩戴德,纷纷向其道谢。这时上帝饿了,便坐下来吃了一些东西。当他要重新回到天上时,低地三国的人民却伸出了手,说:“给钱吧。你帮助我们,我们已经向你道谢了。但你吃了我们的,就必须付钱。”

1 小国的大智慧 / 224

2 小国炼钢铁照样造就了世界第一 / 228

3 火车站也能成为景点 / 231

4 安特卫普为什么能供应全世界80% 的钻石成品 / 234

5 世界金融管理净资产第二的卢森堡 / 238

6 瓷器:偷学与发扬 / 239

7 欧洲瓷器之王——代尔夫特蓝瓷 / 241

8 根特,商业传统的挥斥之地 / 243

9 本可靠脸却偏要靠脑子的米菲兔经济 / 247

10 如何将工业城市变成宜居城市 / 251

11 开展国际贸易,《丁丁历险记》先行 / 254

Part5 教育的细节:为学之道,可以大成 / 257

从中世纪起,欧洲的大学便开始兴盛起来。特别是在英、法、德三国,各式各样的大学遍布各地。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恰好位于这三国之间,因此它们的大学也秉承了英、法、德的传统,一方面使用开放自由的教育,另一方面不仅培养人才,也培养兴趣。

1 学校不止教知识,也可以教时尚 / 258

2 世界最美书店,天堂触手可及 / 262

3 老建筑烧完了,在腾出来的地方建一座大学城吧 / 266

4 鲁汶的大学与大学的鲁汶 / 270


TOP书摘

序言

我们要如何开眼看世界?

前不久,叶兄发来《欧洲的细节:从海洋帝国到欧洲联盟》之书稿,嘱我为序。

此书系《德国的细节》一书之姊妹篇。在本书中,作者把自己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畅游经历,与当地的历史故事、社会变迁及当下景况巧妙穿插,时而白描场景,时而赏析人物,读来趣味盎然,有一种收获新知的强烈愉悦感。

收入本书的文章,一如既往,皆具轻松而不失严肃的叶式文风。即在看似简单的闲情信笔之中,尽量探讨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比如,在谈及荷兰风车时代的文字中,作者虽未明言,但一望而知他是在剖析“荷兰与今日世界之形成”的大问题。窥一斑而知全豹,此之谓也。

荷兰的确是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国家。荷兰作为全球第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自1588 年立国以来,便为全球化的进程树立了教科书式的典范。而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末期,万历皇帝懈怠政事数年,早已埋下大明亡国的种子。而在日本,足利义昭刚刚辞去将军之职,室町幕府的时代才结束。

但是,300 年后的日本明治维新与荷兰关系极大。荷兰人垄断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西岸的众多城市的贸易,荷兰成为德川幕府唯一允许的西方对日贸易国家。此后,许多西方科学和人文知识均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日本将这些经由荷兰传到日本的西方先进知识,称为“兰学”。1787 年,森岛中良的《红毛杂话》,更是系统地介绍了来自荷兰的西方科学知识。“兰学”的传播,成为日本近代化的起点。

晚明到清初,荷兰人掌握着全球的瓷器与茶叶贸易。如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瓷器的头号买家就是荷兰人。在学习中国瓷器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荷兰人进行了创新,发展出自己独有的蓝瓷,价值连城。因此,荷兰制造的瓷器至今在欧洲仍是高档奢侈品。清朝顺治、康熙年间,荷兰对华的茶叶贸易数量可观。虽然荷兰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后来被英国取代, 但中国早已被荷兰这位“海上马车夫”嵌入到早期全球化贸易之中。

荷兰诞生了全球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一家中央银行。荷兰人格劳修斯,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法律顾问,为反抗英国对国际海洋航权的垄断,写下了著名的《海洋自由论》,奠定了近代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

欧元区及欧盟的诞生,与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关系极大。《申根条约》的签订,使欧洲各签署条约国家的人民实现自由流动。欧洲一体化是人类对政治文明与制度的重要尝试。但作者在讲这些问题时,他的抓手居然是一家在地域上分属于两个国家的酒吧, 其铺面一半在荷兰,一半在比利时,以及他们如何处理货币、人员、税收等问题!

作者从这样的小事入手,逐步回溯荷兰与比利时的政治制度之变迁及与人民生活之关系,常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其实,在看世界的时候,有很多常识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从晚明至今,西学传入中国已四五百年,无非就是多讲常识。即便是常识,也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原因就是有太多的人不懂常识。

在当下“流量写作”趋势中,一部作品要做到既照顾到读者之趣味,又不能丧失自身之问题意识,那是很难的事情。我很欣慰叶兄似乎找到了平衡点。易言之,作者既熟悉话题的表面,又熟悉话题之下隐含的问题,然后在话题里讨论问题。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 作者的状态大概是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又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欧洲旅行,假如看到一座古堡,一般人都会先举起手机拍照,叶兄却能在彼时准确地调取历史资料,写成这一篇篇文章。如果没有相当的阅读积累,万难为此。这就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从晚明以来,中国人看西方世界的著作汗牛充栋。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理解,经历了四百余年的艰难过程。我认为若以历史阶段划分,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明朝中后期。利玛窦等入华传教士及徐光启、瞿汝夔等人,他们系统引入西方的数学、几何、物理学、天文学等知识,编译大量著作,其基本概念沿用至今。

第二次是19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初。王韬、冯桂芬、郑观应诸人,积极译介西方思想与学术著作,并通过报刊书籍将其传递给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20 世纪80 年代,出版家钟叔河先生认为这是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开始,便遴选了三百多部晚清士人看西方以及亲历西方的著作,辑为《走向世界丛书》,嘉惠士林多年。

第三次是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学术界及思想界开始大量系统地翻译西方著作,中国又一次睁眼看世界。加之国门初开,留学生大增,他们为我们积累起大量观察西方世界的一手资料。这一过程虽然经历波折,但为后来的学术及文化传播埋下诸多种子,正所谓薪尽火传。

第四次是2002 年中国加入WTO 后,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这近20年。这些年,中国成为出口依赖型国家,长年保持对外贸易顺差。对外的人员、经贸往来的程度和频次大大增加。据统计,今天约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拥有护照,出国旅游成为风尚。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次睁眼看世界,不同于以往的纸上得来,而是亲眼所见。

叶兄这本书, 就是这种亲眼所见的结果。如荷兰的旧时风车其实便蕴藏着中国当代问题的答案。这世界不仅是流动的,还是相互联系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到,自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已经被紧密嵌入全球化之中,永远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更不可能故步自封地闭门造车。睁眼看世界这件事,必定会继续下去。

是为序。

贾葭

2 0 2 0 年1 1 月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9.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