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作  者:[英]菲利普·鲍尔

译  者:张慧哲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22915879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对典型的大河文明来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黄河到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文化,主宰了帝王命运,决定了国民习俗和政治生活模式。

在中国,水渗透在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想、从战争到艺术的方方面面,但正如谚语所言“鱼儿看不到水”,我们虽身在其中,却未必感受至深。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从地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了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关乎国家安宁与国家身份建构;洪水神话诠释了统治者的合法性;水多变的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源头和隐喻;水资源管理塑造了国家的治理方式,而水利工程则影响王朝的兴衰;许多战争的起因与争夺水道有关,且发生在水上……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的作者将“水”这一地理因素作为叙事核心,纵横古今,信手拈来,系统翔实地爬梳了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梳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条全新脉络。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让读者从他的叙述中获得了令人着迷的洞见。

 

TOP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拥有牛津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和布里斯托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世界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担任编辑超过20年,目前仍是《自然》的顾问编辑。已出版十余部脍炙人口的科普读物,2005年获得世界著名科普图书奖项“安万特科学图书奖”。代表作有《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分子》《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等。曾在中国高校做过访问学者,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着迷。

 

译者简介:

张慧哲,资深译者,译有《螺旋楼梯》《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等多部作品。

 

TOP目录

序  言  颐和园的雨

第一章  大河:长江与黄河—— 中国地理的两道主轴/14

第二章  在水之外:古代中国的神话与起源/52

第三章  寻“道”:作为道家和儒家思想之源头与隐喻的水/78

第四章  权力的渠道:水道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景观/114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中国如何探索世界/148

第六章  水利国家的兴衰:官僚治水/182

第七章  水上战争:作为冲突场地及工具的河流与湖泊/216

第八章  流畅的表达艺术:水对中国绘画及文学的影响/250

第九章  水与中国的未来:威胁与承诺/284

参考文献/296

 

TOP书摘

第三章  寻“道”:作为道家和儒家思想之源头与隐喻的水

 

“水哉!水哉!”据说孔子喜欢这样惊叹。不过他的追随者徐子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水究竟有什么可赞赏的?

作为孔子这位大师最著名的阐释者,公元前4世纪的学者孟子试图对此进行解释。水,他写道: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这似乎对于我们没有太大帮助,不是吗?灌满雨水的排水沟该如何向我们表明,一位君子对于他的名声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中国古典思想向来如此,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是从其他哲学传统中衍生出来的思想。隐喻和关系,逻辑的涌流,都是微妙的,有时又是不可预测的。它们很容易让我们像可怜的徐子一样困惑。不过,它们读起来就像诗歌一样。

先把孟子想要传达的君子品质放在一边,简单地考虑一下这一点——水为孟子提供了君子品质这一意象,因此他才可以对其进行探索。惊讶吗?当然,你可能会说,水是一种变化多端的介质,可以被派作任何用途。它可以狂野而猛烈,也可以平静而清澈。它可以汇集和淤塞,也可以自由地流动。它像一面镜子那样进行反射,它是透明的,或者——像黄河一样——它也可以是浑浊的、不透明的。水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永恒的。你可以用它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而这正是关键之所在。既是由于水多变的本性,也是由于这一本性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水才成了思考的利器。这种情况并非中国所独有。所有文化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物质世界融入他们对生活的隐喻之中,而水则是一种格外丰富而多样的媒介。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 (Gaston Bachelard)指出了水与神话的很多关联:它可以清洁、净化、滋养并毁灭。那喀索斯 (Narcissus)在平静如镜的水中放松了自己。雷欧提斯(Laertes)悲叹道:“可怜的奥菲利亚(Ophelia),你喝的水太多了。” 诗人斯温伯恩 (Swinburne)沉迷于浸在水中和游泳,而巴什拉声称这是一种受虐的冲动。后来,巴什拉便将人与水之间的纠缠命名为“斯温伯恩情结”。水有一种卫生学上的道德感,还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哥特式恐怖。虽然中国人随时都在准备借用水这一意象,但与上述思想相比,这并不算多么非同寻常。

但是,你很难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外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地方,水在思考时是如此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伟大的哲学家和诗人来说。孟子的评论虽然晦涩难懂,但它暗示着,水在这个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并非表面的或随意模仿的:它似乎体现了指导着儒家思考模式的一些深层原则。对于另一个传统的中国核心哲学体系——道家来说,这一点同样正确。 无论在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中,水并不单纯是一个进行比较和说明的方便工具:水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物质,拥有一种道德教育的力量。“上善若水”,老子在道家的奠基之作《道德经》中曾这样写道。

因此,称中国为“水之王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水决定了中国内务、国民和政治生活的模式与习俗。或者更确切一些,我们可以说,水之所以具有这种社会意义,其原因与它在哲学中的基础性意义完全相同:它的重要性无可否认。“随着时间流逝,”李约瑟这样写道,“中国的整个理论思想逐渐被某些控制水道的思想所渗透,这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才是真正非同寻常的事情。不仅水的日常经验为哲学思想提供了隐喻,而且哲学反过来也影响了实际的事务:在水利工程、国家治理、道德清廉和形而上的思辨之间,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紧密联系。

……

 

8.治国之道与水之道

 

“上善若水。”一旦你接受了道家的这一箴言,其他的一切便都将随之而来:当水被赋予了美德时,对水的控制便是道德的源泉。水知道它的正确路线,同样,人也本能地知道为人的正确之道。

有一个汉字被用来描述这种走正道的自然趋势,那就是“归”;它暗示着一种回归,即对自然的顺从。它也被用来表达人们是如何被一位公正而高尚的君主所吸引,一个女人在婚后是如何向她丈夫的家庭进行转型,以及一条支流是如何流入大河,或一条大河是如何流入大海的。换句话说,这些非常有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规范,在明确地成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之后,得到了鼓励。

水总是找到最低的水平面,然后便静止下来,这是道德教育的另一个源头。毋庸置疑,这并不是说人应该躺在地下室的床上,而是说人应该找到一种持久的、稳定的道德。静水的静,是正义的象征,也是制定法律的范本。通过寻找最低点,水展示出了它的谦逊。正如老子所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低即是强——这一观点暗示着性别的地位。较低、较强的河段被认为是阴性的,而《道德经》坚持认为“牝常以静胜牡”。

静止的水变成了一面镜子,而名为“监” 的盛满水的容器,则在仪式中被用作镜子,可以从中看到事情的真相;“监”有时还会被用作陪葬品,这样一来,水面可能会成为阴阳两界之间的门户。静水那明镜一般的清澈,也提供了一种关于圣人心境的意象(在中国古代,心被认为是负责思考的器官)。正如庄子所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心”同样意味着一种潜能。孟子说,心是四德之端 ,这一形象从生长与绽放的角度,把人与植物联系了起来。善良的儒家统治者善用他的“德”来滋养其子民之心。而正如河流是否纯净取决于它的源头,政府是否纯净也取决于它的最高领袖。(当然,这正是问题所在。)

静止、柔软、平静、清澈:这些在西方也是水的“女性”属性。但道家思想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内涵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水适应性强,柔弱而易顺从,总是在寻找阻碍最少的路径,所以它实际上是不可能被打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战胜最为坚硬、最难熔化的物质。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个领导者也必须适应“容纳”他的容器——人。这种顺从、适应并且保持平静的能力,是道家最强有力的原则之一,却极难获得。《道德经》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一原则所要求的被动性被称为“无为”,字面意思是“什么也不做”。如果你找到了“道”,那么你便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大自然会遵循天然的道路,人们会跟随有德的领导者,世界会变得和谐。庄子说,明智的统治者不是不“为”,而是遵循一条干预性最小的原则,后退,让百姓自己采取正确的行动。儒家学者荀子也曾阐述过这一自然主义观点,他说:“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  。

如果一位君子向孔子寻求指引,那么孔子便会将他引向水。一名门徒曾经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到大河时,总是要凝视它。孔子把水比作“道”,回答说: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孟子在他的警告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在这一章的开头,他提到了夸大名声的危害。存下来的雨水得不到补充,迟早会干涸。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了他本身的能力,而没有什么可以对其持续地进行维护,那这名声也迟早会被耗尽,从而使他失去获得成功的资源。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在获得“道”的滋养时,才会持续地有益于自身。

要在这个国家生存,还有一个方子。孟子认为,政治和自然一样,也有季节更替的规律,所以每隔几个世纪就会发生一次朝代更替,这就像每年夏天雨季的到来一样不可避免。但是孟子的书是写给帝王们看的,帝王们权倾天下,可以在一张大画布上来思考历史。相反,在东周王朝陷入混乱的那个时代,老子的听众只是一个身陷生存困境的小国王子。老子说,诀窍就是模仿水:顺从、迂回、适应环境,寻求天然的路径。这位圣人建议说:“善胜敌者不与。” 意思是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要去面对敌人。

然而,这是一个明智的建议吗?这一问题成为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选择:是该通过强制手段夺取并维持权力,还是该放弃控制去遵循“道”?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02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20.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