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国家公园丛书•虎啸榛莽:东北虎豹
中国国家公园丛书•虎啸榛莽:东北虎豹


中国国家公园丛书•虎啸榛莽:东北虎豹

作  者:刘东黎,李文波 著

出 版 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丛 书:中国国家公园丛书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定  价:66.00

I S B N :9787521912753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农业/林业  >  植物保护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在自然保护方面,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自然景观独特、自然遗产精华、生物多样性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与此同时,国家公园也在文化、教育、生态学、美学和科研领域凸显杰出的价值。
  在文化的意义上,国家公园与一般性风景保护区、营利性公园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之地,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呈现之所,也体现着特有的文化功能。举例而言,英国的高地沼泽景观、日本国立公园保留的古寺庙、澳大利亚保护的作为淘金浪潮遗迹的矿坑国家公园等,很多最初都是传统的自然景观保护区,或是重点物种保护区以及科学生态区,后来因为文化认同、文化景观意义的加深,衍生出游憩、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
  本丛书是《自然书馆》大系之第一种,作为一个关于中国国家公园的新概念读本,以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基点,努力挖掘、梳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相关区域的自然与文化。12位作者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清晰珍贵的图像、深入的思考与探查、各具特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生动展现了10个中国国家公园的根脉、深境与未来。
  丛书既有每个国家公园的个性,又有着自然写作的共性,每部作品直观、赏心悦目地展示一个国家公园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博大精深的形态,各自的风格、要素、源流及精神形态尽在其中。整套丛书合在一起,能初步展示中国国家公园的多重魅力,中国山泽川流的精魂,生灵世界的勃勃生机,可使人在尺幅之间,详览中国国家公园之精要。期待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中国国家公园一幅别致的文化地图,同时能在新的起点上,起到特定的文化传播与承前启后的作用。

TOP作者简介

       刘东黎,作家、文化学者。著有《北京的红尘旧梦》《北京:当历史变成地理》《江河在上》《月涌大江流》《印象玫瑰》《黄花落,黄花开》等多部作品。
  李文波,诗人、文化学者。著有《大地诗学》等作品。

TOP目录

总序

 

黑土地上的旧光影

在高粱大豆的田陌间
山水入梦
春风不到柳条边
白桦树的眼睛
消逝的风景
在森林之神缄默的记忆里
走山人与伐木者
“龙兴之地”的禁与弛
王者归来
老虎进村,可能只是个开始
明清虎患
人“重要”还是虎“重要”
想象老虎的方法
伤逝与省思
兵燹
《虎王》:一个参照阅读的文本
返乡之旅
栖息与守望

 

故园之思(代跋)

大事记
附录

TOP书摘

序言

  一

  我国于2013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于2015年开始设立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香格里拉普达措、钱江源、南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青海、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湖北、福建、浙江、湖南、云南、海南12个省,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2021年我国将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事业从此全面浮出历史地表。

  国家公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更不是一般的旅游景区,其设立的初心,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为与其环境和文化相和谐的精神、科学、教育和游憩活动提供基本依托。作为原初宏大宁静的自然空间,它被国家所“编排和设定”,也只有国家才能对如此大尺度甚至跨行政区的空间进行有效规划与管理。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家公园独特的组织建制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被世界高度认可。而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也成为国家公园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自然保护方面,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与此同时,国家公园也在文化、教育、生态学、美学和科研领域凸显杰出的价值。

  在文化的意义上,国家公园与一般性风景保护区、营利性公园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之地,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呈现之所,也体现着特有的文化功能。举例而言,英国的高地沼泽景观、日本国立公园保留的古寺庙、澳大利亚保护的作为淘金浪潮遗迹的矿坑国家公园等,很多最初都是传统的自然景观保护区,或是重点物种保护区以及科学生态区,后来因为文化认同、文化景观意义的加深,衍生出游憩、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

  英国1949年颁布《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将具有代表性风景或动植物群落的地区划分为国家公园时,曾有这样的认识:“几百年来,英国乡村为我们揭示了天堂可能有的样子……英格兰的乡村不但是地区的珍宝之一,也是我们国家身份的重要组成。”国家公园就像天然的博物馆,展示出最富魅力的英国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在新大陆上,美国和加拿大的国家公园,其文化意义更不待言,在摆脱对欧洲文化之依附、克服立国根基粗劣自卑这一方面,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地对国家公园的文化需求,甚至超过环境需求——寻求独特的民族身份,是隐含在景观保护后面最原始的推动力。

  再者,诸如保护土著文化、支持环境教育与娱乐、保护相关地域重要景观等方面,国家公园都当仁不让地成为自然和文化兼容的科研、教育、娱乐、保护的综合基地。在不算太长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公园寻求着适合本国发展的途径和模式,但无论是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人文景观为主的国家公园均有这样的共同点:唯有自然与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同样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事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尽管中国的国家公园起步不久,但相关的文学书写、文化研究、科普出版,也应该同时起步。本丛书是《自然书馆》大系之第一种,作为一个关于中国国家公园的新概念读本,以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基点,努力挖掘、梳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相关区域的自然与文化。12位作者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清晰珍贵的图像、深入的思考与探查、各具特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生动展现了10个中国国家公园的根脉、深境与未来。

  二

  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敏锐地指出,从本源的意义上来讲,风景或环境的内在,本就是文化的建构。因为风景与环境呈现出入与自然(地理)关系的种种形态,即使再荒远的野地,也是人性深处的映射,沙漠、雨林,甚至天空、狂风暴雨,无不在显示、映现、投射着人的活动和欲望,人的思想与社会关系。比如,人类本性之中,也有“孤独和蔓生的荒野”;人们也经常会用“幽林”“苦寒”“崇山”“惊雷”“幽冥未知”之类结合情感暗示的词汇来描绘自然。

  因此,国家公园不仅是“荒野”,也不仅是自然荒野的庇护者,而是一种“赋予了意义的自然”。它的背后,是一种较之自然荒野更宽广、更深沉、更能够回应某些人性深层需求的情感。很多国家公园所处区域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也正是基于对自然的理性和深厚情感而生成的,是良性本土文化、民间认知的重要载体。我们据此确立了本丛书的编写原则,那就是:“一个国家公园微观的自然、历史、人文空间,以及对此空间个性化的文学建构与思想感知。”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鼓励作者的自主方向、个性化发挥,尊重创新特眭和创作规律,不求面面俱到和过于刻意规范。

  约翰·赖特早在20世纪初期就曾说过,对地缘的认知常常伴随着主体想象的编织,地理的表征受到主体偏好与选择的影响,从而呈现着书写者主观的丰富幻想,即以自然文学的特性而论,那就是既有相应的高度、胸怀和宏大视野,又要目光向下,西方博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笔下也多是动物、植物、农民、牧民、土地、生灵等,是经由探查和吟咏而生成的自然观览文本。所以,在写作文风上,鉴于国家公园与以往的自然保护区等模式不同,我们倡导一种与此相应的、田野笔记加博物学的研究方式和书写方式,观察、研究与思考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在国家公园区域内发生的现实与历史的事件,以及具有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和其他学术价值的一切。

  我们在集体讨论中,也明确了应当采取行走笔记的叙述方式,超越闭门造车式的书斋学术,同时也认为,可以用较大的篇幅,去挖掘描绘每个国家公园所在地区的田野、土地、历史、物候、农事、游猎与征战,这些均指向背后美学性的观察与书写主体,加上富有趣味的叙述风格,可使本丛书避免晦涩和粗浅的同类亚学术著作的通病,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方面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文化生态和景观。

  三

  我们不追求宏大的叙事风格,而是尽量通过区域的、个案的、具体事件的研究与创作,表达出个性化的感知与思想。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布朗肖指出,一位好的写作者,应当“体验深度的生存空间,在文学空间的体验中沉入生存的渊薮之中,展示生存空间的幽深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系的写作,已不仅关乎国家公园的写作,更成为一系列地域认知与生命情境的表征。有关国家公园的行走、考察、论述、演绎,因事件、风景、体验、信念、行动所体现的叙述情境,如是等等,都未做过多的限定,以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地理空间得以与“诗意栖居”产生更为紧密的关联。现在,我们把这些弥足珍贵的探索和思考,用丛书出版的形式呈现,是一件有益当今、惠及后世的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国家公园”正在日益成为一门具有知识交叉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学问,目前在国内,相关的著作极少,在研究深度上,在可读性上,基本上处于一个初期阶段,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增强。我们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也许只能算作是一些小小的“点”,但“面”的工作总是从“点”开始的,因而,这套丛书的出版,某种意义上就具有开拓性。

  “自然更像是接近寺庙的一裸孤立别致的树木或是小松柏,而非整个森林,当然更不可能是厚密和生长紊乱的热带丛林。”(段义孚)

  我们这一套丛书,是方兴未艾的国家公园建设事业中一丛别致的小小的剪影。比较自信的一点是,在不断校正编写思路的写作过程中,对于国家公园自然与文化景观的书写与再现,不是被动的守恒过程,而是意义的重新生成。因为“历史变化就是系统内固定元素之间逐渐的重新组合和重新排列:没有任何事物消失,它们仅仅由于改变了与其他元素的关系而改变了形状”(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相信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某种美学与视觉期待的模式,将历史与现实的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公园”中某些本真性的因素。

  丛书既有每个国家公园的个性,又有着自然写作的共性,每部作品直观、赏心悦目地展示一个国家公园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博大精深的形态,各自的风格、要素、源流及精神形态尽在其中。整套丛书合在一起,能初步展示中国国家公园的多重魅力,中国山泽川流的精魂,生灵世界的勃勃生机,可使人在尺幅之间,详览中国国家公园之精要。期待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中国国家公园一幅别致的文化地图,同时能在新的起点上,起到特定的文化传播与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为序。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79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0.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