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柏林:一座古城的千年史诗
柏林:一座古城的千年史诗


柏林:一座古城的千年史诗

作  者:[德]亨利·维尔纳

译  者:张亚婕

出 版 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1439077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一部柏林史,就是半部德国史。

  柏林的官方历史记载是从1237年开始的,然而,实际上,柏林有人定居的历史要比这更久远。

  从初的小镇,慢慢发展到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后成为德国首都,柏林见证了无数的历史,经历了无数的改变。就像记者和艺术评论家卡尔·舍夫勒说的:“柏林,注定了始终在变化,永远未定型。”

  罗马帝国时代的选帝侯时期,普鲁士帝国时期,魏玛政权时期、希特勒统治时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时期,以及现在。

  试问世界上还有哪座城市曾在八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八次成为首都?还有哪座城市近几年经历过如此多的变革和危机?

  德国历史学博士、德国大的百科全书《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撰写者之一亨利·维尔纳,以“博物展示”的方式,将柏林这一千年画卷徐徐展开。

 

TOP作者简介

  亨利·维尔纳

  德国历史学博士。毕业后曾在丹麦王国驻柏林大使馆工作多年,担任新闻专员兼记者。已出版多部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现代艺术商品:世界佳艺术博览会》《柏林足球史》《世界货币史》《柏林:一座古城的千年史诗》等。他还曾为德国大的百科全书《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撰写了关于政治和经济的条目。

 

TOP目录

第一章 1000-1415年 柏林城的诞生:从市井小镇到中世纪商业城市

第二章 1415-1700年 勃兰登堡区的中心:霍亨索伦王朝的首都

第三章 1700-1871年 从""施普雷河畔的雅典""到军事城市:普鲁士政权中心

第四章 1871-1918年 夹缝中的帝国首都(德意志第二帝国)

第五章 1918-1932年 ""大城市交响曲"":魏玛共和国,黄金二十年代与经济危机

第六章 1933-1945年 柏林与卐字符:从纳粹政权中心到废墟之城

第七章 1945-1961年 毁灭与新生:被划分成四个区域的城市

第八章 1961-1989年 双面之城:东柏林与西柏林

第九章 1989年至今 首都与文化中心:柏林重新合而为一

第十章 柏林 2030年 今日与明日世界:展望2030年的柏林

时间轴

 

TOP书摘

  在历史文献中,柏林似乎是“凭空”出现的——这是一座起源于沼泽地的城市。尽管在文献记载里,“柏林”首次被提及是在1237 年,多年来为了纪念城市的诞生,这一点也被反复引用。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已经表明,并且历史学家早已知道,或者至少推测过:这里有人开始定居的历史至少要再往前推五十年。也就是说,当日耳曼部落离开之后,该地区人口大幅减少,从7 世纪开始又有斯拉夫部落居住,后来,由绰号“大熊”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derB.r)率众大规模迁居于此。这里有很多斯拉夫人的定居点,但后来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发源地周边地区依旧荒无人烟。原因很简单:施普雷河流域(Spreelauf)贫瘠、潮湿而又泥泞。沙质土壤、河道密布、湖泊众多,这里的地质条件是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0 000 年左右的末次冰期的结果,那时,欧洲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川所覆盖。随着冰川的消融,冰川水汇集到了冰蚀谷之中,柏林地区有三个这样的冰蚀谷。与南部的巴鲁特冰蚀谷(Baruther Urstromtal)和北部的埃伯斯瓦尔德冰蚀谷(Eberswalder Urstromtal)相比,柏林冰蚀谷(编者注:urstromtal,又称“U”形谷、“槽谷”。由冰川侵蚀,谷地比较平直,谷坡陡,谷底宽平,横向呈“U”字形,纵向成槽行。)对于柏林的空间和植被条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施普雷河因流入冰蚀谷而改道。随着气候变暖,从公元前5000 年开始,巴尔尼姆(Barnim)和泰尔托(Teltow)高原逐渐变成森林,而冰蚀谷的低地却仍是沼泽与湿地。这一时期,施普雷河周围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桤木沼泽森林地带(Erlenbruch),在城市建立之前,一直由于人难以涉足而渺无人迹。

  斯拉夫前史

  该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最后一个人类在这里定居的历史已经非常漫长了,可以从最后一个冰期结束追溯至今。当然,这段历史中也有一些断裂。青铜时代(Bronzezeit,公元前1800—前700 年),哈弗尔河和施普雷河流域诞生了非常丰富的文明。在此期间,人口增长到一千多。但随着民族大迁徙(V.lkerwanderung),这些定居者与其他日耳曼部落一起南迁,这里又成了无人之地。随后,斯拉夫部落移居了过来,居住在哈弗尔河、施普雷河和达默河附近,住在曾经的日耳曼定居点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开辟树林,开垦土地。在西部,赫弗尔人(Heveller)居住在从勃兰登堡(Brandenburg),经波茨坦(potsdam),沿着哈弗尔河直到哈弗尔兰(Havelland)和林沼泽(Rhinluch)的一片带状地区。在东边,施普雷万人(Sprewanen)定居在从泰尔托到巴尔尼姆的区域里。在8世纪和9 世纪的时候,这两个部落在该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赫弗尔(Heveller)人在今天的勃兰登堡的勃伦纳堡(Brennaburg)建立了总据点,但同时也在施普雷河汇入哈弗尔河的河口处,即在他们势力范围的东部边缘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今天的施潘道。施普雷万人在今天的城堡岛(Schlossinsel)中的克珀尼克(K.penick)建造了他们的主城堡。从发展缓慢的贸易中受益的主要是赫弗尔人,而施普雷万人所居住的地区,人口仍然十分稀少。那里只有一些零星的村庄,如考尔斯多夫(Kaulsdorf)和马尔斯多夫(Mahlsdorf),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那个后来成了柏林的地方,在当时还是一片覆盖着茂密森林的沼泽地,涉及两个部落的利益。贸易路线并不经过施普雷河,而是经过施普雷河以南的泰尔托高原。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52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12.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