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十三卷:大航海时代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十三卷:大航海时代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十三卷:大航海时代

作  者:易中天

出 版 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3396590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外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古里时,不知有没有向来得更早的郑和致敬。
  妈祖护佑的远航,却早已戛然而止,开启海洋世纪的机会,竟满不在乎地拱手让人。
  中国,难道当真与海洋时代无缘?

TOP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 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1-23卷)《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6册)

《易中天谈美》《美学讲稿》《品三国》《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闲话中国人》

《品人录》《大话方言》《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

TOP目录

一 郑和远航

女神与航海家

不明原因

从西域到西洋

血染的航线

地理大发现

 

二 西学东渐

洋鬼子来了

到北京去

几何原本

甘薯与历法

汤若望下狱

 

三 康熙答题

定鼎

改制

一统

建储

反腐

锁国

 

四 黛玉葬花

葬花词与石头记

宝黛之争

一夜北风紧

老祖宗

女娲的视角

TOP书摘

从西域到西洋

 

 

中国人很早就西行了,比如周穆王。

周穆王确有其人,从文王算起是周的第六任君主。在位时间也最长,五十五年。他的西行应该也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否当真见到豹尾虎齿猿啸、半人半神的西王母,恐怕只能将信将疑,尽管那西王母也可能是当地人崇拜的女神。

八百年后,张骞通西域。

通往外部世界的门打开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已经知道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的大宛,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康居,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的乌孙,在今阿富汗的大夏,当时叫安息的伊朗,当时叫身毒的印度,首都在土耳其、领土包括叙利亚的条支。

后来又知道了罗马,汉代叫大秦。

连接罗马与大汉的,是丝绸之路。陆上的丝绸之路后来断了,海航却早已开始。汉代便已有使者到达斯里兰卡(当时叫已程不国)的记录,唐的海船更是航行于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南天竺最南境”的没来国(今印度奎隆)更是不成问题。

宋代走得更远,比如:

勿斯离国——今伊拉克摩苏尔。

瓮蛮国——今阿拉伯半岛阿曼。

勿斯里国——今埃及。

弼琶啰国——今索马里北部。

层拔国——今桑给巴尔。

昆仑层期国——今马达加斯加。

芦眉国——在今小亚细亚。

斯加里野国——在今地中海西西里岛。

木兰皮国——在今西班牙南部及非洲西北。

默伽猎国——在今摩洛哥。

这些,都是比郑和舰队行踪更远的地方。

航海业最为发达的时代是元。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元的统治者更愿意征服世界。马跑不到,那就换成船。忽必烈便曾远征日本、占城和爪哇,动辄投入战舰数千艘。尽管战争的结果并不如意,但他们确实差点就到了澳大利亚。

好在对于物资和货币的流动,游牧民族比农业民族更有兴趣。允许海外各国商人自由来华贸易,始终是大元帝国的基本国策。何况他们也有条件——波斯湾地区基本上归属了同为蒙古人的伊利汗国,作为二等臣民的色目人又大多精通生意经。帝国的财务和外交,其实多半交给了他们。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不将触角伸向海外?

可惜对于明帝国而言,元帝国留下的巨大遗产弄不好就是沉重的包袱。朱元璋父子也无法确定,那些跟蒙古人进行海外贸易的是不是敌对势力。可以肯定的是,明太祖登基才三年,一个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帖木儿,就在撒马尔罕建立了自己的汗国。此后三十多年里,又发展为从印度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名义上”的大帝国。

这些都是远虑,虽然远了点。

然而当年逐鹿中原失败者的余党,可是确确实实逃到了海上。一衣带水的日本,也并不安分。被驱逐回漠北草原的元帝国残余势力,更是人还在,心不死。也就是说,明帝国面临着塞外和海上的双重威胁。这可是历朝历代没有的特殊困境,禁海也就不能完全理解为朱元璋的小农经济观念。只不过,他儿子的策略不同。也许,在朱棣看来,与其被动防御,不如在严禁民间与海外私相往来的同时,派出皇家舰队远航。目的,当然是要安抚笼络那些外邦和侨民。实际上,宣德化而柔远人,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所以,郑和率领的必定是海军,却又必定不会侵略扩张、海外殖民,当然也不会在乎经济效益。这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都是老马识途般地走着熟知的航线,没有新的开拓。尽管他的船在当时的世界上,性能最优,吨位最大,完全有此可能。

道理也很简单,他的使命不是探险。郑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海外各邦纷纷来朝,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则不过顺理成章。至于那位帖木儿苏丹,也果然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那年征伐中国,只不过卒于途中。可见朱棣并非多虑,尽管他得到帖木儿的死讯在两年后。帖木儿,就算是小插曲吧!

大明帝国却在毋庸置疑地显示了海上力量之后,悄然地退出了南海和印度洋,而且不带走一片云彩。想当年,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此刻却成了渔樵闲话。开启海洋世纪的机会,拱手让人。

这是让后世许多人扼腕叹息的。尽管说起大航海,人们都不会忘记郑和,甚至承认他是第一人。但,由此实现地理大发现,将文明的互动中心从欧亚大陆迁移到海上,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中,却与他没有直接的联系。

那么,明帝国有可能延续郑和的事业吗?没有。因为缺少动力。

动力有经济的,有政治的,前者根本免谈。朱元璋父子都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天朝无所不有,用不着与外邦进行什么贸易。需要的是只是蛮夷慕义来归,俯首称臣,再加上贡奉些奇珍异宝以便粉饰太平。既然如此,自然是端坐宫中等着他们主动上门,哪有漂洋过海到处寻找的道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用来干什么?还得劳神费力去教化他们。

朱棣也无心成为海上的汉族成吉思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也好,王土也罢,其实都在四海之内,海洋却基本上在视线范围之外,至少也是可有可无的。那些岛夷愿意来朝,固然显得皇恩浩荡。兴师动众去建立“非我族类”的洋际联盟,却大可不必。

何况技术上也无法支持。毫无疑问,以前确实有人建立过海陆大帝国,比如亚历山大、罗马人、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但,他们能够把地中海变成内湖,是因为地中海原本就被陆地包围。印度洋却一望无际,怎么能拿下?

再说,朱元璋父子也未必知道有此先例。当然,中国人很早就听说了地中海和阿拉伯海,并且分别称之为西大食海和东大食海。可惜,那不是朱元璋关心的地方,也不是他想效法的榜样。他要建立的是统一而稳定的农业大帝国。这就只需要农民守本分,官员尽职责,不需要外出探险。

地理大发现的唯一可能,只在民间。事实上,无论汉唐的陆路,还是宋元的海路,丝绸之路都首先是民间开拓之商道。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为动力,天堑自然变通途,官方只需要保护、支持和鼓励就行了。这就是葱岭驼铃远扬,南海云帆高挂,中外往来不绝的原因。朱棣却继承其父政策,严禁民众私自出海下番,还下令将所有的民间海船都改成只适合内河航运的平头船,当然也绝不鼓励海外移民。他的动机,虽然主要是防止反对派里通外国,未必要与民争利,但在实际上,却断绝了贸易发展的可能。领先世界的大航海壮举,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郑和下西洋与张骞通西域有着不同结果,也不奇怪。海洋却是属于全人类的。大明帝国自动弃权,便会有人后来居上。伟大航海家郑和逝世于古里六十五年后,另一支船队到了那里。虽然只有四艘帆船,却是从欧亚大陆最西面中国人闻所未闻的国家出发,还绕过了非洲,航程之长超过郑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远行既非首次,也非孤军。

一个巨浪滔天的时代当真到来了。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17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6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