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艺术沉思录
艺术沉思录


艺术沉思录

作  者:崔自默 著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定  价:158.00

I S B N :9787302477037

所属分类: 艺术  >  艺术史论  >  艺术理论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艺术感想随笔,记录了作者在艺术哲学方面的感悟与思考。书中从艺术与生命、艺术审美、艺术悟道、习惯养成、艺术悟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寄托,艺术研究与创作,离不开命理之学。科学家的最高境界靠灵感,艺术大师的最佳作品靠逻辑。书中广泛探讨了艺术与逻辑、艺术与文明、艺术与处世、形式与内容、创新与传承等主题,内容丰富,观点新颖。


TOP作者简介

  崔自默,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专职创作员,当代“新国学”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践行者。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爱心是新文化”“慈善是新生活”,发明“默纸”,倡导“慢步主义”“仁爱主义”。其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漫画、摄影等。主要著作有《为道日损》《章草艺术》《艺文十说》《莲界》《心鉴》《心裁》《视觉场》《我非我集》《八大山人全集》《花有花期》《默语默画》《默禅》《我们是一群智慧的鱼》《得意忘象》等。


TOP目录

篇一 大艺术是生命的寄托

· 所有曾经的『胡来』,坚持下去,就可能是未来的经典。

· 有些东西虽然属于自己,却是为别人使用而准备的。

篇二 美是内心本能

· 合之则美,离之则伤。

· 知识可学,感觉难获。

篇三 息心知止

· 人的真实哭泣,一定是针对自己。

· 寂寞的高手,才能品尝到慎独的滋味。

篇四 求诸己心

· 为学日益是智,为道日损是慧。

· 桃花源因误得入,可惜不能复入。

篇五 习惯,很要命又很好玩

· 看似不合理,其实不得已。

· 如意,就是一个回头的样子;只往前走,不知回头,永远不会如意。

篇六 悟性然后达生

· 其人无趣,其画安得?

· 看太清楚就累了,但不累就终不能看清楚。

篇七 但开风气不为师

· 一张脸上,眼睛美不美需要其他部件说了算。

· 历史就是故事,把故事变成实惠,才是本事。

篇八 童年的信仰

· 急事必须缓办,以免仓促之间漏洞百出。

· 运气、人品、本事,靠什么吃饭?哪个最长久?

TOP书摘

篇一:大艺术是生命的寄托(节选)

  芥子纳须弥,在简单之中,就有无比丰富的生活。

  靠情趣和爱好完成的多是小艺术。大艺术是一生忠贞不渝的追求,是整个生命的寄托。

  疲累欲死时,才可能开悟。不把艺术当艺术,而把艺术当生命,他人何可及之?“我什么也不怕,大不了一死”,说这话容易,难的是舍弃一已私念,奉献自己,成就社会人群的彻底幸福。人的价值所在,是由大众衡量的。

  你认为没用的东西,也许只是对你没用。

  有些东西虽然属于自己,却是为别人使用而准备的,比如才能。

  人生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快乐地过每一天,就是幸福的一生。

  人没有绝对发财的日子。满足的时候才是发财的时候。

  目的一墓地,人生是一段旅行,竞是这样一个结局,岂不让人幡然猛醒,而又黯然莫名?

  下棋是个人的事,旁人偶尔支着,只是一两步,不能替你下。路是自己走的。棋子一下棋者一观棋者,参与愈远,自由愈大。有道者云“人生如棋局,不着子是高人”,其趣安在?

  “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说这话的先贤,不仅仅需要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成事的人都不糊涂,即便显得糊涂也要具体看对什么人、什么事。“大智若愚”是说大智者往往表现若愚,而其又每每为真愚者所骗,则不为常人知其底细;至于若愚而实奸诈者,径直无敌于天下,可叹。

  人大多看表面浮华处,没人研究你的丰富细节,除了偷学者与对手。愚者千虑亦必有一得,倘若道听途说则更加糊涂,反不如抱残守缺,一以贯之。

  追求所谓的丰富,那是无极限的,而你只拥有有限的生命,还是回归本体的平常态吧。过于丰富反而令人生畏甚或生厌。

  卓越者的生活,其实与凡俗人的生活一样普通。普通,便是原汁原味,更贴近生活,触摸到个人生存的真谛。

  要承认没有什么可称作大事,还要承认大事与小事是相对的。大事、小事之判,在乎心态,在乎其人也。大人物干的是大事,小人物干的是小事。好事坏事,亦然。

  只想着做大事,却未必能做成大事。更糟糕的是,就在这个想着的过程中你有可能失去平静的生活。

  无人看好的人往往能做出无人能及的事情。

  天才是孤独的、执着的。天才的浪漫,以牺牲为代价。天才不为普通人理解,甚至被曲解或误解。天才是上苍的安排。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的游戏。

  天才与病人,一墙之隔,是近邻。达利说:“我与疯子的唯一区别是,我不是疯子疯子的话可信,也不可信。

  畸人或许能与其所感知的世界进行交流,他人则以为精神病或癫狂痴傻之人,究竟莫名其妙。

  精神病、装疯卖傻,应该符合目的性,产生价值。同样的表演,在舞台上就足够艺术,在私底下就十分可笑。滑稽、幽默与无趣、无聊,是相对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需要考虑的条件。

  真傻与装傻的区别:真傻不知而言,装傻知而不言。

  艺术创作与研究,不涉及命理之学就很难成为至论,此非为轻浮之人所言,实符合科学统计规律,有待未来人类去探索。

  把别人早就说俗了的东西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再翻炒一遍,需要独特的表达与陈述手段,也需要人认可。

  靠才气,可以达到一定高度;但要臻达最高境界,需要心智与命力。

  创作的欲望,靠烟和酒之类来刺激,是浅层次的。精神的原动力与内激力,才是巨大而深远的。

  故事家、小说家、作家,是有层次差别的。故事家讲故事只需要情节吸引人小说家讲故事有了语言的技巧;作家需要提炼、抽象、象征、夸张、典型,需要思想和精神的贯彻。

  大师满街走,就没有大师了。大师,也有量级差别。

  大家都进入电梯,但各按各的键,进入不同的楼层,这就是彼此的差别,是无须也不能统一起来的。

  有差别是可以的,但可怕的是失去这种次第。

  大师的艺术,自成体系而又具有极强的笼罩性,后来的画家很难超越他的符号范畴。

  要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了解其人。

  万物一齐,众生平等。机会相当,是自然法则,不刻意区分。天雨润万物,不会择地而落,及其既落,亦不计后果。法雨公平,它不选择大树与小草,雨量没有区别。

  脚下的水土环境对树木最重要。我们生活在汉语环境中,能把汉语学得出神入化,也许比学好英语更有用处。“会说话”,什么是“会”呢?

  凡人物之内质殊异者,必有光华发越于外。能看透是聪明,不说破是智慧。

  中国文字具有通神的魔力。

  言可以兴邦,靠笔杆子可以打天下。能掌握语言的技巧,光靠说即可成就大事业。

  语言不仅是声音、符号,而且是交流的必备工具,是人生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乡音不改,不代表朴素。以前的人物操着老家口音说话,很自然,大众也愿意接受。现代人除非你特别厉害,有极为独到之处。否则说一口家乡话,引来的往往是“拉黑”或“屏蔽”。

  我什么时候才可以随意地说家乡话?别人爱懂不懂,“不要紧”。

  高人驯服语言,俗人成了语言的奴隶。说错了话,可以用“是这样吗?”来反问并用“我就不这么认为”来否定。

  文字巴比塔,言不尽意。“好啊”“不容易”“真是的”,这些词很有用。不说不行多说无益。

  言不逮意,言不尽意,不交流即有误解的可能,继续交流就有加深误解的可能。

  语言是至难的。说话时所用语言的好坏,影响人的命运。至于科学的语言,比如化学方程式,以及数学和物理公式的演化,完全是抽象的思维,却暗地里关系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原理。爱因斯坦说他的实验室是“字纸篓”,他在头脑和纸上进行他的理想实验。

  “排行榜”“白皮书”“词典”“年鉴”等“作结论”的书籍好卖,因为读者有依赖工具书的心理和惯性。

  聪明人喜欢倾听。自己说话时要有主意,不要随意插入一些不相关的东西,除非是故意搅局或涂抹混淆语言之不当处,宛如素描的修正笔触。

  要注意听别人讲,不要只注意自己讲。有时,听清楚比说清楚更重要。

  宁跟聪明人打架,不跟糊涂人说话。

  “信而进谏”,说明进谏需要条件,否则不仅不被采纳,还反遭其乱。曹振镛的“多磕头,少说话”之方,亦实况耳。

  很多玩古董的人说话养成了结巴习惯,原来是为了争取时间,看客人的脸色。

  文化博大精深,却互相攻击,倒不如学会说三句话:对不起,原谅我,谢谢你。历史悠久不如简单而客套的生活用语对生活起作用,如此,越是努力奋斗的人群,不和谐因素就越变本加厉。

  我这人不会说客气话”,这不只是一句寒暄客套话,而是预设的前提。

  “巧言令色,鲜矣仁”符合统计学。最好的是既会说又会做的人(诚实、大方而有能力、可靠),其次是不会说只会做的人(有城府、圆滑),再次是会说不会做的人(虚荣、愚蠢),最后是既不会说又不会做的人(自私、百无一用)。

  我要是干,比他强多了”,这样的话对方也会说。不要觉得自己最能干,只是很多更能干的人暂时没有参与竞争罢了。

  “我还没研究过”,如此批评语句,类似缓兵之计,介乎主观与客观之间很科学。

  不客气、无礼数以显示关系亲近或抬高自己,是愚蠢之表现。炫耀吹嘘损俱损心有眼见。

  上瞰下了如指掌,下仰上一头雾水。你自个儿尽管瞎琢磨,但别人不跟你商量,因为你的意见没有参考意义。朋友失言或有内情委曲,不可强索、致人难堪。情理参半不能一律,完美最难。

  美丑雅俗是相对的,都有价值。提高人气,才可能令更好的文化艺术以及国学思想深入人心。适应以征服,贴近大众,是提高影响力和关注力的一个规则美丑同根。美丑之判,不是冰炭,而是隔壁。

  美与恶,一线之隔、一念之差。始如沐春风,只因陌生、和气、客气。一旦了解,蛛丝马迹察觉异常,于是干裂秋风,冷若冰霜,话不投机,视同陌路。审美过程盖皆若此,非一方无情,奈何另一方无趣耳。

  凡人常有烦人之行为,因其不能思出人表。

  美学,有时会成为媚俗之学。通俗不等于媚俗。

  书店,也许是一个容易寻找雅致人群的地方。可是令人担忧的是,靠外表怎么能看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

  读书需要体量:宽度、深度、高度,社会、历史、人生。高明的艺术如诗词,往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阅读欣赏先入为主,而失序、恶心的印象记忆最深刻。认识水准不断改变、修正、完善。先求平正一务追险绝一复归平正,这条审美趣味的演化过程,也似人生心态的轨道。何谓如愿?生理衰老与心理成熟,相互伴随,彼此怂恿,最后定格。固执,是主观性格,也是客观框定。

  股票风险在于大家“心齐”

  都想赚钱。审美心态有个性,审美标准则需要科学、客观、包容。盛气凌人,寸步不让,似乎强势却显心理弱势。气息雍容华贵是福报。即便轻描淡写,知音也会按图索骥;倘若外行,视而不见。

艺术三昧,人生如此。科学思想,想象余地。一叶知秋,孰能全之?黑白胜彩,色空真谛。审美志趣,在经验力。

  审美是精神消费,需要主动。念力执着于实事则无不利。“信不足则多言”:别人信念不足就多给他讲讲,自己因为不自信才话多,苦口婆心、为所难为是佛圣。医不叩门,道不轻传,法不妄泄,识不炫人,威不示人,理不喻人,何以法布施?真理既是针砭普遍人性,更是自省自责。

  心有眼见。景物不存在于眼中,而生发于心里。审美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内心的品位次第。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16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16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78.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