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

作  者:杨泓 著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定  价:128.00

I S B N :978755965133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文物考古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在近一个世纪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全书共分九大章节,图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选了327 幅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诸多文物和考古发掘照片十分稀见,阐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谓大家小书。 全书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富阅读感,可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并继续去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中国古代文明日益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TOP作者简介

杨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等。他是中国美术考古奠基人,并专长于魏晋南北朝考古学、中国古代兵器考古和中国古代兵器史等。著有《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华烛帐前明:从文物看古人的生活与战争》《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等。

TOP目录

从长城和舞龙谈起——代前言

 长城

 舞龙

第一章 蟠伏的巨龙(史前期的文明曙光).

    篝火燃烧起来了

    弓箭的颂歌

    陶轮旋转的魔力

    天涯处处有芳草

    大地啊!养育万物的慈母

 催促巨龙升腾的鼓声

第二章  青铜的光辉(商周的文明)

    中国的“赫准斯托斯”

    巨鼎和大钺

    战车轰鸣

    尊严的礼器

    跳跃吧!玉兔

 还是巨鼎和大钺

第三章 百花齐放(春秋战国的文明)

 “宝剑”之乡

 《天问》的世界

 伸向苍穹的“三叉”

第四章  统一的夸耀(秦代文明)

    空前宏伟的宫殿

    秦律重现人间

    惊人的奇迹

 暴政总有终结时

第五章 天马行空(汉代文明)

 祁连颂歌

 虚幻与现实

 天上·人间

 雕刻还是绘画?

 天马行空

 从长安到雒阳

第六章  新的融合(魏晉南北朝文明)

 漆画的启示

 短命的统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三角缘神兽镜之谜

 拓跋鲜卑的足迹

 面向西方

 分久必合

第七章  又入佳境(隋唐文明)

 东方的明珠——长安城

 金银器的光采

 三彩的魅力

 丝路更加通畅

 世俗的企望

 满城尽带黃金甲

第八章  技术之光(宋代文明)

 从制瓷谈起

 什么都有规范

 追求享乐的市民生舌

 木塔、辽瓷及其他

 北方不是无文明的荒漠

 不可抗拒的狂飚

第九章 没有结束——代结束语


TOP书摘

  长城

  长城,似乎像是一条遨游星空过久,因而忽然感到疲倦的巨龙,本想落在大地上暂时臥息,把头伸向浩渺的渤海,以饱饮清凉的海水,驱散旅途的辛劳。不料牠太累了,竟然沉睡不起。修长的躯体从中国的东北蜿蜒伸展向西北,绵亘万里,静静地凝固在山峦荒漠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可以是古老的中国文明的象征,也是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劳勤所创造的人间奇迹。今天仍以它宏伟劲健的雄姿,吸引着无数探寻中国古文明的来客。

  长城是中国文明的象征,确切地说它是中国文明的产物。换另一个观察视角,还可以说长城是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矛盾的产物。虽然早在东周时期,列国之间已经开始纷纷修筑保卫自己疆域的长城,例如屏卫山东半岛的齐长城、迴护豫南的楚方城、防守黄河右岸的魏长城,等等。与这些筑于内地的防御设施不同,燕、赵和秦在其北境和西北边境修筑的长城,目的却是为了遮断游牧于它们北方或西北方的“胡”,也就是匈奴武装侵袭的道路。特别是受胡袭扰最甚的赵国,武灵王时不但修筑了长城,还仿效对手的样子“变俗胡服,皆骑射”,组建了正规的骑兵部队来对抗那些迅猛慓悍的草原骑士。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以后,把各国御胡的夯土筑的城垣连成一体,绵延长达5000多公里,成为人们习称的万里长城,这也就是一般认为长城始筑于秦代的缘由。也可以说从那时开始,一直沿续到明代的2000余年间,长城的走向和具体位置虽然迭有变更,而且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防御体系的完善,面貌也不断改变,从夯土结构逐渐演进成砖石结构的牢固的城墙,但是它那做为草原游牧文化和平原农业文化矛盾形成对抗的前沿的性质始终没有改变。

  长期以来,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长城象征着种种不同含义,有时甚至互相矛盾。长城构筑工程之浩大,工作环境条件之艰苦,现示了中国古代百姓的智慧和才能,以及他们的克苦耐劳的品质和不畏艰辛的作风。长城的宏伟壮观,又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力量和坚强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特别是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战争的年代里,它更成为中华各族团结御敌、坚强不屈的象征。但是,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在一般老百姓眼里,长城又曾是暴政的见证。对于在官府驱逼下用老百姓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这一庞然大物,人们怀着疾愤的情感。民间传颂久远的孟姜女的故事,正反映着老百姓的这种仇恨暴政、期望暴政垮台的情感,于是传说中的孟姜女,用她那悲愤的泪水,终于摧垮了作为暴政化身的高墙。

  至于长城的历史作用,更应该从多方面去考察。构筑长城的本意,是为了阻断游牧民族,避免他们武装掠扰处于社会发展较高阶段的汉族,争取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安宁。这道人工垒砌的屏障,也自然增加了民族之间的隔阂。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一耗费巨大的防御工程,似乎并起不到人们预期的效果。当构筑它的王朝处于上升阶段,军力强盛,长城似乎是固若金汤的屏壁。但是当其国势下降,军力衰微,急需依仗长城的屏护时,它却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却又无力阻隔强敌的铁骑。在中国历史上,隔断在长城之外的广大疆域,从隂山以南的沃野直到大兴安岭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万千年来多少游牧民族,以其为摇篮。当他们成长起来后,无垠的草原又成为他们的武库、练兵场和后勤基地。草原雄鹰能够腾飞以后,他们的铁骑轻易地跨越过那阻隔在面前的人造藩篱,使中原大地的政治地图一次又一次改变颜色,酿成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动荡和民族间新的融合,为中华民族注进了新的血液。其中诸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族都曾跨越长城在中原大地建立过威严的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贡献,但这些古老民族中的大多数仅在历史上留有足跡,而其本身早已溶于今日的中华民族之中。直到三个世纪以前,从白山黑水崛起的满族,最后迈过长城的阻隔,建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为止,长城没有一次能够以它那人为叠砌的躯体拦阻住历史巨人前进的步伐。

  现在可以看清楚了,长城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是有它独特的和复杂的性格的,同样它反映出的民族精神,也是独特和复杂的。它雄伟劲建傲然屹立,显示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英雄风貌。但是它在军事方面显示的却不是积极的进取,而带有被动的防御色彩。有人把这说成是古代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的表现,其实被动消极、缺乏进取的思想传统,正是我们今天必须予以摒弃的。还应看到,在思想上长城是古代中国社会封闭的象征: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甚至妄自尊大,把自己禁锢在人为的“天朝”的圈子之中,结果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却沦为被侵略、被宰割的悲惨境地。于是那绵亘的雄伟城垣,也只能成为凭吊过去的荣光的遗迹。

  在历史上处于中国古代文明高峰的时期,唐代文明是最为光璨夺目的。看来当时颇有几分开放的气息,都城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城市,汲取了许多异国和异族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为唐代文明增添了新的光环。恰巧在那时,长城是不受重视的,贞观二年(682年)有人向唐太宗李世民建议,为了防御突厥应重修古长城,但是李世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积极进取而“扫清沙漠”,哪里用得着花费老百姓的血汗去再修长城!看来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现在回到长城本身来吧!至今在中国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及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16个省市自治区内都分布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长城遗迹。其中以内蒙古境内古长城遗迹的长度最长,据初步调查,约达15000公里。沿线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古代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无价的文化遗产。至于气势雄伟、工程坚固、宛如巨龙奔腾的明代长城,更是举世无双的古代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认眞保护。

  长城是伟大的,但中国古代文明犹如光灿的巨星,运行于众星争辉的世界历史寰宇之中,在它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永不磨减的光辉的轨迹,相对说来,形似巨龙的长城只不过是这一轨迹之上的几点闪烁的光斑。今天由于科学的进步,田野考古发掘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获得了空前丰硕的成果,使我们有可能追溯中国文明巨星升起的原始,也有可能不断追循那向前延伸的轨迹的光芒。有时它的光熖焕发,显示着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也有时它暂转昏暗,表现出中华民族蒙受恥辱和悲伤。这条光辉的轨迹现在仍在不断伸延,指引我们面向未来去进行新的求索。在这本书里,力图以从中华大地掘出的众多古代文化宝藏,把中国文明留下的光辉轨迹重现在读者面前。

 

  舞龙

  说到“重现”中国古代文明,就不得不想起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蒙受的灾难。当欧美列强的巨舰大炮轰开古老落后还妄自尊大的“天朝”的大门以来,中国古文明和中华民族同样被掩埋在耻辱之中,丧失了原有的光采。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中国文明的传统遭到愚昧而专横的当权者的排斥甚至践踏。多少中国古文明的代表性文物,流散到异国的博物馆去,又有多少古代文明的遗迹在中华大地上横遭摧残破坏。仍以长城为例,在许多地方那些古代老百姓血汗凝成的坚固工程,仅剩下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残躯。这条象征着中国古文明的巨龙,不仅不能腾飞云天,还只落得残卧于荒漠衰草之间哀叹。

  提到“龙”,总是令人想到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说,海内外的所有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也许是这个缘故吧,不论是在中国大陆,或是在沿海的岛屿上,甚至已经侨居到世界的不同角落的炎黄子孙们,在欢渡节日时总忘不了那欢快火炽的龙舞。彩扎的长龙随着锣鼓的节拍翻滚进退,矫健起伏。特别是入夜后舞起的龙灯,光熖遍体,鳞甲通明,修长的身躯在夜色中蜿转飞腾,散播着光明和欢乐,颇富传奇色彩,抒发出奋发向上的豪情,象征着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对这样受老百姓赞赏的代表民族文明的艺术,谁能想到有些愚昧的自以为是的当权者,会是有另一种利用来享乐的办法,那就是用对它的可鄙的摧残以换取廉价的欢乐,正像民国初年四川的豪门关起门来烧龙灯取乐一样。巴金先生在他著名的小说《家》中有过如下生动的描述:

  “龙灯随着锣鼓声进来,停在二门外的大天井里。大门已经关上,免得外面的闲人混进。锣鼓不住地响着,龙灯开始舞动了。这条从头到尾一共有九节,是用竹条编扎成的,每一节,中间插着蜡烛,外面糊了纸,画上鳞甲。玩龙灯的人便拿着下面的竹竿,每个人持一节。前面另有一个人持着一个圆圆的宝珠。龙跟着宝珠舞动,或者滚它的身子,或者掉它的尾巴,身子转动得很如意,摇摇头,摆摆尾,或者突然就地一滚,马上又翻身过来,往另一旁再一滚,于是很快地舞动起来,活像一条真龙在空中飞舞了。旁边的锣鼓声正好助长了它的威势。

  爆竹声忽然响起来,空中现了火花。龙乱舞着,像发了怒似的。鞭炮开始往龙的身上落,它不住地往左右两旁躲闪,又像受了惊似地在空中乱跳。锣鼓响得更历害了,就像那条受了伤的龙在呼啸一样。……几个轿夫拿着竹筒花炮在旁边等了一些时候,便轮流地燃放起来,把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的光赤的身上射。龙开始发狂了,它拚命往下面滚,来迎接花炮里射出来的金花。它抖动着。人们只看见它的身子在滚。人声嘈杂,锣鼓不停地大响特响。轿夫们笑着。二门内看台上的观众也笑了,自然他们笑得很文雅,……那般玩龙灯的人有着结实的身体,有着坚强的腕力。可是他们却任人烧,一点也不防御……后来炮烧得更近了。他们毕竟有着人的血肉的身体,受不了剧烈的痛,他们终于忍不住痛,逃开了。这样一来那条威武地飞动着的龙就被肢解了,分成了九段。每个人拿着一段四处奔逃,彼此不相呼应了。龙的鳞甲已经脱落,身子从头到尾,差不多都烧成了一个空架子。一部分的人把龙身扛在肩上往大门跑去。然而大门已经关上了。……”

  多少文明的结晶就像被烧毁的龙灯一样,或有意或无意地毁于愚昧,或是毁弃于老中国统治者的低廉的享乐之中。也遭到列强的残暴蹂躏,文明原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近世以来,却仿彿变成西方的专利,消除落后、愚昧、野蛮成了列强策动战爭的口实。但是就中国古文明的主体来讲,却决然不像纸扎的彩龙那样脆弱,它留下的光辉的轨迹一时间可能蒙尘昏暗,但最终却是任何世人所无法磨灭的。拭去尘埃,光耀如初,将永远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并且引导我们去奋力向前,去创建更新更加奇伟的现代中华文明。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去循着这条不可磨灭的光辉的轨迹,依据考古发掘的硕果去看中国文明的演进,并与读者一起开拓一个反省历史的新视野,从而让我们更懂得正视现在与未来。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6.1809